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侗族建筑习俗(夏长阳)
(2013-06-20 21:05:28)侗族建筑习俗
湖南侗族虽有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但都是木质结构,风格不同。这些古建筑兴于汉末至唐代,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侗乡寨寨有鼓楼,楼高五六丈,外形有四方、六方、八方各式,层数有五层、九层、十一层不等,飞阁重檐,画栋雕梁。楼内置有大鼓一面,寨内有事,击鼓为号集众商议。在侗乡溪流河涧上,随处可见花桥凉亭,青石为墩,杉木为面,上盖瓦,建成长廊,桥头建有宝塔桥亭,飞檐重叠,巍峨雄伟。凉亭内有凉井,挂有草鞋,以供行人使用。外看鼓楼,像一个多面体宝塔。一般高二十多米,十一层至顶,全靠十六根杉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十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有飞跃之感。
鼓楼、风雨桥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族姓或村寨标志,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很多鼓楼和风雨桥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鼓楼的记载至迟见于明代。现存的鼓楼大多建于清代。新晃境内以凉伞玉皇阁最为出名,建于清朝后期,与南侗地区鼓楼相比,独具特色。成楼阁形式,三层。四面走水,飞檐翘角,楼上开敞,每层高丈余,有楼梯可上,登楼可揽四面风光。底层为砖墙,粉白色,门窗栏杆雕花草人物,精工细艺。内无神像,供游览、聚会议事用。中寨北侗源鼓楼等,均为重建而成。新晃境内木桥、石拱桥、石板桥、浮桥居多,但还是以场廊式风雨桥最为出色。原著名的风雨桥有平桥。桥身为石拱,桥面平直,建有长廊,上盖青瓦,桥中建亭阁,成四方形,出长廊瓦面又形成两层飞檐,真正形成飞檐高翅。现有的风雨桥还是中寨的北侗风雨桥,以及一些恢复建造的。同样具有特色的是凉亭,多建于山寨要道的山坳、大坡之上。一般为廊式结构,四柱,三至四列顺廊当中或中间为行人过道,两边建围栏和坐凳,供过往行人休息之用。现存的最富盛名的是中寨翰岑坡上的石凉亭。亭柱和四壁用青石砌成,风吹雨打数百年,仍然保留其风貌。
侗族多聚族而居,寨内人烟缜密,一般数十户,多至数百户。房屋均廊檐相接,鳞次栉比。通道、靖州侗族喜楼居,房屋多为干栏式。一般分三层,高约六、七米,全用卯榫嵌合,通称吊脚楼。新晃、芷江侗族多住木质结构的两层长方形开口屋。大多依山傍水,讲究与水的协调。村寨一般是一家一栋,也有若干家连成一体,走廊互通,不下楼便可走遍几十户。每逢喜庆节日请客,可在长廊里摆酒席,叫“合拢宴”。这种建造,大多为“干栏”式和开口式木楼两种,木楼屋顶均为“人”字形,除屋顶盖瓦外,上下全用杉木。屋柱用大杉树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方形杉木开榫衔接,不用一颗铁钉。楼檐层层而上,檐角上翘,房子四壁以木板密镶,四周装屏风,两端搭设防风御雨的偏厦。随着社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许多传统民居遭到破坏,建起一座座砖房,有的甚至是小洋楼。
侗族传统建筑,具有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整体美,和谐美。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精神文化的体现,是侗族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心理素质的疑炼,但是面临绝迹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