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护令人震撼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2014-05-05 23:48:26)
标签:

广西

喀斯特生态系统

分类: 生物多样性规划

http://s10/mw690/0025VEKzty6IEfMO4wV99&690
中国广西西南部大新县典型的喀斯特景观。摄影/黄波@IBE

中国西南瑰丽的喀斯特地貌、奇峰秀岭和神秘动人的溶洞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等因素,喀斯特面临着十分快速的生态变化和严峻的环境威胁。

喀斯特是指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由陡坡、狭缝、溶斗、地下河流和洞穴等构成的一种石灰岩地貌,广泛分布于亚洲,是这个地区最动人、最令人赞叹的景观之一。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喀斯特分布最广泛、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喀斯特生态系统

喀斯特生态系统可以简单分成地上和地下南部分。

地上生态系统抽特的地质和空间特征,造就了独特多样的喀斯特生物。森林植被作为石灰岩地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起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的重要功能,更是众多动植物宝贵的栖息地。

地下岩溶地貌,主要指千姿百态的溶洞,是许多珍稀水生和穴居生物的神秘家园。地下洞穴通常因其幽暗、潮湿、狭窄、复杂而令人生畏、不被大众所了解。由于缺乏 充足的阳光,洞穴系统无法依赖植物来获取能量。而借助回声定位系统在洞中生活的鸟类和蝙蝠的粪便、蜿蜒的地下河或地表渗水便成为了洞穴所需物质和能量的主 要来源。除了地下河流的涨落,洞穴环境还是相当稳定的。一旦其高湿和黑暗的环境发生改变,许多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就会迅速消亡。

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生态系统、森林抑或洞穴,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是高度特化且高度依赖特定生境的,一山一洞都时常由不同的物种占据。生存于喀斯特拉特环境中的物种往往能够适应其地上强碱性且长期干旱的土壤环境或其地下极度黑暗潮湿的洞穴环境。

 

http://s16/mw690/0025VEKzty6IEfMRPfF0f&690

洞穴生态系统示意图--绘图-海泉-制图-许永松-编辑-徐健

在 洞穴系统中,由于缺乏阳光,许多奇特的洞穴动物(鱼类、蜿蛛、水蛭、虾和甲虫等)眼部都已退化,体色也已消退,有些物种甚至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些物种申 许多是石灰岩地区的特有物种,生存处境是是可危,尤其是那些数量众多、亟待保护却鲜为人知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中只有极少数被鉴别出来并被列入了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如蜗牛等)。许多喀斯特特有物种甚至在人类左现它们以前,就成为了工程开发的牺牲品,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极度的黑暗环境,常导致这些洞穴生物眼部退化、体色消失。为了弥补视力的不足,其他感官系统(如触须、侧线等)变得异常发达。

http://s13/mw690/0025VEKzty6IEfMVGJS1c&690

中国南部的洞穴盲鱼——无眼原花鳅(Protocobitis typhlops) 摄影/周解

http://s4/mw690/0025VEKzty6IEfMZYvVe3&690

生活在洞穴口的狼蛛(Hippasa sp.)摄影/徐健@IBE

喀斯特动物

喀斯特地区为许多珍稀濒危的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如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poliocephalus )等灵长类动物。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山区还生活着蛇雕Spilornis cheela)、白鹇(Lophura nythemera)、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白翅蓝鹊(Urocissa whiteheadi)、灰岩柳莺(Phylloscopus calciatilis)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物种,以及大壁虎(Gekko gecko)、百花锦蛇(Elapha moellendorffi)等珍稀的两栖爬行类动物。

依赖喀斯特环境生活的灵长类动物已特化并适应于喀斯特地区独特的栖息地,然而在当前栖息地不断丧失的现状下,它们不幸地成为了地球上最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

 

