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2013-08-07 15:32:08)

“只有在这里,石头能看见时间的深度,并且能听见永远无法听见的、永恒的回声!”2010年初,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游历豆沙关,无比感慨与震撼地赞叹,道出了五尺道如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时依然具有的无限魅力与活力。

    侯林现年43岁,土生土长的昭通盐津县豆沙镇人,担任盐津文化馆馆员的他最近20余年来,每年都要在五尺道上游吟,行走于古道,研读其历史,成就了“豆沙关五尺道活字典”美誉,留下了“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走进豆沙关,步入时光隧道”的个人真情语录。在侯林看来,五尺道上每道岩壁,每块石头都会说话,仿佛都在诉说着沧桑的历史。

    “盐津豆沙关古盐道,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盐茶马道。”聊起云南古盐道时,侯林欣喜地讲述起五尺道的兴衰沉浮。

    从“僰道”到五尺道

    豆沙关“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乃中原入滇要塞,南丝绸古路要冲,滔滔关河将壁立千仞的石岩劈为两半,豆沙关(石门关)雄奇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在豆沙关群山间开凿出了“僰道”,因为当时这里还是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这条“僰道”只不过是一条简易的民间商道,道上猛兽不时出没,偶有商贾和行人经过。

    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筑了五尺宽的五尺道,这条通道升格为一条当时的官道与国道——自秦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四川宜宾市高县、巩县、筠连县,经过昭通盐津县到五尺道,再辗转至大关县、彝良县、昭阳区、曲靖会泽县、东川到昆明,成为公元前三世纪开始运行的南丝绸古路的“北路”,再从昆明到大理、保山等地通往南亚和东南亚,承载着中原的马匹、丝绸、四川自贡盐和云南的朱提银、东川铜、南诏剑、茶叶、药材以及东南亚的象牙、香料、贝壳之间商贸往来的重任。

    汉朝时,蜀守李冰父子开凿成南夷道,隋朝时续修后改称石门道。唐朝时,天宝战争爆发,南诏乘机联合吐蕃反叛,五尺道被迫关闭了40余年,直到公元794年唐朝御史中丞袁滋赴南诏册封异牟寻后才复关。

    元朝时期,将领罗佐驻守五尺道,以其名字改称罗佐关。元末明初时期,将领窦勺奉命把守五尺道,命名为窦勺关,因为窦勺力避“占山为王”之嫌,后被当地方言按谐音演变为“豆沙关”,跟食物“豆沙包”毫无关联。到清朝乾隆时期,五尺道商贸繁荣、商贾云集,达到鼎盛时期,每天过往的马帮马匹多大千余匹,如今仍留下243个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充分印证了古代马帮的兴旺。清朝光绪年间,这条盐茶古道开始设关收税,石门关附近至今还留有在当时被用作收税卡口的两根门柱遗存,类似于当今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据《盐津县志》记载,当时,五尺道的年关税收入占当时云南全省收入的1/3以上。

    历史上的云南第一关

    “五尺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与文化意义,现实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正能量!”侯林介绍说,通过《云南志》、《蛮书》等史料记载和重点专家考证,古代所指的滇南和南滇几乎等同,皆指云南,屹立于五尺道上的滇南第一关可称为云南第一关。1982年,云南书法家楚图南题写了“滇南第一关”。

    侯林介绍,早在先秦时代,豆沙关就是划分中原与边疆的重要疆界,豆沙关以北为中原,豆沙关以南为边疆地区或蛮荒之地。唐德宗年间,即公元794年,袁滋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南诏册封,路经五尺道时在崖间刻字记事,记录了南诏从叛唐到归唐的历史。该“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在1988年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曾任盐津县文体局局长的唐永贤概括为“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与大理德化碑遥相呼应。

    在秦朝特别是清朝时期,商贾走南北经商,山间铃响马帮来。正是通过五尺道这条盐茶马道,大量商品往返运输,成群结队的马帮驼铃声、无数客商小贩的吆喝声、观音阁里的木鱼敲打声……声声入耳,道尽这条古道的繁荣。长期以来,豆沙关作为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朝蒙古族南下拓展疆土时走的就是五尺道,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率领数十万大军入滇,走的还是这条古驿道。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这条盐茶马道,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豆沙关为节点的乌蒙昭通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提(读音同书柿)文化,也就是别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三川半文化”。

    白驹过隙,历史留痕。如今,秦五尺道、关河水道、老昆水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内昆铁路在豆沙镇“狭路相逢”并相映成趣,盐津豆沙古镇形成了古今五道交通风景线并存的奇特景观,被称为天然的“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这在世界交通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现在,众人期盼已久的豆沙五尺道交通博物馆体验馆已经建立,不久将向世人揭开它神秘而美丽的面纱。由此,侯林等专家认为,五尺道文化就是通道文化。

    将建“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 

    “五尺道文化的精髓除了通道文化外,还应包括关隘文化!”侯林坦言,五尺道在通道上保存比较完好,在高山峡谷地貌掩映下的关隘天堑更让人惊叹。对此,他强烈建议,除了打造好这个“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外,还应相应建立五尺道关隘博物馆,展现其丰富深厚的关隘文化。

