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苏东坡的心路历程
(2012-09-07 21:05: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智慧 |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
探究苏东坡的心路历程 |
||||||
作者姓名 |
季兴华 |
所属单位 |
山东省实验中学 |
||||
联系地址 |
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 |
联系电话 |
13864023458 |
||||
电子邮箱 |
xiaobaozi837@163.com |
邮政编码 |
250109 |
||||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
|||||||
√ 信息技术 |
√ 语文 |
√ 历史 |
|
||||
|
|||||||
适用年级 |
高中一年级 |
||||||
所需时间 |
课内3课时+课外3课时 |
||||||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
|||||||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经历坎坷。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苏轼的人生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政治失意、人生困迫的苏轼,没有消沉颓废,失魂落魄, 却能胸怀浩然之气, 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以豪迈雄放的词句, 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处在人生困境、低谷之中,苏轼为什么能如此乐观豁达?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是读过苏轼作品之后令人深思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本单元将通过鉴赏苏轼黄州时期三篇名作,结合其他作品和生平经历,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解读他的心路历程。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必修四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选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苏轼的多首词作,高中学习了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苏轼的《赤壁赋》(前)、配套读本选了《后赤壁赋》。本单元将依托这三篇作品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进苏轼的“赤壁三咏”。指导学生诵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抓住其中的重点意象,品味苏轼词赋中表达的情感变化,感受苏轼深沉复杂的情感。专题二,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词赋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对词赋创作的影响。专题三,苏轼词赋中的儒释道情怀。进行班级内专题研究展示,设计“关照苏轼的心路历程”的文学评论写作,发在班级博客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
|||||||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苏轼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苏轼的情感世界,培养感悟人生的情怀和乐观豁达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
|||||||
对应课标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
|||||||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
1. 苏轼在“赤壁三咏”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她的词赋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苏轼的“赤壁三咏”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影响历代中国人的精神? |
||||||
专题划分 |
专题1:走进苏轼的“赤壁三咏” 专题2: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词赋创作的影响 专题3:苏轼词赋世界中的儒释道情怀 |
||||||
专题一 |
走进苏轼的“赤壁三咏” |
||||||
所需课时 |
三课时 |
||||||
专题一概述
|
|||||||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赤壁三咏”是突显其思想情感和文学水平的杰作,在这三篇词赋词里,苏轼描写壮丽山川,追怀古代英雄,寄托他渴望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从苏轼的黄州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苏轼,一个深沉地思考着现实与人生的苏轼,一个实现了自我超越的苏轼。儒家的入世有为,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就这么看似十分矛盾却又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的身上。本次专题活动围绕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三篇词赋展开,抓住赋体的特点和词的意象内涵,体会感悟作品表达的情感的复杂微妙。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李清照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
|||||||
本专题学习目标 |
|||||||
1.诵读苏轼的三首词赋,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赋体特点和词的意象去品味作品情感。 3.用书面文字鉴赏一首词,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4.感悟苏轼的儒释道兼容的情怀。 |
|||||||
本专题问题设计 |
1.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赋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词赋中的情感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 3.这三首词赋中都有景物描写,你能体会从中传达的情感吗? 4.三首词赋的表达情感有什么不同?有相同之处吗? |
||||||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
|||||||
信息化资源 |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
||||||
常规资源 |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 |
||||||
教学支撑环境 |
多媒体教室 |
||||||
其 |
“乌台诗案”背景 |
||||||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赤壁赋》等三首词赋。 活动二:尝试描述读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的感受。 引导学生将作品圈画出来,品味语言,要求抓住意象沉淀的文化意义,鉴赏景物描写和抒情言理的语句。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三:这三篇词赋中都有景物描写,景中蕴含什么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景”在词中传达的情感。苏轼借无言的山水浇胸中块垒,从名山大川中寻求人生力量,求得身心的自在与轻松,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体验着人生。 活动四:三首词赋表达的情感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之处? 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
||||||
教学评价 |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词赋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知人论世”。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
||||||
专题二 |
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
专题三 |
苏轼词赋中的儒释道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