仅分布在越南重庆县和广西靖西的东黑冠长臂猿,其全球数量仅110只,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 摄影/赵超@FFI

http://s4/mw690/0025VEKzty6IEfN9IlBd3&690

中国广西特有的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白头叶猴 摄影/郭亮@IBE

http://s12/mw690/0025VEKzty6IEfNfPh9ab&690

黑叶猴 摄影/冯汝君

http://s12/mw690/0025VEKzty6IEfNiNkv5b&690

大壁虎——野生蛤蚧(Gekko gecko)是亚洲喀斯特地区的代表物种,是全世界最大型的一种壁虎。( 摄影/徐健@IBE)

http://s13/mw690/0025VEKzty6IEfNlEok0c&690

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越南边境处多岩石的森林和灌木丛林中。由于体色特别,凭祥睑虎在宠物贸易中变得越来越流行( 摄影/侯勉@IBE)

http://s16/mw690/0025VEKzty6IEfNoByf4f&690

百花锦蛇(Elaphe moellendorffi),石灰岩山地特有蛇类,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开荒造田等,其野外数量急剧下降。(摄影/赵超)

喀斯特洞穴动物中最丰富、最引人注目和广为人知的物种,是那些常年在洞穴中休憩的“夜间精灵”一一蝙蝠。它们有些过着群居生活,群体数量可多达数百万只,如皱唇蝠(Chaerephon plicata),但更多的蝙蝠种类则以分散的个体或小群体形式生活在洞穴之中。洞栖性的蝙蝠种类很多,包括云南菊头蝠(Rhinolophus yunanensis)、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ensis) 、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等。

洞穴关键物种(如蝙蝠等)数量的变化,可通过连锁效应影响其他物种,因为新鲜的蝠粪是洞穴生态系统重要的能量来源。而且,蝙蝠是多种经济作物的重要传粉者(如著名的榴莲树)及许多农业害虫的主要捕食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http://s16/mw690/0025VEKzty6IEfNs0ov3f&690

 

广西的中蹄蝠 (Hipposideros larvatus) 摄影/董磊@ IBE

喀斯特植物

喀斯特山区的的植物类群通常生长在缺乏营养和水分的浅土层上,尤其是那些生长在山坡裸露侧的植物。另外,高温和太阳暴晒都要求植物具备能在极端干旱条件下生存的策略。许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本地植物恰恰具备了这些特征,这其中既有种类丰富的秋海棠属(Begonia spp.)、苦苣苔科植物(Gesneriaceae),也有珍稀的苏铁(Cycas spp.)、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等。此外,在喀斯特植物群落中,还生长着丰富多样、争奇斗艳的兰科植物(Orchidaceae),是喀斯特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http://s15/mw690/0025VEKzty6IEfNv60K7e&690

苏铁属植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叉叶苏铁 摄影/刘演)

喀斯特地区的兰科植物十分丰富,是其分布的热点地区之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几种美丽动人的“拖鞋兰”——兜兰(Paphiopedilumspp.),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石斛(Dendrobium spp.)等。生境破坏和过度的野外非法采集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http://s15/mw690/0025VEKzty6IEfNxyJEbe&690

A 濒危的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摄影/徐健@IBE

http://s8/mw690/0025VEKzty6IEfNAxkr87&690

B 梳帽卷瓣兰 (Bulbophyllum andersonii)摄影/赵超

喀斯特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

喀斯特地貌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避风港,它的陡峭地形使得人类难以进入,且土地也不适于农业或森林开发。许多物种由于其他地区的森林栖息地丧失,如今只能退居于喀斯特森林中。即便如此,喀斯特依然是一种易受干扰的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差,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

在 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喀斯特地区受到的威胁也在日益加剧。砍伐、林火、开矿、污染、鸟兽粪便利用、狩猎以及不可持续的旅游业(如破坏性的“洞穴观 光”)都对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中,喀斯特森林尤为脆弱,由于其土层薄水易快速渗漏,哪怕是轻微的退化都会使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最终导 致“石漠化”等现象。一旦出现这种状况,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原貌。洞穴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变化也极其敏感,温湿条件及黑暗环境的轻微改变都会造成 洞穴内关键物种的变化,人为的干扰会影响到整个洞穴系统能量流和生境的稳定性,从而导致许多物种走向灭亡。

