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一部分《入则孝》——父母篇
(2015-06-03 13:20:18)
标签:
育儿 |
《弟子规》详解
(原创,转载请告知)
作者:贾斯淇
2015年6月3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是这篇《弟子规》的提纲,这一段是《论语》当中的原文,《弟子规》的作者紧密沿袭着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论语》当中用来规范弟子的部分进行了延展。说明了弟子规当中所提及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共包含七个部分,分别是: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关爱,这是在家时需要做到的事;再有就是做人的一些品质,最重要的就是谨慎和诚信;然后又讲到该如何在社会当中选择朋友,如何做一个仁者;最后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如何学习、如何读书的方法和一些在学习当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所谓弟子规,也就是一篇让年轻人包括儿童时期所应该了解的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和礼仪;在我们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的人对弟子规嗤之以鼻,认为它不过是过气的甚至是迂腐的一些说法,认为新社会已经不需要这些封建的约束;甚至还有人会反问,让我们如何去孝敬父母,毕恭毕敬,那么父母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呢?难道父母有错也不能有怨言吗?这样是进步的社会吗?当然这样问是很有道理的,但弟子规就是弟子规,我们的父母在少年时期没有学过弟子规,所以可能在教育和处事方面不能做得很完美,对我们也有些许的不公平,但这就好比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应该出现的局面是,没有学过弟子规的父母也需要学习弟子规,在子女履行弟子规的时候有相应的反馈,而不是一味地享受儿女学习弟子规的成果,因为有什么样的父母才会有什么样的子女,如果父母在德行修养方面做得不好,很难让子女信服,如果只要求孩子去按照弟子规中的规则去执行,确实未免有失公平。
弟子规,原本是教育年轻人该如何做人的一些规则,但是作为父母长辈领导上级也应该是训教于弟子规,先于“弟子”而做到,才会有和谐的传承。
第一部分《入则孝》——父母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有事叫你的时候,要快点答应前去询问有什么事,不要装听不见。有的同学就是那样,认为父母唠叨,明明听见父母叫自己也懒得搭理,继续玩手机,这样实则是不孝的一种行为;父母叫你去做的事,要赶紧去做,不要拖沓;父母在说教的时候要安静的听着,不要轻易打断,不要故意反驳;父母责备的时候,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去改正。
看到这里,有的年轻人心中难免不忿,爸爸妈妈明明就是很唠叨,有的时候思想跟不上时代,还要一再教训指责我们,我们就不能反驳吗?其实,不管父母说的对还是错,我们应该始终在意识里有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能过得好,过得幸福。但由于父母的出身、修养和学识等原因的限制,不一定能给予我们正确的建议和良好的方向,但作为子女我们应理解父母的用心,对父母更谦让,不当面顶撞,这就是孝顺,可以有不同的意见,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沟通和调和,这在以后的一节中会详细讲解。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务变。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给父母把房间和床铺都弄热,夏天酷热的时候也要让房间凉爽,让父母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早晨出门之前要跟父母告知,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要问候一下再离开。出差或旅行之前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行程,返回家中也要首先面见父母,让父母安心。住的地方不要经常变更,工作也不要总是更换。
这一节所讲述的是在家中如何与父母相处的一些日常。当然现在城市中冬暖夏凉,有空调有冰箱,生活条件非常丰厚,父母已经不再需要我们去钻被窝暖被,也不需要我们给提前生好火暖炕。但道理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为父母维护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时常关注着父母的生活是否有何欠缺,做我们力所能及的来让父母过得更舒适。比如有的年轻人结了婚之后,把自己的小家弄得豪华舒适,而父母却在租房住或者一些家电坏了也还在凑合用,而他们也不闻不问,这样就有些不孝了。
关于后半节,我认为比前半节所讲的内容还更重要,就是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安慰。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这就应了弟子规中的道理。要知道父母生养我们,含辛茹苦,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安危和健康,从十月怀胎开始就是如此了,时时刻刻牵挂着自己的儿女,生怕出什么问题。电视剧中的一些老掉牙的台词也是这样说的:“孩子到八十岁了也是孩子。”
