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默读探究式教学案例及分析
(2011-06-27 09:07: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咬文嚼字》默读探究式教学案例及分析
婺源紫阳中学
一.背景描述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重点是把握文章基本观点,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进行比较分析,拓宽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文艺随笔的语感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同时,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斟词酌句,正确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老课文,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泌入读者心田。朱光潜先生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告诉我们写文章应该炼字的道理,强调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乘朱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逐段讲解,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说实话对于像文艺评论这样的专业性、思想性很深的文章,教师往往认为教授起来索然无味,没多少东西可讲;学生更觉枯燥,不能像读小说和诗歌那样有兴趣。
我很想在文艺评论、随笔的教学上大胆创新,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指导语文教研组在公开教学时,有意识选第三单元的文艺评论和随笔。通过教研探究文艺评论和随笔的教学方法,虽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效果不佳。2010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江西省首届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聆听了北京大学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的报告,温教授认为,“听、说、读、写,读最重要,应当把读放在首位”“阅读教学时,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重视默读,浏览”“细读,默读,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他认为现在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分析,学生机械的读和记录,要么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令、号召、鼓励下,只能浮光掠影的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内容,就匆匆忙忙地或朗读、诵读,或讨论、辩论,或角色表演,或拓展练习。他说,新教材特别增加了“名著导读”,就是引导重视阅读,高考必须突出读与写的能力的考查。温教授特别强调,增加阅读量,加强阅读教学,尤其是默读教学,老师们可以在这方面大胆尝试。
听了温儒敏教授的报告,我顿有醍醐灌顶之感,把默读与探究式教学相融合,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求的教授文艺评论和随笔最好的方法吗?培训结束,我充分利用新课改的契机,当即用默读加探究式教学法在文艺评论、随笔、科技论文等文体上实践,通过默读、探究,真正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想,这正是新课标要求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以我教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为例,体会默读探究教学法的美妙。
《咬文嚼字》两课时,本文描述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深度默读,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研讨概括作者的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对“你是……”“你这……”句式蕴含的意蕴,对“李广射虎”一段话朱先生的见解,对“推敲”部分进行斟酌,鼓励发现疑点,质疑大师,培养质疑精神。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研读推敲第4、5个实例,分析朱先生的写作风格及对我们写作上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出自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功夫》的第四折,戏里有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无论词典的解释,还是出处,这个词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则反其意而用之,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怎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也来进行“文艺批评”吧!
(二)作者介绍
1.学生默读P40页注解(1)。
2.指名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朱光潜。
3.归纳: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整体阅读,感知全文
第一步:学生潜心默读课文(14分钟),要求:
1.默读时,每1分钟300—400字,用心默读。
2.积累自己需要的字、词、句。画出有疑难的字、词、句。借工具书明确。
3.文章中心语段是第几段?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4.文中例举了哪些具体咬文嚼字的实例?
第二步:师生探究,小组讨论后归纳明确。
1.文章共8段,中心观点语段在第8段,主旨——运用文字要有谨严的精神。要求——不能赖,不能粗心,不能自满。功夫——刻苦自励,推陈出新。目标——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
2.文章1—7段例举了5个具体的咬文嚼字的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先生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
(3)“推敲”的推敲
(4)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第三步:默读分析概括5个实例。
思考:5个实例有没有区别,可否分层?
