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湘西流放文化:桃花源里陶渊明
(2013-02-06 22:52:59)
标签:
文化 |
桃花源里陶渊明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说是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洞口,丢下船从这洞口里走进去,发现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耕女织,其乐融融,大家纷纷请他吃饭饮酒,对他说祖先为避秦时的战乱,躲进桃花源来生活。渔夫在桃花源住了七天,与他们告别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这是陶渊明理想的家园,他所追寻的是安静的田园生活,种种花草和疏菜,读读书,写写诗,可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对他来说,最终解甲归田,回到了家乡,改名为陶潜。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始建于晋代,鼎盛于唐宋,毁于元代战乱,复兴于明清。历代以来,孟浩然、李白、韩愈、苏轼等大文豪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墨宝。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千百年来,桃花源是文人墨客想去的地方。
桃花源,被流放诗人陶渊明描绘为“世外桃源”,这是他心中的桃花源,理想的桃花源。由于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后来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倾心向往。据史记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维、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李群玉等,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把沅江中下游两岸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名为桃源县。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命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宋徵宗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
陶渊明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建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能丰衣足食和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反映了当时人民群对和平宁静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遗风”,使桃花源声名鹊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等名胜景物随之遐迩闻名。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为名潜,是东晋末期、南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江西九江,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词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因家中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的隐逸文化源于他的流放,他写出的作品一柔,二淡,三远。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度日。孤儿寡母,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老子》、《庄子》,而且还学儒家的《六经》和文史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当即辞谢。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自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改为陶潜,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
元兴元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威禁令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归来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巳矣乎!寓形字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这是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是他的隐居手段,全篇洋溢着欣喜之情。有了这样快乐的生活,心里不会有那么多的仇恨与决绝,也没有那么多的牵挂与纠缠。既然天地给我生命,我就要轻松的快活。
陶渊明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