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学生评价”课题结题报告
(2012-02-13 18:59: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评价,是小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在“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的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以说,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念,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仍然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仍然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评价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忽视结果反馈的科学过程,评价方式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评价多采用传统的纸笔,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显然,我国传统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10月,我校承担了福州市教育局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课题实验,通过实践研究,探讨评价的功能与作用,研究评价的新渠道,努力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这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中央及教育部有关文件为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份文件都强调了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特别是《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从对差异的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改革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发展,是贯彻中共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教育精神的需要,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9种的多元智能,即现代教育不能单一地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多元评价,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以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为依据。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旦时机适宜,能力会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对人实施恰如其分的认可,得到尊重,他们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也就是说,实施的评价体系如果能够促进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激发起学生向上的动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评价观念的更新,确立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类型研究;
(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渠道;
(4)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使用与展示。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为经验型探索性实验研究,即在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状态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所在,探讨问题成因,研究解决问题对策,具体实施对策,及时反馈纠正,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从中总结研究成果及其理论创新之处。具体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吸收课改年段教师及教学骨干参加,实验工作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健全机构,总体把关。
(1)我校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评价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校长亲自挂帅,教导处、教科室主任下到年段,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同参与组成。同时成立课题研究直到小组,聘请有关专家和本校经验丰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组成。为了更好地实施评价改革,每次的年段集体备课,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坚持到场,和课改其他成员一起制订计划,一起研究、探讨、备课、反思,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评价问题,从而促进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我们还成立了课改专家指导小组,主要由省、市教科所、有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定期聘请专家到校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其中,评价内容就占了相当的分量,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搞好工作。(2)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和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档案。(3)作好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出勤统计工作。(4)将课题研究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5)在聘任、晋升、评优时,将老师研究的情况作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2、制度保证,实施改革。
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评价,课堂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对此,我校采取的措施是:(1)开学初,根据新课程标准研究本学期教学的量与度,订出本学年的小目标,还具体制订出每周集体备课计划。一个学期以来,或者按照计划或者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探讨,低年级老师每月定期填写好《课改情况反馈表》,收到了良好效果。(2)学校制订相关政策向课改小组倾斜,尽量让课改组教师外出听课,接受最新信息,了解最新进展。只要条件具备,就积极让教师们多听课、多交流,力争做到有所收获。(3)健全家长学校制度。每个学期,在召开的家长讲座中,向家长介绍课程改革的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与家长进行沟通,密切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4)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结合新教材,尝试新教法,力求课堂生动活泼,传授知识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5)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校专门进行了教例研究,语文、数学学科以年段为单位,技能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就某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研究,做好教例登记。教例研究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通过精心探讨一节课,达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6)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学期学校确定一个年段进行“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家长可到校随堂听课。开放课程的辐射面广,除了语文和数学之外,还有英语、体育、音乐、美术、自然、思品等学科,让家长不仅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们在校的表现,还通过填写“家长反馈表”,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3、确定目标,明确内容。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的内容有:(1)在一年级设立了《快乐成长属于我》的评价手册,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以赏识的评价鼓励孩子不断进步。评价共8点,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分为“课前”“课堂”“课后”“家庭”四个时间段。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点的方式进行。手册中“说说我自己”一栏由学生自评,“看看小伙伴”由学生互评,“老师夸夸我”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进行评点,另外,特设“本周爸爸妈妈对我的希望”一栏,由家长以孩子在家庭的表现为依据,加以评点。这样,由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家庭的家长共同组成对孩子的评价网络,从而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状况。评价每周进行一次,在校结合民主生活会的时间进行学生之间的自评、互评,周末在老师点评后,由学生带回给家长进行家庭评定。学生每周总结一次自己的表现,数一数一周之内共获得多少面小红旗,登记下来。同时各个班级在黑板报上精心设计一块评比栏,以“勇攀高峰”的形式鼓励孩子不断进步。评比栏上分成不同的几个阶段,评价手册中获得一定面数的小红旗,即说明孩子达到某个阶段,就可以把相片贴在相应的位置,最终让每一个孩子都到达顶峰。(2)利用口头评价直接、快捷的特点,充分激励学生。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正面的鼓励,口头评价既简单,又有效,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所关注,从而寻求上进。我校要求教师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采取口头评价的方式,每当孩子有了点滴的进步时,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口头评价一方面由老师直接进行,一方面由学生民主评议进行,学校通过随堂听课、行政巡课、建立校内听课制度等途径加以关注。现在,在校园内,可以明显感觉到教师对学生充满赞叹和欣赏,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为融洽了。