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辩论:网络语言会冲击还是丰富传统语言文化

(2011-09-08 16:42: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研究

    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我做过一个尝试,组织班内学生就“网络语言会冲击还是丰富传统语言文化”展开辩论,效果不错。下面展示双方的一辩陈词,从陈词中我们就能看出学生的态度了。

 

正方一辩:

我方观点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语言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世界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虽然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下也在不断增加着强韧的张力,但我方坚持认为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首先,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它使很多汉语词汇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又多出了一些新的意思,使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加重。人们发现,从街头的报刊到电视的大众频道,直至网络的搜索热门,文化素养在被品牌素养消费素养所取代。语言文化似乎走进了一个更泛时尚化和速食化的领地,但是退守的大本营已经在被忽视。中国人似乎逐渐在对自己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着模糊感。

第二,网络语言大多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这对正规汉语语法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网络语言日益成了年轻一代的口头禅时,语文老师们却在为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语言教学问题而担忧。在他们眼中,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媒体的多元化开放,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整合是猛烈而不可思议的。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层面上,更是日新月异。网络语言、短信语言等等在逐步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而这个语言环境带来的是新的媒体环境,这种语言和媒介的环境空气里不单单充斥着大量的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报道,更弥漫了消费文化和品牌。但绝不能因此改变我们的坚持。

著名作家白先勇在讲述现代汉语命运时曾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外患是受西方语言冲击,内忧则是受到网络等新兴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异化。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决不能做网络怪异文化的迎合者和追捧者,也不能做无所用心的旁观者,而要做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弘扬者。从我做起,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千万别让那些古怪的符号从自己的指尖流出,以实际行动来防止和杜绝语言污染,共同维护祖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主体地位。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反方一辩:

我方观点是网络语言会丰富传统语言文化。

简而言之,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

是什么使网络语言具有如此魅力?我方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主要有四大原因。

    1.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2.蔑视传统,崇尚创新。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

    3.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网上真实的或自称的美女、帅哥数不胜数,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风趣幽默、新奇的网语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学或者只要你心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新新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很快成为许多学生的新宠,并迅速传播流行起来。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网络语言已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如果能积极引导,驱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网络语言是不符合现行的语言文字规范,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借助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来禁止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实质上是思想僵化的一种体现。

  对方辩友,你是不是也看到了“给力”这样的词频频被主流媒体使用,“囧”能表达我们内心不可言说的尴尬,“神马”“浮云”“童鞋”“杯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相信只要正视网络语言,正确引导而不是批评使用网络语言,它必将为传统语言文化的丰富作出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