近年来,针对亚洲喀斯特地区的洞穴调查发现了许多特有种,这说明该地区的大多数洞穴和山丘还未曾被充分探查过。许多新物种是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发现的,然而这些开发项目正是威胁这些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主要因素。

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组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建筑原材料。石灰岩的碎石是水泥生产的关键原料,而它本身也可作为建筑和装潢的石材。石灰岩价格低廉,用途多样,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水泥产量甚至被用作衡量经济增长和 社会发展的指标。在诸如水坝、桥梁、港口、建筑和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中,石灰岩的开发利用是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

然 而,能够导致大量喀斯特动植物灭绝的最快方式,恰恰也就是喀斯特山区频繁的采石行为。因此,考虑到这些行为对喀斯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程度深远且不可逆转 的负面影响,采石场和采矿地的选择应经过充分的考虑和科学论证。企业本身也应提高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降低开发行为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

根 据有限的记载和描述,我们较难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动植物和生态系统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策略。我们仍处于热带、亚热带洞穴生物多样性探索伊始,需 要更多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民间保护团体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开展更深入的本底调查,为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和保护提供更可靠的 资料。

http://s8/mw690/0025VEKzty6IEfNE6Bp17&690

图14 桂西南的石漠化现象摄影/黎晓亚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在喀斯特地区的保护行动

在中国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积极参与了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开展的喀斯特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广西地区的喀斯特洞穴被认为拥有种类最丰富的热带洞穴特有生物。只有开展更深入的调查,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广西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及其面临的具体威胁,为将来提出更有效可行的管理和保护方案提供宝贵的信息。

15年多以来,FFI一直致力于亚洲喀斯特地貌的保护。

中国项目:

  • 在中国广西的喀斯特地区,开展洞穴调查、制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管理计划,并编写了一本精美的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图书;

  • 长期致力于保护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例如东黑冠长臂猿、越南金丝猴和黑叶猴等),协调和推动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的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恢复项目,保护东黑冠长臂猿的未来;

  • 保护许多喀斯特地区的珍稀树种(例如越南黄金柏,Xanthocyparis vietnamensis)。

国际项目:

  • 在爪哇的 Nusa Kambangan 岛,针对霍尔希姆公司(Holcim,一个全球领先的水泥生成商)的一个石灰岩采石场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

  • 在越南就喀斯特地貌的管理问题组织研讨会和开展培训,提高政府和公民的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在 Cuc Phuong 国家公园、Ngoc Soc 和Pu Luong 自然保护区等地保护其喀斯特景观,在下龙湾开展生态旅游;

  • 在越南的 Phong Nha-Ke Bang 国家公园,保护其濒危的兰科植物和灵长类动物;

  • 在老挝甘蒙(Khammouane)Phou HinPoun 国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并设计和实施了一个针对喀斯特地貌和老挝叶猴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式保护项目;

  • 在菲律宾巴拉望岛的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Puerto-Princesa Subterranean River National Park ),提高利益相关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

  • 同菲律宾当地社区一起保护宿务市中部的喀斯特森林(是一些世界上最濒危鸟类仅存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Vermeulen J. and Whitten T. 1999.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xploitation ofLimestone: Lessons from East Asia.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Deharveng L. and Bedos A. in press.Diversity Patterns in the Tropics. In Encyclopedia of Caves, 2nd edition,Culver & White eds. Elsevier.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2014年启动了“基于社区构建广西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全新项目。

我们寻求1名项目经理和4名项目助理(全职),参与对广西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及其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期待您的加入!

详细的相关要求点击阅读原文或者在我们的网站上查看:www.ffichina.org。投递邮箱是 hr@ffichina.org 注意截止日期是2014年5月31日。

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或者微信:@FFI_Chin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