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湘西流放文化:隐居沅水的善卷
(2013-02-04 17:32:50)
标签:
文化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次去沅陵被朋友带上二酉山,告诉我善卷在此隐居过。开始我不知道善卷何许人也,在朋友的热心解读下,我才知道善卷是一位道德大师,才知道他到过沅陵又到过辰溪,有小酉山和大酉山。前些年因大酉小酉,沅陵和辰溪的文史者发生过纷争,大有对簿公堂之势,唇枪舌战,不分胜输。
二酉山离沅陵县城不远,在酉溪与酉水交汇处,山势微倾,延展出几分斜坡。它背靠青龙山,左对蟠龙山,右伴鳄龙山。三水环绕,三山相卫,为山之王,水之神。具王者霸气,有仙家神韵,是天下一道奇观。
据史料记载,善卷,枉渚人,帝尧南巡时,拜善卷为师,成为一代贤君。帝尧死后传位于舜,舜以为善卷是帝尧老师,比自己有能耐,欲让贤,请善卷当皇帝,善卷不受,先居武陵,后居沅陵二酉洞,八十而终,黎民感恩戴德,厚葬于山之巅。《方舆胜览》载:“小酉山有洞曰二酉洞,在酉溪口。尧时善卷,隐居于内”。宋真宗时,辰州通判欧阳陟敬慕善卷,上奏朝廷:“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以示崇德报功之意”。真宗诏许,下旨在二酉山巅立善卷堂,封善卷墓,建仰止亭。亭名“仰止”,源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句。意即善卷的德行像山一样高耸在上,再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善卷是个隐士。当然他隐居的时候,还不知道“隐士”这个词。当然他更不知道,在他死了之后,隐士成为了仰慕与向往;善卷是位大仁大智者。他喜好隐于善卷洞中,乐山乐洞乐水。他不是流放者,但他的思想在流放,他的脚步在流放,他的境界在流放,他的恩德在流放。他倾慕洞穴,最先隐入的是故乡洞穴—江苏宜兴西南的螺岩山中,后入沅水之滨的二酉山。他选择的都是洞穴,在太阳下读书,在月光下吟诗。螺岩山雄伟壮观,善卷洞奇异天成。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姝女,静立于山的空间形态,无声无息,这自然而然成了人脱世超俗的去处。在我看来,隐居大抵可以算作是幸福生活的极致,去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他在二酉山里,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开垦几分地,种植几分蔬果,喂几只鸡鸭,养几只猫狗,酿几缸菊花桂花酒。当时的善卷不是这么想,他图的是清净,做他的学问,将他的思想传播于天下。从后来人对他的敬重与爱戴可以看出,一定是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中国有千万隐士,只有善卷独立鳌头。他是悠悠荡荡,走走停停,四海为家,最后来到二酉山,他决定留下来,不再离开。他故土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只知道他是远古尧舜时代人。尧帝南巡北归时途经此地,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随行人员不理解:尧是天子,善卷是平民,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尧帝解释说:因为善卷是得道之人。对于得道之人,不可傲视。我的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
从此,善卷以“帝者师”之美称名闻天下。 舜继位后,在南巡的途中专程拜会了善卷。经过交谈,由衷佩服,要将天下禅让善卷。善卷力辞:“我立身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着皮衣御寒,夏天穿着精细葛布能够防暑。春天耕耘播种,身体能够劳动;秋天获得丰收,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怡然自得。我哪里会去想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呀!哎呀,您真是太不理解我了!”说罢,善卷为避免舜帝的再三恳请,躲进了沅水二酉山。
善卷每天临水而坐,他懂得水面上的光,就是眼睛里的光。沅水流淌,那是一条江的命运。善卷看着它,每一日都仿佛前一日的影子。环坐四周,望着不远处酉水、沅水交汇的水花快乐地歌唱,风从江面吹来,弥漫着水草的幽香。他听见的仿佛是万物的呼吸。江水 一段直一段弯,草也一段直一段弯。他看到沅江的彼岸,看到了世间万象,于是他隐逸得如一只黄鹤,一条鳝鱼,顺着沅江游走,谁也看不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