我们长大了,从三五岁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到了青春期更是叛逆、独立,开始觉得父母啰嗦,拖沓,愚昧,跟不上节奏,这都是必经的过程,我们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度过的,然后我们的孩子到了一定时候也是这么想我们的。但是如果没有一种道德规范来告诉应该怎么做,恐怕谁都无暇顾及父母的感受,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其实不需要做得太多,只是出门前报行程,回家后报平安,让父母知道你在做什么,和一个随时能够找的到你的地方。不要想去哪里都是打包就走,回来后好几天跟朋友们都见过面就是不回家见见父母,还说这是我的事,跟你们没关系,别瞎操心,我有我的人生。这样的话,父母说是对的,但你自己说出来就错了。父母其实要的不多,只是要你平安。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事情虽小,也不能擅自做主,如果擅自做主了,就失去了作为子女的道德;东西虽小也不能不吱声就据为己有,让父母知道了会很伤心的。
这部分讲到了更细节的地方,其实讲的就是一个“知情权”。还是那句话,要时刻让父母知晓我们的行为动向甚至内心活动,这样会让他们放心。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虽不用向父母亲实时汇报,事事报备,但大的决定和行动还是要通知一下的,比如相亲的对象,何时结婚,换什么样的工作等等,否则父母会非常担心你做错事,不论你是否做错事,让父母担心自己已经是不孝的了。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间这样的对话,说我的孩子特别孝顺,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很妥帖,不用我们操心。其实不是不用他们操心,而是他们明明知道孩子做了些什么,且是些好事。相反,有些子女明明管理不好自己的生活,当父母询问的时候只回敬一句“我的事你少管”,他们的说辞是不告诉父母是怕他们担心,我说的都是善意的谎言。这里要重申一下什么是所谓善意的谎言,那就是看这个谎言说出来之后的受益者是谁?如果受益者确是父母,那么是善意的,如果受益者是自己,是为了不让别人管自己,而最后闯了祸还是需要父母来托底,这样的话,你就不能好意思的说成这是善意的谎言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令父母开心的事要尽力去做,令父母不开心的事要谨慎地避免;身体受了伤,父母会担心忧虑,德行有所损伤,会让父母颜面蒙羞。父母疼爱我,孝顺并不难,父母不喜欢我,孝道才显得尤为宝贵。父母有过错,要给出建议使其改正,态度要缓和,语气要委婉。如果不听劝,找时机等他们高兴的时候再去说,实在遇到困难也要声泪俱下地劝阻,即使因此而受到打骂也无怨无悔。
这一节说了一些更加细节的地方,主要的含义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谦让。至于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父母和子女是否应该是平等的这一话题,我认为应该是“鸡生蛋”,也就是父母生养了我们,先于我们对我们关怀、照顾,那么在后来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就要对父母首先做出尊重和谦让,这与封建思想无关,这是一种修养和德行以及对子孙后代的良好传承。当我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埋怨甚至打骂我们可以适当容忍,但当父母做错了事,就不能要求所谓的平等了。对于父母的过错,有的人表现得很烦躁,语出不逊地训斥,甚至口无遮拦的谩骂,然后就是甩手不管最后放弃。要知道,父母的过错与你的生活也是有关的,有能力的人会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使父母明白道理,改变错误的行为,即使最终不能改正而酿成后果,作为子女也要有承担的义务,因为我们的父母从来不会放弃我们而甩手不管的,这也是所谓的平等。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生病了要为父母尝药,在病床前服侍,父母去世了,孝顺的子女会经常感到悲痛,生活要简朴,酒肉要忌掉,办丧事要尽心竭力,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
这一节就有些封建的意味,没什么好讲解,理解意思就可以,其实前几节如果能够做到,那么这最后一部分做起来是相当容易的。
除了弟子规中所要求的细节,我还想补充一点的就是关于对父母“色难”的问题。所谓色难,就是给父母脸色看,或者让父母觉得没有面子,嘴上并没说什么过分的话,但面部表情已经说明问题,这是十分不对的。对待父母,要么就不要说,报喜不报忧是可以的,要么就痛快说,有任何问题直接提出来,否则让父母提心吊胆的看自己的脸色,想问又不敢问的样子,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孝顺可言呢?这是对父母最大的侮辱。
以上就是《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入则孝》——父母篇,其中详尽的讲述了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乃至一些具体的细节,是我们今后生活的指导,我们可以时常对比,时常自省,做一个孝顺的人。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些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
在总叙里我说了自己的观点,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如果父母本身做不到孝顺,做不到有尊严的活着,那么很难苛求子女能够做一个孝顺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传承。其实与其让子女机械地理解和背诵弟子规,不如自己先消化一下弟子规中的内容,然后身体力行,为子女特别是幼儿做出榜样和规范,这样的效果会好的多。
孝道不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其实她是动物的本能,小乌鸦也会在老乌鸦年迈的时候有反哺的行为,这着实令人感动。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人,有志同道合的知己和相濡以沫的爱人,但不论是爱的深度还是时间的长度乃至妥协的程度,任何人的爱总有一方面会输给父母,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所以孝顺父母,就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爱,让父母顺心,活的有尊严。父母也应该理解年轻人的压力和心理,做一个让子女轻松、欢喜的爹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