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建立全民DNA多态性数据库的设想
(2011-02-13 02:24:37)
标签:
健康 |
分类: 分子诊断 |
近日的网络打拐风潮再次使我想起了这个设想。
人类基因组中有很多多态性位点,可用于构建每个人独特的基因“指纹图”。举个例子来说:目前在法医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13个CODIS核心微卫星位点(STR)。这13个位点的基因序列有很强的多态性,每个人的这13个位点的序列多态性可组成一个数据谱。这些数据的组合几乎在每个人中都是唯一的(同卵双生除外),有学者估计对于随机选取的两个人,这13个位点信息的组合完全相同的概率为575万亿分之一。
这些基因多态性具有可遗传和终生不变的特点,并且只需非常微量的标本(比如茶杯口上沾的脱落细胞等)即可进行检测。
经过近20年的应用,以CODIS微卫星位点为主的STR方法已经在各国的法医系统得以广泛应用,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应用价值。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建立了基于此类系统的法医数据库,但目前基本都是基于法医系统。比如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建立“犯罪DNA数据库”,我们国家也在初步建立全国性的此类数据库。但此类数据库的局限性在于仅限于已知涉案人员的信息。
如果建立一个全民性的DNA多态性数据库,将会对司法办案有极大帮助。以打拐为例,如果有了这样的数据库,只需孩子的一点标本(甚至口腔黏膜脱落的细胞),便可检测出其基因型,再通过数据库直接分析出其亲生父母亲是谁,甚至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其它信息。同样,对于很多其它案件,只要通过当事人留下的一点生物学证据便可分析出相关人员。
同样重要的是,这样的全民性数据库一旦建立,在医学、遗传学甚至社会学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潜在用途。
因此从第一次有这个想法开始,我就一直认为建立全民DNA多态性数据库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可行的。其可行之处在于:
1、目前我们国家对新生儿已经全面开展两病筛查,这个网络和体系已经形成,用两筛时已经取得的标本再加做DNA分型鉴定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这样就从新生儿开始,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基因身份证,并登记入库
。长期下去,每一个公民便都有了自己的基因身份证号码,并且记录于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中。
这个基因身份证的号码和被分配的身份证号码不同,它是遗传决定的,终生不变的,而且这个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携带着这个号码信息,是抹不掉的。
2、当然,尤其对我国来说,这个数据库将是非常庞大的。但想一想Google便知道,这样的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已完全不存在技术问题。
3、如果有了规模效应,基因分型检测的成本可以降的很低。
4、基因分型和数据库的维护需要一定的成本,但不会太高。而且这个数据库一旦建立,其在司法和研究中的价值将远远超过这些成本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