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道法师
一、治疗血液黏稠度高:
偏方:
http://s15/small/4d895efdt8d13843e73be&690
一斤生姜,洗净凉干,切成薄片(如信封纸厚),装在一个大口瓶内;再放入半斤冰糖;然后倒入一斤白醋(注意:白醋一定要真正的米醋,千万不要醋精兑的和各种添加剂勾兑的醋,一定要切记!切记!),白醋没过姜面即可。最后将瓶口封死。8天后,开始食用。
食用方法:
每天早上空腹吃5—8片姜(视姜片大小而定)喝一小勺醋。(注意:千万不可以晚上吃姜,医学上有“早上吃姜如人参,晚上吃姜赛砒霜”之说。同是一样东西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加工炮制办法,不同的人吃了都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我们中华中医药辩证施治的博大精深之处。嘿嘿,有点跑题了!)每天吃一次即可,一定要坚持吃完。吃完后到医院查一下血,一般都会降下来,如果降到正常范围内,可停服;如果还没降到正常范围内,只要是下降了,就继续如法炮制再吃一斤姜。其实姜是一种保健蔬菜,有的人一年四季早上空腹吃生姜,不仅降血黏,而且预防感冒,杀病毒,促使血液循环,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另外,长期吃姜会有口干、爱出汗的现象,这不要紧,每天喝一点蜂蜜就行了。
二、治疗血脂高:
偏方:
http://s13/small/4d895efdt8d1393d1494c&690
老醋花生米
一斤花生米放入大口瓶中,再放入半斤醋,没过花生米即可,将瓶口封死,7天后食用。
食用方法:
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或早上空腹吃10—15粒(视花生米大小)即可。(按说花生米应该去皮以后再吃,因为花生米上的皮有凝血作用,不利于血液循环,平时吃花生米可将皮去掉。而此方中由于醋的浸泡,可抵消花生米皮的副作用,故去不去皮都可以)。此方既降血脂又减肥,可长期食用。
三、治疗血糖高:
偏方:
http://s13/small/4d895efdt7481fa51fa8c&690
一个葱洋(有的地方称葱头)切碎放入大口瓶中,然后倒入纯正红葡萄酒(假酒不行),按瓶子大小洋葱一半,酒一半的比例即可,其实多点少点也没关系,没有硬性要求。将口封好,三日后食用。
食用方法:
每天中午和晚上各喝约一两酒,吃洋葱。酒喝完时,洋葱亦要吃完。此方要连续服用半年以上。
洋葱是保健蔬菜,葡萄酒是保健用酒,长期食用有百利而无一害。另外,此方还治疗关节疼痛,长期食用有特效。
最后再罗嗦几句,有道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既然得了病,就要有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准备。首先,以上三个偏方都不是三天两天能将疾病治好的,需要长期食用才可见效,同时,我们的保健也是一个长期任务,两者不矛盾。
第二,
用此偏方,开始时不要减原来吃的药,待以后病情有好转时,再逐 渐减药量,只食用此偏方即可,巩固一段时间后,再脱离此方。
第三,要改变生活方式,少吃油腻食物;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保持生活有规律;心情舒畅,千万不要这边治疗疾病,那边又在制造疾病,旧病没去,新病添。
===========================
治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疗程).
========
血稠偏方:7个大葱根带毛的、7个大枣一起煮早上空服吃。
==========
江苏海门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茅汉平的经验方:
高脂血症方:
方药及用法:泽泻30克,生山楂20克,决明子20克。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高脂血症。
===========================
高脂血症方
方药及用法:泽泻30克,生山楂20克,决明子20克。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高脂血症。
来源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634256811.htm
========================
服油糖治好血脂高
转载自胡兵偏方工作室
治疗高血脂的单方:冰糖2斤,小红枣1斤(不去核),猪油1斤,人参少许(也可不用)。将猪板油炼油除渣后趁热放入冰糖、小红枣及人参(也可不用人参),冰糖化开后置入容器内待用(简称油糖),注意熬油糖时一定要用慢火,否则红枣就熬焦了。每天早晨空腹时用开水将一个鸡蛋冲成蛋花,根据个人口味放入油糖适量(多少都无所谓)。连蛋花一同服下。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服完一个疗程后就不会反弹。有的服用半个月血脂正常”温馨提醒:糖尿病患者忌用!
献方人:高敬汉
老师
=======================
三降(血压、血脂、血糖)秘方
国医大师陈文伯先生奉献三降(血压、血脂、血糖)秘方:
方:地骨皮、葛根、丹参、山楂、牛蒡各3克。用热水在保温杯冲泡饮用,冬天泡25分钟,夏天泡20分钟,能起到安全平稳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每天一剂3杯水,坚持3个月,血压血脂问题迎刃而解。来源:《中国老年》2013年11月(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