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文言断句”练习
(2011-12-27 08:46: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高考考点“文言断句”练习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段断句:
【课前练习做第1-11题 】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归纳方法一: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归纳方法二:
7、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8、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2005北京春季)
归纳方法三:
9、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归纳方法四:
1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归纳方法五:
1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14、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15、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2005北京高考)
16、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7、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18、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19、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0、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2、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3、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24、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25、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26、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27、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28、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9、(给画线的句子断句)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 子 之 学 也入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可 及 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30.06年北京高考题,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附资料:
一、古文断句时,可借用句首、句中、句尾的一些标志性词语来作辅助断句,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1句首标志词。
★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
★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
★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等;
★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句首表分句间关系的连词:而、则、故、以等。
○2句尾标志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者、也、矣、哉、耶(邪)、而已、乎、焉、欤(与)等。
○3对话标志词。文言对话常带有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常见的固定结构形式主要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认为。(《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把……当作、用……做……。(《六国论》)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岂……哉(乎):难道……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乎:难道……吗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不如(宁可)……(《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可……
★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例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例如: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例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高考考点“文言断句”练习答案
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课前练习做1-6】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答案: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归纳方法一: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
古文断句时,可借用句首、句中、句尾的一些标志性词语来作辅助断句,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1句首标志词。
★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
★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
★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等;
★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句首表分句间关系的连词:而、则、故、以,等。
○2句尾标志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者、也、矣、哉、耶(邪)、而已、乎、焉、欤(与),等。
○3对话标志词。文言对话常带有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归纳方法二:利用修辞断句
【堂上练习一】
1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1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课前练习】7、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答案: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者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8、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2005北京春季)
答案: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归纳方法 三:结合章法结构断句
【堂上练习二】
14、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答案: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参考译文: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
规律: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15、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2005北京高考)
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9、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归纳方法四:依据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常见的固定结构形式主要有:……者……也、无以……、有以……,不亦……乎、何……之有、如……何、奈……何、无乃……与(乎)等。
1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答案: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参考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归纳方法五、依据语法结构断句
16、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7、子曰/(对话标志语)孝子之事亲也/(句尾标志词)居则致其敬/(修辞-对仗并列)养则致其乐/(修辞-对仗并列)病则致其忧/(修辞-对仗并列)丧则致其衰/(修辞-对仗并列)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句尾标志词)然后能事亲(分承总说)
18、太宗曾罢朝/(语法结构-动宾)怒曰/(对话标志词)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句首标志-对象词)(对话标志词)谁触忤陛下/(句首标志-疑问代词)(帝曰/(对话标志词)岂过魏征/(句首标志-疑问代词)每廷争辱/我使常不自得/(句首标志-人称代词)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对话标志词)(句首标志-对象词)皇后何为若是/(句尾标志词-复音虚词)对曰/(对话标志词)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句首标志-疑问词)(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19、孟子曰/(对话标志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对称)登泰山而小天下/故(句首语气词)观于海者难为水/(类似对称句式)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并列结构)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句尾语气词)流水之为物也/(句尾语气词)不盈科不行/(对称)君子之志于道也/(句尾语气词)不成章不达
20、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参考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
22、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3、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参考译文: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事,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而坏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能算是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存。
24、御孙曰/(对话标志词)俭德之共也/(句尾标志词)(修辞对仗)侈恶之大也/(句尾标志词)共同也/(句尾标志词)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句尾标志词)夫俭则寡欲/(句首标志词-发语词)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修辞-对仗)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句首标志词-对话)俭德之共也/(句尾标志词)(章法结构-分说总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修辞-对仗)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句首标志词-复音虚词)(修辞-对仗)居乡必盗/故曰/(句首标志词-对话)侈恶之大也(句尾标志词)(章法结构-分说总说)
25、臣闻齐桓公之郭/(语法结构-动宾)问父老曰/(对话标志语)郭何故亡/(疑问代词)曰/(对话标志语)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句尾标志词)公曰/(对话标志语)若子之言/乃贤君也/(句尾标志词)何至于亡/(句首标志-疑问代词)父老曰/(对话标志语)不然/(语法结构)郭君善善不能用/(修辞-对仗)恶恶不能去/所以亡(句首标志-复音虚词)(章法结构-分说总承)
26、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修辞-对仗并列)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故以孝事君则忠/(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修辞-对仗并列)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
27、子曰/(对话标志语)孝子之事亲也/(句尾标志词)居则致其敬/(修辞-对仗并列)养则致其乐/(修辞-对仗并列)病则致其忧/(修辞-对仗并列)丧则致其衰/(修辞-对仗并列)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句尾标志词)然后能事亲(分承总说)
28、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参考译文: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30.06年北京高考题,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原文标点: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参考译文:
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楚国。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不致力于此事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