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湘西流放文化:隐居沅水的善卷

(2013-02-04 17:32:50)
标签:

文化

     隐居沅水的善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次去沅陵被朋友带上二酉山,告诉我善卷在此隐居过。开始我不知道善卷何许人也,在朋友的热心解读下,我才知道善卷是一位道德大师,才知道他到过沅陵又到过辰溪,有小酉山和大酉山。前些年因大酉小酉,沅陵和辰溪的文史者发生过纷争,大有对簿公堂之势,唇枪舌战,不分胜输。

二酉山离沅陵县城不远,在酉溪与酉水交汇处,山势微倾,延展出几分斜坡。它背靠青龙山,左对蟠龙山,右伴鳄龙山。三水环绕,三山相卫,为山之王,水之神。具王者霸气,有仙家神韵,是天下一道奇观。

据史料记载,善卷,枉渚人,帝尧南巡时,拜善卷为师,成为一代贤君。帝尧死后传位于舜,舜以为善卷是帝尧老师,比自己有能耐,欲让贤,请善卷当皇帝,善卷不受,先居武陵,后居沅陵二酉洞,八十而终,黎民感恩戴德,厚葬于山之巅。《方舆胜览》载:“小酉山有洞曰二酉洞,在酉溪口。尧时善卷,隐居于内”。宋真宗时,辰州通判欧阳陟敬慕善卷,上奏朝廷:“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以示崇德报功之意”。真宗诏许,下旨在二酉山巅立善卷堂,封善卷墓,建仰止亭。亭名“仰止”,源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句。意即善卷的德行像山一样高耸在上,再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善卷是个隐士。当然他隐居的时候,还不知道“隐士”这个词。当然他更不知道,在他死了之后,隐士成为了仰慕与向往;善卷是位大仁大智者。他喜好隐于善卷洞中,乐山乐洞乐水。他不是流放者,但他的思想在流放,他的脚步在流放,他的境界在流放,他的恩德在流放。他倾慕洞穴,最先隐入的是故乡洞穴江苏宜兴西南的螺岩山中,后入沅水之滨的二酉山。他选择的都是洞穴,在太阳下读书,在月光下吟诗。螺岩山雄伟壮观,善卷洞奇异天成。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姝女,静立于山的空间形态,无声无息,这自然而然成了人脱世超俗的去处。在我看来,隐居大抵可以算作是幸福生活的极致,去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他在二酉山里,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开垦几分地,种植几分蔬果,喂几只鸡鸭,养几只猫狗,酿几缸菊花桂花酒。当时的善卷不是这么想,他图的是清净,做他的学问,将他的思想传播于天下。从后来人对他的敬重与爱戴可以看出,一定是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中国有千万隐士,只有善卷独立鳌头。他是悠悠荡荡,走走停停,四海为家,最后来到二酉山,他决定留下来,不再离开。他故土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只知道他是远古尧舜时代人。尧帝南巡北归时途经此地,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随行人员不理解:尧是天子,善卷是平民,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尧帝解释说:因为善卷是得道之人。对于得道之人,不可傲视。我的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

从此,善卷以“帝者师”之美称名闻天下。 舜继位后,在南巡的途中专程拜会了善卷。经过交谈,由衷佩服,要将天下禅让善卷。善卷力辞:“我立身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着皮衣御寒,夏天穿着精细葛布能够防暑。春天耕耘播种,身体能够劳动;秋天获得丰收,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怡然自得。我哪里会去想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呀!哎呀,您真是太不理解我了!”说罢,善卷为避免舜帝的再三恳请,躲进了沅水二酉山。

善卷每天临水而坐,他懂得水面上的光,就是眼睛里的光。沅水流淌,那是一条江的命运。善卷看着它,每一日都仿佛前一日的影子。环坐四周,望着不远处酉水、沅水交汇的水花快乐地歌唱,风从江面吹来,弥漫着水草的幽香。他听见的仿佛是万物的呼吸。江水 一段直一段弯,草也一段直一段弯。他看到沅江的彼岸,看到了世间万象,于是他隐逸得如一只黄鹤,一条鳝鱼,顺着沅江游走,谁也看不到他。

    有人说他真是一卷书,让人读不懂。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生命危险,追寻善卷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在山半石洞下方,留有原燕京大学校长、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二月所立的榜书碑刻“古藏书处”四个大字。除了二酉藏书外,二酉山还曾建有善卷堂和仰止亭,建有翠山书院、妙华书院。翠山书院为明朝进士董汉策所创办的沅陵第一所私人书院。董汉策,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在教书育人上,处处以董仲舒为典范。董仲舒学曾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汉策因此在书院堂上高挂“正谊”匾,时时提醒自己,鞭策学生。尤为难得的是,从翠山书院出来的学生,都能秉持董汉策的教诲,重视人才培养。  

妙华书院则是明嘉靖丙戌年间进士王世隆从贵州副使任上告退归隐,慕二酉山之名气建起的第二座私人书院。自从办起书院后,王世隆就很少下山回家,与弟子们一起吃住,每日亲自为蒙童讲课七八个小时,课余则带领学生在山上开荒种地,感悟农人辛劳。兵部尚书、著名学者谌若水,还专门为书院写短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对此铭文十分欣赏,将它装裱得十分精美,悬挂在书院的正堂,成为妙华书院的堂铭。
    在二酉山上,我仿佛看见善卷正在讲课。他穿着一件粗麻布衣服,坐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旁边围坐了几十个人;在他们的身旁,胡乱散放着一些用木头、石头和骨头做的工具和武器,像锄头,像筢子,像投枪。善卷讲课的样子很奇特。他仰着头,闭着眼,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与天上的神灵交流。善卷讲课的内容我听不懂,他的话南腔北调,很深奥,似乎是在教大家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善卷停止了讲课,走进了小茅屋。善卷是怎样的一个人,就是我想要找到的东西。我想我找到的东西,应该是一种精神吧。它无形无态,但又真真实实的存在着,影响着。善卷不是流放者,但他的思想却留在了千年湘西。正因为如此,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几十户人家,历来英才辈出,仅新中国以来就走出上百位专家和教授,成为名闻遐迩的教授村。这都来于善卷的影响,凡是即将上学的孩子,都要上酉山在善卷和伏胜像前上香磕头,传承二酉山的文化,学善卷和伏胜的读书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