(3)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与能力的能力测试。每个学期期末,我校都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由学校统一命题,内容涵盖各个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与整合,考察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技能的情况。(4)坚持对学生进行口试。口试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语文口试包括朗读、说话,数学主要考说理,英语考口语。平时课堂发言情况占30分,期末测试占70分,对于平时踊跃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实行免考制,聘请这些同学担任小评委,协助老师进行口试。(5)与成长手册相配套的是成长档案袋的建立,我校课改年级每个学生都自行准备了一个成长档案袋,可以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如图画、书法、作业、试卷、手工等)装入袋中,每个月在班级内,由班主任组织,将个人成果加以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向上的动力。(6)学科课程的评价鉴定。对于学生在学期、学年的评价,学校专门设计了一份“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内容除了传统的学科成绩外,还增添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综合知识与技能、学生兴趣与特长等栏目,力求更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另外,在我校低年级,还专门增添了学生学习进行定性评价,在期末的素质报告单中,语文、数学教师分别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做了学习的专门评价。(7)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每个学年的寒暑假时间,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鼓励孩子走出家庭,融入社区,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期初进行实践活动的展示,学生以完成小调查、小论文以及相片、作文、DV作品为成果,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观点。
1、改革教学评价研究与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探讨的重要内容,对推进课程改革逐步深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校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立足于校情,重发展过程动态形成性评价,采用口头评价、成长手册评价、班级登山比赛评价、口试评价、综合能力测试等形式,并与学科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学生发展性评价立体多元,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点评四种方式组成,评价时段分课前、课堂、课后、家庭全程跟踪。
4、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必须与学科考试改革评价同步进行,考试改革可试行按学生不同能力基础采取AB卷的方法供学生选择。
5、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学期总评以改进后的素质报告单展示。素质报告单包含传统的期末成绩、评语等栏目,还增加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发展栏目、第二课堂情况、奖惩情况、综合能力测试等,以及学科发展评语(由任课教师评述)。
6、重视学生课外特长展示与评价,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自由发展。
六、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与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在实际运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校情、操作性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认可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并发挥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求发展的作用,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具有有效运用理论指导评价实践的学术价值。
七、成果的社会影响。
本研究已经在我校学生家长中广泛产生影响,在每个学期的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中,得到家长的认同与支持。2005年3月2日《福州日报》教育专版中,以《评价跟爱一起走——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改革评价机制》为题,专门报道了我校这一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
八、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当前,我校学生发展性评价已经初步形成基本框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既有可操作性又较规范化的评价体系,使之更具有普遍性意义,能为兄弟学校迁移推广。今后,我们将对评价基本框架逐项审视,力求删繁就简,既能便捷使用,又能有效发挥作用,正式形成“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面向全校师生普及运用。
评价,是小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在“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的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以说,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念,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仍然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仍然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评价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忽视结果反馈的科学过程,评价方式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评价多采用传统的纸笔,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显然,我国传统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10月,我校承担了福州市教育局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课题实验,通过实践研究,探讨评价的功能与作用,研究评价的新渠道,努力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这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中央及教育部有关文件为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份文件都强调了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特别是《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从对差异的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改革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发展,是贯彻中共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教育精神的需要,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9种的多元智能,即现代教育不能单一地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多元评价,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以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为依据。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旦时机适宜,能力会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对人实施恰如其分的认可,得到尊重,他们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也就是说,实施的评价体系如果能够促进和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激发起学生向上的动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评价观念的更新,确立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类型研究;
(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渠道;
(4)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使用与展示。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为经验型探索性实验研究,即在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状态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所在,探讨问题成因,研究解决问题对策,具体实施对策,及时反馈纠正,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从中总结研究成果及其理论创新之处。具体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吸收课改年段教师及教学骨干参加,实验工作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健全机构,总体把关。
(1)我校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评价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校长亲自挂帅,教导处、教科室主任下到年段,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同参与组成。同时成立课题研究直到小组,聘请有关专家和本校经验丰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组成。为了更好地实施评价改革,每次的年段集体备课,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坚持到场,和课改其他成员一起制订计划,一起研究、探讨、备课、反思,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评价问题,从而促进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我们还成立了课改专家指导小组,主要由省、市教科所、有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定期聘请专家到校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其中,评价内容就占了相当的分量,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搞好工作。(2)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和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档案。(3)作好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出勤统计工作。(4)将课题研究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5)在聘任、晋升、评优时,将老师研究的情况作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2、制度保证,实施改革。
