南通狼山(3)

标签:
2021年南通狼山景区林溪精舍謇园 |
分类: 博物馆与国宝 |
登过狼山后来到山的北麓,体会到了狼山景区的南畅北幽,映入眼帘的色彩上也完全不同。如果说山南是佛教的明黄为主,游人众多的话,山北这边的基调则为植物的绿,游客稀少。这边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阳光通过树木只留下斑驳的光影,时有鸟鸣声声,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山的北麓悬崖天祚岩下有一陡壁,上面刻满了自五代以来的历代游山题刻,共有15处,为狼山刻石最为密集之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謇题称其为“题名坡”。但现在字迹已经较淡,有些看不清楚。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岩石掉落有危险现在已经谢绝游客走近。步行至山的北边,偌大的园子里就我们两三人,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这种幽静。与在南通的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看到了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影响。他生前在此建有“赵绘沈绣之楼”和“林溪精舍”、“天祚山房”、“语梅楼”等建筑;身后葬在离狼山不远的蔷园(园内古树参天,环境幽雅,是南通规模最大的植物观赏园(现在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张謇,狼山风景区于2003年在北麓园内建造了“謇园”。
林溪精舍与观音禅院相邻,建于1916年。精舍即书斋和讲学之所,佛教修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精舍又取精进之舍之意。边上的林溪,是张謇在狼山规划建立植棉试验场而开辟的灌溉河。
林溪精舍匾额为书法家秦能所书,下悬有张謇撰、孙淼书“已寻岚壁临空尽,别构新斋与竹齐”的门联。张謇晚年自称居士,在此流连忘返。林溪精舍的门上贴有“啬庵居士习静之所”的字条。张謇写过一首《精舍独宿》的诗:“冷逼空斋夜早眠,壁光闪动火炉边。拥衾忆远堪谁语,满耳山风泻暴泉。”
石碑坊题"灵山胜地"为张謇所书。牌坊西为天祚山房,是张謇取其后杨吴时天祚岩而命名的,其东为望岩堂,再东为语梅楼,张謇与梅兰芳先生相善,曾邀梅先生赴通表演,据说梅先生一度在此盘桓,张謇以此名之以示纪念。
狼山刻石最为著名的是五代十国杨吴时姚存的题刻,其字如碗大,体近北魏,文曰:“天祚三年口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天祚三年即937年,天祚为杨吴的年号,东洲和静海为姚氏辖下两处市镇,姚存所上西都即今南京。此石刻从实物上保存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称号。唐时南通大部分土地尚未成陆,一部分江中沙洲,称“胡逗洲”,一部分陆地属海陵县,狼山已设立镇遏使。可惜如今不能就近去看此石刻。
从“謇园”这边走出来,阳光一下耀目。总的看来,我们事先的功课做得不够,此番去狼山景区,五座山中只登了狼山,即使在风景区里也留下了许多未去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