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2012-08-27 22:00: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师智慧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作者姓名

吕宏佳

所属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联系地址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13793987159

电子邮箱

Hongjia6111@sian.com.cn

邮政编码

257091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史记》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个性又决定着不同的命运。本单元依托《项羽本纪》、《刺客列传》进行专题学习并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而分析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命运。这对今天的现实生活颇有指导意义。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项羽和荆轲生平经历及其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2.反复诵读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语感,疏通字词。

3.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流畅地背诵经典段落。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进而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开展研究性学习。

2.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文章,深度解读文章。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项羽英雄主义和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项羽和荆轲刺秦的历史。

 

对应课标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P6)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P8)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P9)

4.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P9)

5.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P10)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会成功吗?

2、荆柯刺秦历史上评价种种: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司马迁) ②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③始速祸焉(苏洵)④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朱熹).你到底赞成哪一种呢?

 

专题划分

专题一:《项羽本纪》3课时

专题二:《刺客列传》3课时

专题一

《项羽本纪》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伯;体会并学习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刻画。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了解司马迁的悲情心理。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疏通字词,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

2、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从字里行间正确地辨正地去分析、认识历史人物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2. 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3、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4、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5、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6、东城快战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7、通过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表现出项羽的何种气度?

8、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会成功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音频资料

常规资源

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1.音频资料播放课文朗诵内容

2.多媒体展示:全文重点实词虚词基本专题问题设计。

 

3.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由交流。

 

教学评价

1.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强,讨论热烈。

2.个人发言声音洪亮,能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引发听者共鸣。

4.能牢固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5.能写出个性化的理由,分析有独到见解,对他人有借鉴意义。

 专题二

《刺客列传》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关于荆轲的故事,重点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信条,而历史上有一部分人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们呢?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荆轲刺秦的过程,重点学习鉴赏“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的描写。

3.分析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如何来看待“荆轲刺秦”这个历史事件。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我是文学家(出示幻灯片)分析易水诀别

2、我是史学家 历代学者评荆轲,正方反方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

3、我是大作家 场面描写:可以写奥运、救灾等大型场面,也可以写运动会、考试等小型场面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音频资料

常规资源

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导语:

陶渊明的诗多以田园诗、饮酒诗为题材,给我们冲淡静穆之感,然而这首《咏荆轲》却给我们以另一种感觉。他生动再现了荆轲刺秦的全部过程。“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种千载余情,带着这种感动出发,去走进荆轲,走进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事件。

二、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讲解上课形式,明确每组任务(出示幻灯片)

(一)我是文学家(出示幻灯片)

关幻灯,让学生上黑板。

开幻灯,教师讲解。

1、分析易水诀别(出示幻灯片)

环境: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情节:易水诀别

音乐: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变徵:苍凉凄婉

      羽声:慷慨激昂

色彩: 白衣冠       主要人物(特写):荆轲  既祖,取道。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次要人物(全景):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2、生读易水送别,找个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光彩!

3、分析廷刺秦王(出示幻灯片)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小结: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在威严的秦廷中,面对着瑟瑟发抖的助手,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王,他的谈笑自若,慷慨赴死能让秦王狼狈不堪,让秦臣惊惶失措,让秦廷的威严不再,更让他的助手自惭形秽……

所有的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人、一图、一匕首而已!!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4、生读刺秦过程,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刺秦王过程这一部分,再现一下惊心动魄的场面。

5、场面描写的注意事项(出示幻灯片)

6、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出示幻灯片)

(二)我是史学家

历代学者评荆轲,正方反方观点(出示幻灯片)

 (三)我是大作家     结束语: 有人说太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荆轲刺秦》被称为《史记》中“最激烈文字。”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余情未了,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让我们记住荆轲,记住司马迁,记住历史!时代变了,但易水不会枯竭!

 

 

 

 

 

 

 

 

 

 

 

 

 

 

 

 

 

 

 

 

 

 

 

 

 

 

 

 

 

 

 

 

 

 

 

 

 

 

 

 

 

 

 

教学评价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分析人物除了从细节描写入手还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