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评价,课堂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对此,我校采取的措施是:(1)开学初,根据新课程标准研究本学期教学的量与度,订出本学年的小目标,还具体制订出每周集体备课计划。一个学期以来,或者按照计划或者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探讨,低年级老师每月定期填写好《课改情况反馈表》,收到了良好效果。(2)学校制订相关政策向课改小组倾斜,尽量让课改组教师外出听课,接受最新信息,了解最新进展。只要条件具备,就积极让教师们多听课、多交流,力争做到有所收获。(3)健全家长学校制度。每个学期,在召开的家长讲座中,向家长介绍课程改革的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与家长进行沟通,密切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4)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结合新教材,尝试新教法,力求课堂生动活泼,传授知识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5)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校专门进行了教例研究,语文、数学学科以年段为单位,技能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就某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研究,做好教例登记。教例研究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通过精心探讨一节课,达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6)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学期学校确定一个年段进行“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家长可到校随堂听课。开放课程的辐射面广,除了语文和数学之外,还有英语、体育、音乐、美术、自然、思品等学科,让家长不仅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们在校的表现,还通过填写“家长反馈表”,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3、确定目标,明确内容。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的内容有:(1)在一年级设立了《快乐成长属于我》的评价手册,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以赏识的评价鼓励孩子不断进步。评价共8点,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分为“课前”“课堂”“课后”“家庭”四个时间段。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点的方式进行。手册中“说说我自己”一栏由学生自评,“看看小伙伴”由学生互评,“老师夸夸我”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进行评点,另外,特设“本周爸爸妈妈对我的希望”一栏,由家长以孩子在家庭的表现为依据,加以评点。这样,由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家庭的家长共同组成对孩子的评价网络,从而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状况。评价每周进行一次,在校结合民主生活会的时间进行学生之间的自评、互评,周末在老师点评后,由学生带回给家长进行家庭评定。学生每周总结一次自己的表现,数一数一周之内共获得多少面小红旗,登记下来。同时各个班级在黑板报上精心设计一块评比栏,以“勇攀高峰”的形式鼓励孩子不断进步。评比栏上分成不同的几个阶段,评价手册中获得一定面数的小红旗,即说明孩子达到某个阶段,就可以把相片贴在相应的位置,最终让每一个孩子都到达顶峰。(2)利用口头评价直接、快捷的特点,充分激励学生。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正面的鼓励,口头评价既简单,又有效,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所关注,从而寻求上进。我校要求教师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采取口头评价的方式,每当孩子有了点滴的进步时,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口头评价一方面由老师直接进行,一方面由学生民主评议进行,学校通过随堂听课、行政巡课、建立校内听课制度等途径加以关注。现在,在校园内,可以明显感觉到教师对学生充满赞叹和欣赏,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为融洽了。(3)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与能力的能力测试。每个学期期末,我校都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由学校统一命题,内容涵盖各个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与整合,考察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技能的情况。(4)坚持对学生进行口试。口试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语文口试包括朗读、说话,数学主要考说理,英语考口语。平时课堂发言情况占30分,期末测试占70分,对于平时踊跃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实行免考制,聘请这些同学担任小评委,协助老师进行口试。(5)与成长手册相配套的是成长档案袋的建立,我校课改年级每个学生都自行准备了一个成长档案袋,可以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如图画、书法、作业、试卷、手工等)装入袋中,每个月在班级内,由班主任组织,将个人成果加以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向上的动力。(6)学科课程的评价鉴定。对于学生在学期、学年的评价,学校专门设计了一份“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内容除了传统的学科成绩外,还增添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综合知识与技能、学生兴趣与特长等栏目,力求更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另外,在我校低年级,还专门增添了学生学习进行定性评价,在期末的素质报告单中,语文、数学教师分别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做了学习的专门评价。(7)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每个学年的寒暑假时间,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鼓励孩子走出家庭,融入社区,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期初进行实践活动的展示,学生以完成小调查、小论文以及相片、作文、DV作品为成果,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观点。
1、改革教学评价研究与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探讨的重要内容,对推进课程改革逐步深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校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立足于校情,重发展过程动态形成性评价,采用口头评价、成长手册评价、班级登山比赛评价、口试评价、综合能力测试等形式,并与学科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学生发展性评价立体多元,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点评四种方式组成,评价时段分课前、课堂、课后、家庭全程跟踪。
4、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必须与学科考试改革评价同步进行,考试改革可试行按学生不同能力基础采取AB卷的方法供学生选择。
5、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学期总评以改进后的素质报告单展示。素质报告单包含传统的期末成绩、评语等栏目,还增加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发展栏目、第二课堂情况、奖惩情况、综合能力测试等,以及学科发展评语(由任课教师评述)。
6、重视学生课外特长展示与评价,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自由发展。
六、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与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在实际运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校情、操作性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认可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并发挥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求发展的作用,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具有有效运用理论指导评价实践的学术价值。
七、成果的社会影响。
本研究已经在我校学生家长中广泛产生影响,在每个学期的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中,得到家长的认同与支持。2005年3月2日《福州日报》教育专版中,以《评价跟爱一起走——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改革评价机制》为题,专门报道了我校这一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
八、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当前,我校学生发展性评价已经初步形成基本框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既有可操作性又较规范化的评价体系,使之更具有普遍性意义,能为兄弟学校迁移推广。今后,我们将对评价基本框架逐项审视,力求删繁就简,既能便捷使用,又能有效发挥作用,正式形成“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面向全校师生普及运用。
前一篇: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结构
后一篇:[转载]情景大片:速度与激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