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仙子.寻梅》赏析

(2012-11-22 20:41:19)
标签:

杂谈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写作背景〕乔吉散曲集中,颇多写景咏物之作,这首小令是作者在某一冬日寻梅之时由感而发。
〔注解〕
   两履霜:双脚踏冰霜。
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
缟袂绡裳:白绢衣裳,薄绸裙子,都是喻梅花的冰晶玉洁。
〔译文〕在冬日的前前后后走过了几多村庄,在溪南溪北走得两脚寒霜,又一次一次奔忙在树底孤山上。冷风阵阵吹来不知何处飘来芳香?忽然穿白绸衣裤的仙女来到身旁。酒醒以后寒徐里惊破春梦,凄凉的笛声让人断肠,这时节正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赏。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黄昏。

   赏析:    乔吉的散曲创作,成就高于杂剧,在他的散曲中可以看见他客居异乡,穷困潦倒的生活经历。即便生活的如此,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对高节情操的追求,通过这篇《寻梅》我们可以看出。

       这是一首咏梅的曲子,此曲风格自然、清丽,语言通俗,活泼流丽,情调委婉含蓄。构思上,围绕着“寻”字来写。“冬前冬后”写的是寻梅的时间,“溪北溪南”写的是寻梅的地方,“树头树底”写的是寻得细心,从时间、空间和心情三方面写,“几村庄”、“两履霜”,写的是执着的追求。“冷风来何处香?”先闻其香,后见其形,“忽相逢”表现了作者惊喜的心情,寻到梅花,醉卧梅下,一个完整的寻梅过程,逐层推进,层次明显。

        一首散曲的赏析除了对曲子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外,曲子本身的思想也是很关键的。

        所谓“知人论事”,我们不得不将这首曲子放在元代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在元蒙统治者实行的名族高压政策下,汉族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处于极卑的地位。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饱受歧视和压迫,穷困潦倒,毫无出路。这是那个时代书会才人的状况,就如同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中所说的那样,“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魂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虽然所处这样的时代,文人自身对高尚节操的追求也成了生活下去的唯一的动力。乔吉自称是“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但《寻梅》中“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黄昏。”无不让人感受到他心里的愁苦、悲凉。

       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阿Q的影子,生活到了如此的地步,如果在没有一些寄托一些追求,给自己一些精神的鼓舞,那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作者对梅花的执着既是表示对梅花的喜爱,也对高节情操的追求。头三句写寻梅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过程。“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会令人断肠。本篇情感起伏回环,一波三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情,也折射出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文人的被边缘化,让很多人坚持理想而苦苦的追求着,作者只是借寻梅来表达这样的心情。

        这让我不得不想到当代大学生,虽然未被边缘化,但却被社会化了。大学生的普遍贬值,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是否该“寻梅”?

月淡荀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