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高泽远和他的书法艺术

标签:
文化 |
分类: 艺苑走笔 |
山因积累而成高
——简评高泽远和他的书法艺术
高连刚
与书法家高泽远先生接触久了,看他的作品多了,也便越来越咂摸出一些味道来了。
他的书法取法乎上、古今兼容,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不乏时代气息,笔墨点线之间始终充满着勃发的激情与生命活力。从用笔、用墨到布局,提按顿挫,收放自如,毫无刻意“摆布”。整体看上去,气韵贯通,气势流畅,章法饱满,错落有致,写来是那样心手双畅,自然随意,虽纵横多变,有方有圆,有重有轻,忽疾忽徐,时涩时畅,却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没有技巧的玩弄,只是兴之所致,自由自在,一任天然。在那热烈奔放、潇洒自如的笔墨里,流露更多的是一种自信、自在,一种平淡、平和,一种悠闲、优雅。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能让人领略到轻松、自然和快意。
高泽远,清华美院当代艺术(书法方向)创作高级研究班毕业,现为清华美院艺术创作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金鹰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先生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即习书,从唐楷《勤礼碑》、《自书告身》入手,临池不辍,有着坚实的基础。18岁在山东省著名书画家范芸安先生的指导下,潜心学习书画理论,着重对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及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等行草帖深入临摹研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师从山东省著名书法家张炳南先生,在德高望重的张老的悉心指导下重点研究行草书,从汉代章草入手,领悟魏晋、唐宋明清行草书经典之作,反复揣摩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心摹手追王铎经典作品,书艺有了质的提高。2011年,又于清华美院当代艺术创作高级研究班深造,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书画理论、书画审美与创作、技法、当代前沿艺术思想等课程,开拓了艺术视野,期间曾得到了全国著名书画家、清华美院教授程大利、胡抗美、刘洪彪、苖培红、李松等人的亲授,悟得书法真谛。他的许多作品在全国、省、市书法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家辞典.墨迹卷》,被《中国文学》、《文化前沿》聘为签约艺术家,部分作品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东南亚友人珍藏,2014年荣获中国文学十大书画家荣誉称号。
在各种书体的研习创作中,泽远先生最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遵循传统,法度严谨,较好地融会了“二王”、颜真卿、米芾、王铎的遗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帖融碑,内藏血肉筋骨,外露拙朴之象;既雄强豪迈、浑厚宽博,又旷达坦荡、刚毅潇洒。其大字庄重,小字清劲,行笔流畅,结构稳健,整体自然洒脱,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着文人的气质和修养,显示着书家自由挥写、落落大方的艺术风貌。在行草书创作中,他不但在字的结体、章法、布局上很见工夫,而且在用笔上疾能驰,缓能收,锋倾势逆,控制得法,因而其笔下既无癫狂之态,也无僵滞之容,劲而不露骨,端庄而不放纵,凝重中透出豪迈之气。如他新近创作并参加在济南超然艺术馆举办的“大鹏展翅,扶摇万里”山东金鹰书画院迎新春五人展的几幅行草书作,气势开张,用笔娴熟,线条变化丰富,墨色亦润燥有别,字形大小错落,让人看着畅心,品着有味,印象深刻。这几幅书作笔墨有古意,笔法有传承,至少给人这样几个感觉和感悟:一是纯粹。笔调统一,用笔果练,沉著痛快,干净利落,而且来路清晰,虽密如晴云布天,阔如琉璃铺地,但爽朗可目;二是和谐。和是大美,笔画、构字与行间相向映衬而不相害,兼容呼应,协调一致;三是自然。观其日月星辰,天地山川,云物草木,皆能有其感有所得,作品才能不激不厉,轻松恬淡,如潺湲流水,沽沽而动,留下回味;四是意趣。意趣是字外的神采,归根结底在于笔墨精神。放逸生奇也罢,庄严肃整也罢,势斜而能反其正,欲正而又涵其斜,总能给人作品之外的美感,方能使人产生美的共鸣。当然,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已经臻于这种境界,但他的作品已明显有了这些基因。