    五尺道将何去何从?侯林认为,根据五尺道的旅游设施建设现状,为了充分发挥五尺道的文化旅游价值,他个人提出了“3天一台戏”的建议,得到了昭通市、盐津县党委政府的认可与推崇。“3天”就是指在五尺道景区建设一座人行天桥、一部人行天体和一个旅游天堂,整合僰人悬棺、唐袁滋摩崖、交通博物馆、豆沙古镇等景点,方便游客实地探奇揽胜。“一台戏”就是指结合五尺道的历史背景、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策划并推出一部能全面反映五尺道民族、历史、自然与现代等诸多特质的历史舞台大剧。

    本报记者 申时勋

    昔日五尺道

    今日豆沙关

    翻开中国历史,当出使西域的张骞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打通了成都至洱海地区的川滇古道,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从成都通往印度的道路全线贯通。由此,一直被商人和少数民族所垄断的民间商道,成为大汉王朝权力掌控下的“官道”,这就是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在川滇途经二线:西线称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到达大理,东线称五尺道,从成都经乐山、宜宾、昭通、昆明,到达大理。据汉代史料记载,西线上的邛崃、蒲江、盐源、大姚,东线上的犍为、长宁、高县、珙县、兴文、筠连、盐津、安宁、牟定、禄丰均为盐产地。

    我们猜想,在汉王朝开辟通道前,盐邑间早已在民间交易。往事越千年,如今的五尺道、灵关道早已被突突的燃气机车所代替,历史的古道变成了风景,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盐业遗风,依旧藏掖着遥远的岁月滋味,甚至在后代延续着。

    古盐道从四川出来,两省分界线上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攀枝花市盐边县和云南昭通市盐津县,充当起连接川滇的纽带,也成为盐业地理的标志。盐津是专以运盐闻名的渡口,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疲乏,隋造偏桥阁,唐建石门道,自秦开始,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融合。四川的盐、云南的山货、药材从这里出入,号称川滇第一关的豆沙关控制着川滇门户,古道上凹凸的马蹄印仿佛细数着时间的年轮。

    今天,盐津县经商的人们大多说着盐都自贡的方言,便是盐道上文化迁移的“盐证”。首席记者 邓建华

    滇西

    盐道

    洱海先民寻找盐泉的古道

    滇西横断山纵谷区的“两河流域”曾经分布有许多盐井,每个盐井形成一个中心,以这个中心形成盐马古道局域网络。不同的盐马古道局域网络又逐渐扩大、联通,最终成为辐射滇、藏、缅三角区的盐马古道网络系统。

    以苍山洱海为轴心,将大理地面上古代盐产地之间的古道连接起来,就不难发现一条古代大理文明发展的轨迹:云龙五大盐井—兰坪拉鸡盐井—剑川弥沙盐井—洱源乔后盐井—大理。每一条古盐道都会指向大理。所有的古代盐道在大理交汇之后,再向中原对接,向西藏延伸,向东南亚辐射。

    滇西古盐道,是洱海区域古代先民寻找盐泉的古道,也是旧时横断山区主要的交通要道。以盐路山和发源于盐路山的两条盐河江、濞水流域为核心,形成了横断山区纵横交错的盐马古道网络。盐路山及江、濞水“两河流域”以西有滇缅盐马古道,北面有滇藏盐茶古道,向东延伸至大理连接“茶马古道”,向南延伸至保山连接“蜀身毒道”。

    博南古道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先秦时期,“西南夷”商人就赶马帮,驮着蜀郡一带出产的丝绸和蜀布、邛竹杖等物资,越过川西平原,攀援崎岖山路,途经西昌,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并从永仁和元谋一带过姚安、穿大理,经永平,最后通过保山和腾冲等地出境,进入缅甸和印度等南亚西亚地区。博南古道全长约4000公里,连接中原和南亚各国。穿过永平博南山的一段,是迄今所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段。6尺多宽的路面,全部用大石板铺砌而成,如一条抖擞开鳞鳞筋骨的巨龙,盘贯于丛山之间。“九曲十八盘”的起伏跌宕,悲怆而不失大气,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段古道同时也是历史上云龙五井盐向保山、腾冲等地贩运的盐马古道。

    云龙盐马古道

    清代雍正年间,官府对连通云龙五井到浪穹(今洱源)乔后盐井间的盐马古道进行整修。这次整修,在民间盐马古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从云龙州府(雒马)—雒马邮亭—太平哨—石门盐井—大井—天井—关坪—云浪分疆—浪穹乔后盐井共约80余公里的盐马古道,乔后盐经云龙行销保山腾冲。这段盐马古道也是云龙五井至乔后盐井延伸到大理的主要路途,其中洱源县境内罗坪山“云浪分疆”路段非常艰险。官方用大石块砌成避风所,可容纳人马至百,又在山中沿古道设置了保障交通的哨房。“冬春之际,常备姜糖滚水,以为行旅施路遭冻冷之救济。”直到现在,西罗平山“云浪分疆”一带的盐马古道仍保留了很长一段完好的石板大路,当地民间俗称为“官马大道”。

