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蒯辙元:《北京青年》与时代精神距离尚远

(2012-09-19 08:08:36)
标签:

杂谈

《北京青年》与时代精神距离尚远

 

     蒯辙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2/9/19

 

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北京青年》,首轮播放在北京卫视等四家电视台落幕,在赢得一片赞美声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片争议声。《北京青年》开播后,其专题研讨会即在京召开,文艺界的权威专家们给予极高的评价:《北京青年》是“一部践行北京精神的好电视剧。”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论家仲呈祥高调称赞《北京青年》:“我极欣赏《北京青年》的思想发现和价值取向”,是“既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又引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的反映论与价值论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这样的评价实在太高大了,太离谱了。想必赵宝刚及《北京青年》创作者们或许会感到“高处不胜寒”吧?

《北京青年》首播完后,名为“有一种精神叫北京精神”的《北京青年》研讨会在京召开,文艺界的权威专家们再次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认为:《北京青年》“是电视剧创作中能够自觉契合时代脉搏,探讨时代精神价值坐标的成功力作。”“这部戏用北京青年诠释北京精神,……把我们北京精神里面的包容、厚德、创新、爱国不是用口号形式,而是以能够滋润心灵、能够形成和青年人脑电波共振形式来进行解读,进行弘扬”。如此把《北京青年》捧上天的评价,实在是太“高大全”了。

上述吹捧既不符合事实,而且与《北京青年》真相及其表达的诉求相距甚远。真不知仲呈祥先生和王丹彦副司长们是否从头到尾看完了《北京青年》?也不知是否有意在树立《北京青年》这样的优秀样板?

无可否认,《北京青年》作为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其独特的京味十足的青春言情剧品牌效应,再次在收视和口碑上获得了成功。但综观全剧,实事求是地说,《北京青年》作为该剧的题目和主题是太自大了,太夸张了,太狂妄了,根本上就名不副实。它从头到尾实际表现的只不过是“京城何家四少”的“重走青春”嬉闹剧。他们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可以说代表不了北京青年,说得重一点,而是有损北京青年的形象。至于说什么“《北京青年》诠释了北京精神”,“既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又引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更是天方夜谭。

客观、公正地说,《北京青年》是赵宝刚导演投合青少年看偶像言情剧、时尚娱乐剧的追星喜好,成功拍出的消费娱乐中青少年大众的商业剧。该剧最大亮点依然是俊男美女与时尚言情。该剧汇集了四大帅哥和五大美眉,观看令人赏心悦目。他们演绎出了鲜活的个性、曲折的故事、纠结的爱情,叛逆的行为、圆满的结局,配上京味的时髦对白,嬉笑怒骂的打闹,加之剧中酷哥靓妹不断变换的时尚服饰,使看该剧的观众特别中青少年大有饱眼福、愉心情的快感。这里顺便指出,剧中重走青春的主人公们,在经济拮据、工作无门、生活艰辛的情况下,个个穿着打扮时尚靓丽,全剧中每个人时髦的大品牌服饰不下数十套,表演了十足的时装秀。姑且不论他们原本就没有那么多钞票购买高档品牌服装,如此高消费也与剧情不合拍,这是在进行赤裸裸的赞助商服装的广告走秀表演,而且剧中植入广告也比比皆是。仅此一点就表明该剧同北京青年形象、北京精神毫不沾边,是典型的商业娱乐剧。

何东作为《北京青年》中的灵魂人物、代表人物,抛弃月薪八千的公务员工作,抛弃正办结婚登记的未婚妻,准确说是无情无义的毁婚,抛弃家庭父母,而且还带领不明就里的三个堂弟抛家舍业,离家出走,重走青春路。对于如何重走青春,他们四个,尤其领头人何东无任何理想、抱负、计划、方向、目标、价值、追求,就毫无准备地、盲目地、匆忙地偷偷踏上重走青春之路。其实,何东的所谓重新走回青春,实在不因有什么社会理想、事业抱负,而不过是受一个女青年旅行者为游历和享受祖国壮美河山的启发,而萌发了走逃避现实、逃避工作、逃避婚姻、逃避家庭的逃亡之路,青春旅行之路。何东四兄弟的青春逃亡之路,连带出了四个貌美如花的痴情女子为追逐另一半也盲目追随何家四少走上青春求爱之路。他们一路上并没有凭借而是放弃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经济学研究生何东、骨科医生何西求职干力不能及的搬运工、装修工、清洁工,经济学博士、大学教师权筝竟然当起了洗衣做饭的“保姆”,心理医生丁香和海归学子叶坦做了酒吧侍女。他们这样做,哪里有仲呈祥先生所赞美的什么“理想发现和价值取向”?哪里有王丹彦副司长所谓的什么“诠释北京精神”和“时代精神价值”?当然更谈不上仲呈祥先生所谓的“既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又引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

还必须指出,何东们为了生存、为了逃避责任而弄虚作假,甚至蒙骗、逃票、偷窃,为达目的使出黑社会手段,以至失恋失败时酗酒吸毒、自暴自弃,还动辄轻生自杀、自寻短路。这些虽是他们一时之为,但同北京青年的形象、北京精神、时代精神是何等的格格不入。这些都是新时代的青年、向上的青年所不耻的下作的、荒唐的表现。何东们重走了一年半的青春路,从原点北京又回了到北京,他们经过重走一回青春之路的历练,他们从盲动、盲行、盲闯的艰苦旅行中,获得了青春理性的回归和成熟的青春感悟,盲目的、莽撞的、无厘头的重走青春的严酷现实教育了他们,他们终于醒悟了。面对逝去的父亲遗像,何东悲痛欲绝地叫喊自己错了,“我忒不是东西,忒混蛋”,跪在被伤害的母亲面前,痛心疾首地发誓: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决不会那样做了。何东深切感到他任性妄为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他的三个堂弟,对不起权筝,对不起他们的家人:“都是我的错,是我伤害了他们”。何东痛彻心扉的反悔,撕心裂肺的悔言,充分说明他们重走青春仅仅是他们的碌碌无为的青春故事,是赌博青春、游戏青春、浪费青春的一段人生经历,代表不了北京青年,体现不了北京精神,体现不了时代精神,反映不了“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也引领不了“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

如果不赋予或不强加给《北京青年》崇高的精神、高尚的思想教化功能和要求,还原其真相来看,必须肯定这一部成功的青春言情剧、偶像时尚剧、娱乐商业剧。中国和时代也需要这样的娱乐青年、娱乐大众的赏心悦目的电视剧。如果从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社会理想、时代精神的角度看,《北京青年》中的何家四少重走青春路的表现,缺少社会理想,更谈不上爱国精神;缺乏奋斗目标,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缺乏社会责任( 包括家庭责任),更谈不上厚德精神。诚然,何家四少收留照顾精神失常的美女任知了,体现了包容精神,但这里面也夹杂着何西的恋情私心,也是由于他的固执强留,其他兄弟才顺从的。由此可见,何家四少并不是北京青年的楷模,代表不了北京青年,反映不了北京精神和时代精神。《北京青年》也算不上是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剧。

    但也毋庸置疑,《北京青年》作为偶像言情轻喜剧,它的确是成功之作,是值得肯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