研究书法的人常通俗地说,书法作品是无彩的画,单个字是图,整篇则是画,唯如此方能出神入化。仔细品读泽远先生的书法作品,刚柔相济,摇曳多姿,纵逸之中含稳健,沉郁之中见灵性,不仅通篇布局合理,干净利落;而且字与字之间留白清晰,过渡自然,恰到好处,绝对是一幅好画。就其单个字而言,下笔沉稳,思路清晰,收笔果断;笔画流畅,骨力内敛,看似温文尔雅,实则柔中带刚,更是一帧美图。简单地说,他的书法作品,注情性于书里,蕴气韵于卷中,意在笔先,力在情趣,饱含了文人气息,凸显着个人风格,体现了大家风范。
近两年我曾与泽远先生多次参加一些书画笔会活动,因而也多次得以近距离观赏过他现场“挥毫造天地,落墨写春秋”的情景,那真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但见他铺纸、润笔、醮墨、凝神、聚气,旋即笔走龙蛇,满纸云烟,下笔伊始,便显神力。先生一路挥去,如利刃破竹,似尖凿穿石,直抒胸臆。整个书写过程,不但游刃有余,一气呵成,而且起笔总是沉着有力,收笔自然果断,看上去是那样痛快淋漓。特别是他的运笔十分流畅、娴熟,线条之间顾盼呼应,游丝萦绕,笔断意连,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提、按、顿、挫、驻之间的关系和法、韵、意、态、趣的完美结合,率真,随意,干净,利落,真乃神来之笔。
羊年元旦,他还曾写了幅“三阳开泰”条幅送我。每每把纸细赏,都让我心旌摇荡,无酒自醉。此幅作品墨重似圆锥画沙,笔轻如新茧抽丝,一笔一划皆关情。特别是那结体的紧与松,线条的实与虚,墨色的浓与淡,字距的疏与密,以及书时的张与驰,收与放,无处不在,对比鲜明。虽然仅仅四个字,却让他写得行云流水,极富神韵。在这里,应该说他用轻松诠释了凝重,以简单排解了繁复,以疏阔编织了缜密,融会古法,独臻妙境,较好地体现了先生扎实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宽博的学养。
山因积累而成高,泽以长流乃致远。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改革和发展,其博大精深足以让人穷其一生也难究其境。一个书法家要想成功,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的,所以古往今来,书家们在锤炼艺术的同时,也都自觉不自觉地磨炼意志、心性,丰富思想情感,提升心灵境界。高泽远先生无疑也不例外,平时他在表面上不动声色,一贯保持着自然平和的基调,但在其内心深处,文人情怀却非常炽热,甚至还有些隐士情结。与此同时,为寻找到墨海的神韵,触及到先人墨迹的灵魂,他闻鸡起舞,朝夕追摹。汉魏碑帖,无所不读;真、草、隶、篆、行,无所不写。在理解传统、深悟传统、夯实传统功力和法度的基础上,凭着对生活独有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痴迷,不断汲取各种艺术营养,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审美取向,坚持于变中求新、求活、求发展、求超越。或许正是有了这长期砚田苦耕的超凡定力,使他厚积薄发,至少已具备了‘心正笔正’的书品与人品的理性思辨能力,对作品意境、格调、品位的鉴赏能力,得心应手的笔墨驾驭能力,创作长篇巨制的宏观把握能力。这也是我看好他的原因所在,一直坚信并期待他的艺术道路能走得更远,其作品未来升值空间会更大!
http://s10/mw690/0025W1lHzy6Pk4BoIS559&690
http://s4/mw690/0025W1lHzy6Pk4Buefp53&690
http://s6/mw690/0025W1lHzy6Pk4By1U1d5&690
http://s2/mw690/0025W1lHzy6Pk4BbSUh71&690
http://s8/mw690/0025W1lHzy6Pk4Bnhxtf7&690
http://s1/mw690/0025W1lHzy6Pk4BAdkk50&690
http://s2/mw690/0025W1lHzy6Pk4B8clb6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