    云龙五井通往保山、腾冲、缅甸的盐马古道,主要经石门盐井—宝通丰盐井—大栗树—功果,然后分为两条支路。从石门盐井到漕涧,一百多里盐马古道全部铺为约2米的石块路面。在旧州西箐还设有马家店盐马驿站。

    从云龙至腾冲的盐马古道,云龙民间将行盐至腾越管辖的土司称之为“走夷方”,意为到蛮荒的蛮人居住地行走,将到密支那进入缅甸境内称之为“上洋脚”。那是缅甸属英国殖民地的时代,云龙的背盐人以为那里就是英国,带回来的货也叫做“英国货”。

    盐路山盐马古道

    盐路山,主峰雪邦山海拔4290米,位于剑川县马登镇西面的云岭山脉,是剑川的上栏坝、马登坝与兰坪金顶坝的分山,历来为滇西各族人民到拉井贩运食盐的必经大山,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盐路山。盐路山盐马古道以马登坝和上兰坝为中心。

    马登镇西线的盐马古道必经高入云天的盐路山脉,路途异常艰险。翻越盐路山古道共约60里,需一整天的时间。马登坝的人们在盐路山松明树一带设有歇脚平台,道边摆有小吃摊子点,供马帮及背盐人歇脚饮马,补给体力。沿着陡峭的盐路山古道上至丫口,海拔上升到3800米左右,山风狂烈,气候寒冷。如果遇上阴雨天气,便是一雨成冬,飞雪连天,步履艰难,常有马帮及背盐人在这里命丧盐马古道。也正是这艰险的盐马古道,催生了凝聚人间温情的特有建筑——“救命房”。盐路山丫口救命房的墙面全用块石砌成,上盖瓦顶,牢固避风。横梁上挂有行人自觉捐献的打火石、火草、腊油、米面等取暖工具和食物,墙脚堆放着行人不断消耗后又自觉补充回来的柴火。如果马帮和背盐人遇上雨雪天气不得前行,都可以在“救命房”得到救助。

    沙溪盐马古道

    剑川县的沙溪镇,地形为山中狭长形小盆地,自古为滇西鱼米之乡。沙溪西有拉井、云龙五井、弥沙井,南有乔后井,盐马古道以沙溪为集散地,这一区域的盐马古道系统自古非常发达。位于这一盐马古道网络中枢地区的沙溪寺登街繁盛一时,成为盐马古道上的中心集市。后世所称的“滇藏茶马古道”亦在这里交汇。滇西的食盐、马匹,普洱及云南各地的茶叶、砂糖等大宗货品经此运往藏区。地处滇西北边陲,面积仅二十多平方公里的沙溪古道上,如今遗留了三处古道关隘,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从沙溪出发,沿盐马古道向西走15公里,便可到达马坪关。马坪关溪谷上架着一座东西走向的风雨廊桥,旧时守关人就在廊桥上设卡收盐税。丛林之中的小小马坪关,庙宇戏台等古文化遗迹一应俱全。马坪关至弥沙盐井总共30里古道。翻越马坪关寨子西边的一道丫口,盐马古道便都是缓缓的下坡道。途中穿越一片深黑无边的原始森林。从弥沙井东面山下到河底的弥沙镇,要经过一段坡度很大的五里坡古道。这是在陡坡上全人工开凿而成的古道。此段古道又被弥沙井人称为“三颗石”。相传古时五里坡坡道陡直,路面常被马帮踩踏出来的石块拥堵而不便通行。过路人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人捡三块石头堆放在古道两旁。久而久之,古道两边就形成了两道边墙。走过五里坡,就如走过一段古长城一般,路面却变成了一条深沟。

    兰坪盐马古道

    怒江境内的盐马古道有很多分支岔道,有滇藏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但是修筑最早、使用率最高的是碧江宫盘古道。碧江营盘古道起始于兰坪县营盘镇,过盐路山,翻越碧罗雪山到达怒江州原碧江县的知子罗镇,全长120公里,往返行程3至4天。该古道于清咸丰年间曾经复修,初时只能由人步行,1912年改建为人马驿道,是当时怒江州通往内支的咽喉。这条古道,因需翻越盐路册、碧罗雪山,跨越澜沧江和无数条溪流泉瀑及原始森林,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行人和马队从此经过,需行走极其艰险、令人战栗的栈道。生活在此的人对盐马古道“谈路色变”。

    首席记者  秦蒙琳

    本文史料部分参阅  赵敏著《隐存的白金时代—洱海区域盐井文化研究》

http://s16/mw690/727105f0gx6BFrMeH9Rff&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http://s4/mw690/727105f0gx6BFrMgVI773&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http://s15/mw690/727105f0gx6BFrMjFYafe&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http://s5/mw690/727105f0gx6BFrMlCHqd4&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http://s10/mw690/727105f0gx6BFrMpAqRa9&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http://s10/mw690/727105f0gx6BFrMtd5nf9&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http://s6/mw690/727105f0gx6BFrMv5n715&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http://s6/mw690/727105f0gx6BFrMx9e5e5&690古道马蹄响(转)" TITLE="千年豆沙关 古道马蹄响(转)"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