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亦忧 退亦忧——走进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2012-10-03 21:05: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智慧 | 
主题单元设计
| 主题单元标题 | 进亦忧 退亦忧——走进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 ||||||
| 作者姓名 | 徐宝娣 | 所属单位 |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 ||||
| 联系地址 |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 联系电话 | 13506435885 | ||||
| 电子邮箱 | xubaodi37@163.com | 邮政编码 | 255100 | ||||
|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 |||||||
|       +     | √           |     + 历史   |       +   | ||||
|   | |||||||
| 适用年级 | 高一年级 | ||||||
| 所需时间 | 课内4课时+课外3课时 | ||||||
|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 |||||||
|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纵观他的一生,是“仕”还是“隐”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最终一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长叹之后,他退而躬耕南野。归隐的日子里,虽有暂时的心灵宁静得以拈笔舒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萧萧哀风失,猛气冲长缨”的积郁始终荡漾在他的心头,至死亦挥之不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的选择?怎样理解他“进亦忧,退亦忧”的心情?结合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很多作品,本单元将依托于此,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进陶渊明诗文。研究其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经历,积累文言知识。专题二,解读陶渊明之选择。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等形式研究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最终选择,分析原因,评价人物,撰写人物小传,发到班级博客上。专题三,探究“陶渊明情结”。引导学生探究“陶渊明式的选择”为什么成了很多文人的共同选择,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无奈,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设计“我的人生选择”,发到宣传吧张贴展示,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 |||||||
|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积累文言知识,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归去来兮辞》等作品。 4.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 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利用“知人论世”开展研究性学习。 3.通过比较阅读,运用自主点评的方法来品评人物,深度解读文章,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探讨不同人物“进”“退”的不同选择,引导学生养成乐观、豁达、坚毅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 |||||||
| 对应课标 |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 7.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 |||||||
|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 1.陶渊明在作品中展现了怎样的内心世界? 2.陶渊明归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陶渊明归隐之后是否过着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4.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的选择? | ||||||
| 专题划分 | 专题1:走进陶渊明诗文 专题2:解读陶渊明之选择 专题3:探究“陶渊明情结” | ||||||
| 专题一 | 走进陶渊明诗文 | ||||||
| 所需课时 | 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 | ||||||
| 专题一概述
  | |||||||
|   陶渊明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桃花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这是他“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却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归去来兮辞(并序)》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本专题以鲁人版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主,同时整合《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相关作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作的目的。   |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 |||||||
|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2.反复诵读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力。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作品。 4.结合作者的经历学习“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5.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你认为陶渊明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他理想追求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 2.你能说说陶渊明当时复杂的心情吗? 3.你觉得文中句式长短的变化与作者心情有关吗? 4.从《桃花源记》到《归去来兮辞(并序)》,你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文风特点吗?   |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 信息化资源 |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 ||||||
| 常规资源 | 中学语文教材:《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 |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 | ||||||
| 其他 | 有关人物传记及评价 搜索网站:http://www.baidu.com/等 |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第一课时: 1.学生交流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 (1)谈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2)你认为陶渊明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他理想追求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 2.多媒体展示: 展示(1)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文方面的成就。 展示(2)欧阳修、苏轼等大家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评价。 3.初读文本:扫清字词障碍,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4.再读文本:读出作者心情变化,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小组研讨: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式,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6.当堂检测: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古文功底。 7.朗读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第二课时: 1.回顾文本:学生诵读并讲解文本主要内容。   (1)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能表现陶渊明的情感体验? 作者的感情只有归家的喜悦吗?如果不是,还有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些语句在句式、修辞方面有何特点? (3)你能用两个词总结陶渊明的文风吗? 3.写作训练: (1)请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作者心中的自然美景。 (2)面对此情此景,陶渊明心中一定感慨万千,请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作者归家前后的心情变化。 4.背诵比赛: 采取计时赛、小组接龙赛、随机抽取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把古诗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作业布置:请将触动你心弦的句子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 ||||||
| 教学评价 | 1.主动交流,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2.能够从文章的语言品味中提炼作者的情感信息。 3.大胆想象,书面描写生动、有个性,对他人有借鉴意义。   | ||||||
| 专题二 | 解读陶渊明之选择 | ||||||
| 所需课时 |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 ||||||
| 专题二概述
  | |||||||
| 一直以来,学界对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问题探讨颇多,有人认为归隐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有人认为认为出仕才是陶渊明的人生归宿,本专题在学习教材提供的陶渊明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打开学生的思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他的了解,探究他的人生理想及最终选择。 各小组借助网络工具交流学习体会,力求合理个性化的分析人物。 采用自主评点的方式对人物进行品评,学生品评的成果要进行交流展示,以利于互相学习借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 |||||||
| 1.“知人论世”,分析时代对作者经历及创作的影响。 2.能够辩证的看待作者的人生选择。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 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人物,深度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   |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你知道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吗? 2.你能还原作者归隐后的生活吗? 3.你能说说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吗? 4.你如何看待他的人生选择? |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 信息化资源 |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班级博客 | ||||||
| 常规资源 | 中学语文教材:《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等 |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 | ||||||
| 其他 | 搜索网站:http://www.baidu.com/等 |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活动一:回顾文本 1.检查《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掌握情况,包括背诵及文言字词的检查。     活动二:知人论世 1.你知道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吗?       提示:时代因素    活动三:思想碰撞     活动四:成果展示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人物,深度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少于500字。要求上传到班级博客圈交流。 | ||||||
| 教学评价 |   1.能够比较辩证的看待理解人物。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掌握自主评点的方法,学会解读文章,评价人物。 4.撰写博文,观点新颖独到,能够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有条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 ||||||
| 专题三 | 探究“陶渊明情结” | ||||||
| 所需课时 |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 ||||||
| 专题三概述
  | |||||||
|   本专题主要是一次由点及面的探究活动。对于陶渊明“出世”之选择,古来褒贬不一,但后世竟有众多文人竞相效仿,形成了一种“陶渊明情结”,而陶潜理所当然的成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情结”,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挫折与无奈,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引导学生设计“我的人生选择”。 本次活动主要是把个人的成果放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展示,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评点,推选出佳作,进行宣传吧张贴展示,做好示范引领,把专题阅读的学习落到实处,让陶渊明其人其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 |||||||
|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   1.学会辩证地来看待人生中的磨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  
2.    |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 信息化资源 | 多媒体投影设备 | ||||||
| 常规资源 | 鲍鹏山《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孔子的气质》 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 | ||||||
| 其  |   |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活动一:成果展示     活动二:思想碰撞 引导学生分正反方,来一场小小的辩论赛: 你认为“陶渊明情结”是固守精神家园的城堡还是教唆国人退缩的包袱?   正方: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这种大无畏的不合作精神历世传颂。 反方:要保持特立独行的节操并不一定要以避世归隐来实现。   活动三:智慧结晶     活动四:推己及人     活动五:单元总结 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在今后的道路上,不管“进”还是“退”,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更要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 ||||||
| 教学评价 |   2.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3.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4.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 ||||||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