明确:1—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
这些例子有的增减字数,有的调整句式,有的品味斟酌词语,有的生发联想,产生共鸣。
(三)默读品味,探究鉴赏
默读探究重点:课文1—5段,1、2、3个文字修改方面的实例,突出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励:朱光潜先生这篇文章就是为你一个人而写的,这是他和你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交流,他都告诉了你什么?而你对他的说法是否赞同?鼓励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见解。
1.学生默读品味第一个实例,朱光潜先生评价深化“演员替郭沫若的台词”,得出结论:“‘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学生认为“你这……”句式有很多不表示深恶痛绝。如在农村,当丈夫取得较大成绩时,妻子说:“你这死鬼!”不仅不表现深恶痛绝,而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同样男朋友亲昵地对女朋友说:“你这小淘气!”只有爱恋没有恶愤,父亲为奖励儿子取得好成绩,让儿子去挑选一套名牌衣服,孩子体谅父亲的艰辛,不要衣服,只选择了一本工具书,父亲责怪说:“你这小子!”虽是责备,但分明是赞美。……
结论:和朱先生不同,“你这”句式在赞美时适宜用,而且感情越深用上去越恰当。
2.默读鉴赏第二个实例,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朱先生的观点:王若虚把“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先生不赞同王若虚的改法。
学生有不同的意见:王先生把“见草中石”改为“见草中有虎”让人读来有紧张感,待“视之,石也”后,一颗悬起的心终于落地了。从表达效果上看,改后的“见草在有虎”更好。
学生否定了朱先生的观点。
3.默读第5段,品味第三个实例:斟酌“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简要分析诗歌的内容,学生研读课文第5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推”与“敲”到底哪个字好?对朱先生的理解有无异义,并说明理由。
学生研讨热烈,顿时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推”字好,“推”字更能烘托全诗静寂的氛围,还可以表达主人公和李凝的关系密切;有的认为“敲”字好,“敲”字可以动衬静。最后的结论与朱先生一致,“推”“敲”各有其妙处。朱先生说:其实更改了文字,就同时更改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朱先生分析是否有遗漏?是不是完全正确?我提醒学生深度默读朱先生的分析过程,结合诗歌的情景。有学生很快发现了“新大陆”。
从整首诗来看,不管是“僧推”还是“僧敲”“月下门”,“推”“敲”的都应该是李凝家的门,而不是朱先生理解的寺院的门,这是朱先生的一个“小疏忽”。
学生们激动不已,为这个学生鼓掌加油!我趁热打铁,说:原来大师也会犯错误呀!以后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质疑,不可尽信书。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与大家共同“咬文嚼字”,尽管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但我们通过深度默读,共同的品味探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这是主动思考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是默读带给我们的快乐!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深度默读的方法和技巧。
2.比较“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两种读书方法。
三.引发的思考
1.默读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充分整合与落实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才能充分体现?
3.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弱势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能力培养是关键,“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如何落实?
5.探究是教学方法,如何使探究真正落到实处,不只是走过场,为活动而活动,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
6.学生默读时,如何提高效率不冷场?
四.案例反思
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利用默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挖掘阅读潜能。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授记叙文、说明文、文学评论、随笔、叙事散文、人物传记等文体时,利用默读探究式教学效果较好,因为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课堂效率,既符合高考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高考时只能默读),又符合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本课较长,但观点鲜明,结构思路清晰,主要是随作者思路“咬文嚼字”,默读加快了速度,为“咬文嚼字”腾出了时间,课堂效果也很好。
2.充分利用默读探究式教学法,大胆创新、合理质疑,敢于挑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默读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默读要求→带着要求默读思考→合作研讨→升华总结评价。深度默读是探究合作的前提,默读必须带要求,带问题,明确方法和速度。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但要求必须明确,巡视、引导、提高必不可少。
本课“整体阅读感知全文”的环节就是为后面探究质疑奠基。
有了深度默读,探究时学生就有了质疑的深厚,就有针对性。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能大胆质疑权威,学生就感兴趣,思维就活跃,就学得快乐,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在教授前三个实例时,指导学生充分默读,大胆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我自己备课时没能预设的问题,我和学生都尝到了甜头,这时给学生恰当的评价,课堂效果甚佳。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既要树立教师的威望,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环境,课堂才能和谐。在本案例中,我特别注意给学生科学及时的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善于提示启发,即使发言时表达不清,思路混乱,思想模糊,都肯定了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因此,整个课堂,学生积极思考,思维活跃,都积极争取发言的主动权,整堂课在主动参与、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由于默读探究式教学法还处在探索之中,本案例还存在很多缺憾,如怎样让这种教学法真正遵循教学规律,为新课改服务,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提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