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阳长篇文化散文《夜郎词典》序一
(2012-01-23 16:23:41)
标签:
文化 |
品读夜郎
——《夜郎词典》序
读中学时,我就认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后在写作中用过“夜郎自大”,但不知道夜郎在什么地方。前些年隐隐约约了解到“夜郎自大”在翻版,说不是“自大”是“志大”,被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夜郎是个地名,有三千年的历史,“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却诞生两千多年前。在21世纪的今天,谁还在炒作这个成语?2006年6月,我公差到湖南郴州开会,会后被约到怀化,见到我多年的朋友龙永文,他陪同我走访夜郎新晃,才使我知道古夜郎国极盛时期疆域很大,占贵州全境,东抵湖南新晃,北抵川南,南抵滇东北、广西田林和南丹,西抵云南曲靖和陆良。有十万精兵,湖南新晃是古夜郎发源地。
八十年代初,我去过湖南怀化,那时没有人提五溪,也没有人提大湘西,更没有人提夜郎。在我心目中,只有沈从文笔下的小湘西。那时龙永文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雪峰》杂志社当编辑,二十多岁。那时他只有一个名字,后来竟有了笔名:夏长阳。这次见到他,他说近些年在研究五溪文化。他说的五溪文化范围广,有稻作文化、巫傩文化、盘瓠文化和夜郎文化等。
夏天,长长的阳光,有火一样的势气,太阳一般的思想,光明磊落,豪情万丈。他取这个笔名,一定是寄寓长空万里,霞光万道。其实不然,是怕报复打击而取的。有一年夏天,他在省城长沙一家杂志社当编辑时,写过他家乡麻阳县的报告文学,披露过一些阴暗面,怕人发现报复而用这个笔名,其意是夏天从长沙到麻阳采访。当时有官员四处追查夏长阳是谁,可谁都不知道,算是躲过一劫,算是笔名帮了大忙,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故一直用到今天。2008年9月,他的长篇散文《走进五溪大湘西》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前,我建议用原名龙永文,却被他拒绝。显然这个笔名对他很重要,虽是一个符号,且有意义的。
夏长阳生长在与沈从文的凤凰县仅隔一座山的山里,只知道有山风和山骨,后来被大海诱惑去珠海,在那边主办一家杂志。由于天天与海朝夕相处,经历过海风与海潮,感受到海的宽阔与深厚,将五溪大湘西慢慢地融入大海,使自己有大山般的坚强,大海般的胸膛,并且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他说他看透世态炎凉,没有惊涛裂岸,只有轻风徐来的心境,保持着明净自然与不涨扬的风格。在回怀化的这几年中,除创作几部长篇小说外,他深入五溪山水间,潜心研究五溪文化,将剑插入鞘中,聚积力量,做好了剑出鞘的准备。从《走进五溪大湘西》看出,他是学着沈从文,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学着黄永玉,用藐视的画笔去勾勒;学着叔本华,用批判的哲学去赏析;学着屈原,用热爱五溪的激情去咏叹。
五溪大湘西的水很纯净,五溪大湘西的土地很肥沃。我喝过五溪大湘西的水,我踏过五溪大湘西的地。八十年代的五溪大湘西,在我的听觉四周,却还是一个迷茫神秘的世界。苗家山歌从云彩中飞来,侗家山寨从雨雾中冒出,放排号子从峡谷中冲出,伐木声音从灌林中传出。20多年过去,读完夏长阳的《走进五溪大湘西》和《夜郎词典》等长篇散文,我觉得他热爱五溪山水,热爱五溪文化,热爱夜郎文化。《夜郎词典》是五溪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夜郎文化。有些章节写得淋漓尽致,有些传说写得凄迷苍凉,像夜间在寂静的夜郎寺庙中吹出的沉闷箫声,既有魔幻又有传奇。竹王的诞生就很神奇,夜郎的译音“耶罗”就很特别。全书分五大篇:天地气象、山川风物、人文历史、艺术特色、风俗传奇。天地气象联想丰富,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人文历史雕镂于心,,艺术特色感人至深,风俗传奇五彩缤纷。这一系列篇章,迫使我产生再去一次夜郎寻根访古的念头。
《夜郎词典》是一部难得可贵的散文,它可领你去研读夜郎的人文历史,寻找夜郎的山水风情,与夜郎对话,与苍天对话,在这部散文里你会悟出一些真谛来。
屈原喜欢水,才有《涉江》与《九歌》。
沈从文喜欢水,是水成就了他。
夏长阳也喜欢水,才有《走进五溪大湘西》。如今他又爱上了山,写出了《夜郎词典》。
古夜郎国在西南的大山里,夜郎人出门看山爬山体验山,不是愚公移山的王屋山,而是云贵高原的大山。因为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才产生“夜郎自大”这个误会,造就夜郎文化。从这部散文的后记中得知,夜郎是国际品牌,价值达七百亿人民币,前些年有三千多家新闻媒体涉足夜郎新晃,将夜郎新晃全面地推介了出去,同时古夜郎新晃也有了变化。有了夜郎古乐城、夜郎广场、夜郎寨、夜郎牌坊和竹王大道等,颇多的酒家商店都冠上了“夜郎”,看来文化能量很大,能打造一座城,能提升经济,能推动社会前进。夏长阳由写小说转行研究文化的行为,我认为是与时俱进,这条路走对了。面对深厚的五溪文化,夏长阳时刻在动心,时刻在用心。《夜郎词典》这部散文,他是用一种全新手法来写,既不是散文诗,也不是传统散文,更不是空灵的抒情散文;它既有抒事又有抒情,修辞新奇,排比丰富,真正体现了个人的感觉与经验,体现了个人的认识与思考,体现了个人的结构形式与美学,体现了个人自由的果与真实的因。虽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但还是没有离开体制散文框架,没有使其和谐。希望他再度创新,形成自己散文创作的风格。
不管喜欢水也好,喜欢山也罢,总之要写出水的风势,写出山的骨气;不管什么手法与风格,总之要写出自己的境界,写出自己的才华,写出自己的阳刚,写出自己的真诚,扬起散文的清正之帆,为夜郎文化的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评委,原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家》、《散文》海外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