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回族建筑习俗(夏长阳)
(2013-07-10 17:49:52)回族在全国分布很广,在一个地方居住又相对集中,形成大分散小集中之格局。回族按姓氏聚族而居,也有杂居多姓之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不安神龛,不设神位。但在建筑上却有自己自己民族风格,最有特色的要算清真寺。湖南回族聚居在二十多个市县中,现有清真寺五十多座。长沙、常德、湘潭、衡阳、邵阳等地的清真寺很有名。邵阳的清真南寺建筑设施居多,有大殿、厢房、厅堂、教学室、沐浴室、阿訇、师傅住房、碑刻等。大殿为两横式木架砖墙结构,由十二根半米直径的大顶梁柱支撑,门窗为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尖园形拱顶,外观及规模朴实而宏伟,在当时当地堪称一流。湖南常德清真寺最多,大多建于清代。常德最早建立的清真寺是今鼎城区石门桥镇的八斗湾清真古寺,其后有沙河街清真古寺、鼎城区斗姆湖镇清真寺、梁山清真寺、汉寿教门滩清真寺、桃源翦家桥清真寺、澧县清真古寺等。其中,常德城区的“常德清真寺”最为著名。该寺在历史上曾三易其名:礼拜堂、清真礼拜寺和清真古寺。该寺建于明永乐二年,寺址在民族街玉带桥右侧,后因与汉族灵官庙毗邻,遂于清顺治二年,购置傅姓穆斯林房屋地基重修。今寺内礼拜大殿正梁刻有“清顺治年重修”字样,大殿檐前厅大梁刻有“大清咸丰岁次辛酉壹拾壹年重修”字样。建造很多清真寺,就有很多民居楼房。一个清真寺,就是一个回族民居小区,就是一个教坊。传统房屋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间数多少和质量优劣,根据各家人口与经济而定。现多以长三间正房为基本住房,左右两边增设厢房和围墙。正房三间,三丈多,进深一丈多,正中一间前方设五尺空地,称院窝,左右两房称耳房,用围墙相连,正房、厢房、围墙组成合院天井。室内装修,非常讲究。由于回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往往另外辟出一间作为诵经、礼拜的净室,室内布置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同时,伊斯兰教对沐浴冲洗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不分大小宅院,在每间卧室的门后都砌起一块可盛水和排水的浅小砖池,上面挂着吊桶,随时供卧室主人冲洗。对于较小的宅院,其所以必须辟出“敞房”,则是在婚丧大事中为证婚、纪念先人念经及丧事中停放亡人等提供场所。一般院窝正房为堂屋,兼客厅,是一家生活中心,后房为厨房,摆碗框、电器等,正墙上挂阿文楹联。火塘通常镶在进门的左侧或右侧,以柴、煤为燃料,室内清洁。耳房及楼上分别为家人卧室或存放物品,厢房作牛羊圈和放农用工具等。在檐头,檩榫、门窗、墙壁、家具、照壁上,以花木、山水自然景欢作为装饰图案,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回族尤为注重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每个回族家庭—般都备有浴室和吊桶,可随时洗浴作大小净。许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欢在自己庭院内栽种鸡冠花、牡丹花、石榴、夹竹桃一类的花草树木。
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与其它少数民族杂居的湖南回族,建筑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受其它民族影响,虽与西北回族同宗同祖,因地域文化差异,已失去西北回族特色,大多与汉族建筑相似,民族习惯也在变异之中,唯有不同的是三大节日习俗,展示着伊斯兰教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