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蒯辙元:且慢推出国际板!

(2011-06-15 09:54:35)
标签:

杂谈

且慢推出国际板!

 

                                    蒯辙元

                                来源:香港商报   2011.6.15

     最近,官方层面在为推出国际板造势的同时,也有紧跟的专家学者在为推出国际板大造舆论,国际板好似呼之欲出,推出在即了。高官们接连不断地鼓吹国际板,不仅将股市推入深谷,激起了股民愤懑和叫骂,而且也引发了支持和反对推出国际板的激烈争议。笔者观点明确,反对在中国股市圈钱的监管体制、市场机制未革除前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前推出国际板。6月 10日,笔者在香港商报发表的《就企业圈钱问责证监会》,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阐明了,现今急于推出国际板也必然是外企上市的圈钱板,必然是国企、私企三高上市圈钱的重演。

    现在热捧国际板上市的专家学者,竭力反对国际板圈钱说,认为国际板不会成为圈钱板,其理由是:国际板不会接受国外不成熟的企业,而以大型成熟企业为主,因为控制住了低质量上市公司这一风险,因此,国际板成为圈钱板不太符合逻辑。这一看法是一厢情愿的。国际板以大型成熟企业为主,甚至以世界500强为主,诚然可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但未必能确保其不成为圈钱板。首先,现在推出国际板,并不因此而确保中国股市开市21年来企业上市圈钱的体制、机制得以清除。中国股市特有的企业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即三高上市圈钱机制、机会是任何有幸上市的企业都要充分利用的。难道在国际板上市的500强企业会自律或发慈悲放弃唾手可得的巨资不圈?因之,出现比已是世界500强之一的大型成熟企业的中石油上市巨无霸圈钱更为凶猛者也在所难免;而且如何监管和预防500强中可怜出现的违规或玩“庞氏骗局”圈钱陷阱,也是巨大的问题和挑战。更何况企业三高圈钱机制可以说是中国股市与生俱来的,是传统计划经济和初始市场经济混交的产物,其生性一时半时很难改变。仅此而言,就足以表明,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金融体系、不成熟的市场、不成熟的法制、不成熟的监管体制阶段。在这种条件下推出国际板无异于扼杀中国股市。然而,中国证监会的高官们却宣称:“国际板推出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了”“国际板越来越近了”。更有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近日“高论”:国际板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包括基础条件、市场、会计、技术四个方面已经基本准备到位了。事实是,并非如屠光绍先生所言,这四个方面不是“已经基本准备到位”,而是基本缺位的问题。真实的情况是,6月3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知》提出:“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负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等相关事宜”。这清楚表明,国务院、发改委并未要求做推出国际板的准备工作,而仅仅是提出“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等相关事宜”。事隔三天后,屠光绍副市长竟居然把《通知》提出“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等相关事宜”解读或发挥成要推出国际板,并高调宣称国际板必须具备的条件已经基本准备到位了。真令人不敢苟同。仅就国际板市场运行、监管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的建立,现在八字尚未有一撇,怎么能说成是“已经基本准备到位”了呢?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先生对此也明确强调:“国际板是多层资本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制度设计中的法律问题引起学界的深入讨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要对此事予以高度重视并介入”。仅此可见,离推出国际板尚早着呢!再者,中国的高官们为何不看看香港股市,再对比下A股市场。两相比较,香港股市显然处于成熟阶段,并且在积极吸引境外企业上市,为何却没有专门去建立一个国际板呢?反倒专为内地国企红筹股设立了一个国企板指数。这难道不值得在不成熟的A股市场一味追求扩容、规模、政绩的高官们深思吗?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公开宣布: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股市应声大跌,且至今仍跌跌不休,上海副市长屠光绍公开宣称国际板“已经基本准备到位了”,B股应声暴跌7.9%,A股也大跌1.71%,至今越跌越深,尚看不到底。高官们高呼推出国际板对股市造成了严重冲击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为高官助威呐喊的专家学者,却大谈什么股市大跌与推出国际板“实则无关”。显然,推出国际板是中国股市又一次大大超过创业板的大规模扩容。有的专家却说:“金融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股票价格与股市扩容没有任何关系!”其不言而喻的结论是:股市下跌与推出国际板没有什么关系。此说貌似有理,但实则不尽正确。

    经济学、金融学是经验的学科、实验的学科,其只有通过对经济金融历史经验的反复验证和科学概括而形成的原理、常识才是科学的、可靠的。就中国股市21年来的发展历史来看,恰恰是每一次市场扩容前后都严重影响股市大跌。2001年对国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在文件正式出台前,A股应声大跌,跌幅达10%。2004年5月正式推出中小板,A股从4月起就开始闻声下跌,一直跌跌不休,跌幅深达25%。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开市,而股市则自8月就应其准备之声大跌,一直跌到9月底,从3400点的高位跌到2800点底部,跌幅高达17.7%。此次,高官们又高调宣称快推出国际板了,股市又应声大跌、暴跌,至今仍未不见底。广大股民的怒声、骂声不绝于耳。股民不仅要忍受目前股市暴跌的巨大损失,更担心将要推出的国际板是更为疯狂的圈钱板,更为残酷的绞肉机。在当前严酷的股市环境中,就连基金行业也怨声载道,叫苦叫屈。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也忍不住发微博炮轰A股成了圈钱场,基金行业也大受其害:“当基金行业从3万多亿缩回到2万多亿,还指望基金作为机构投资人稳定市场?我们拿的可是百姓的钱。我们只能承受投资人愤怒的骂声。”的确正如张后奇所言,中国股市21年了,却还是没有转变公司圈钱的定位。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再开国际板,股市当然无法承受其力所不及的重负,这无异于竭泽而渔;对追求政绩的高官而言,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推出国际板的各方面必备的条件,从根本上来说,远远没有成熟;至于什么“已经基本准备到位”的说法,更是高官的忽悠,姑妄听之,不足为训。除了必备条件之外,国际板推出的时机也远远没有成熟。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强调:“国际板推出的真正时机是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内外股价差不多的时候才比较适合推出,现在条件远远没有成熟”。

    总而言之,现在离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和时机都远未成熟,政府主管部门及高官们急于推出国际板,其良知与责任何在?还是听听广大股民和社会舆论的呼声吧,且慢推出国际板才是明智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