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衡恪与齐白石(夏长阳)

(2011-04-24 20:42:36)
标签:

文化

齐白石(1864一1957),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5年国际和平金奖获得者、1963年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获得者和享誉中外的画坛大师。他出身贫寒,7岁在外祖父的蒙馆读书,学《论语》;15岁随叔祖父学木匠,因力气小,叔祖父不愿收留;17岁拜周之美为师学雕花木艺,两年后学会平刀法和圆刀法,雕刻出很多人物图像;19岁跟随师傅周之美在白石铺附近做木匠,雕刻许多嫁床花轿香案,在其传统的基础上试着自己构图,造出新的花样;20岁肩背木箱,开始走村串户养家糊口;25岁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后画山水和花鸟仕女;27岁被湘潭名绅胡沁园看中,并留住胡家跟私熟先生陈少蕃研习诗文;37岁携带自己诗文字画及印章去拜访湘中才子王闿运。王闿运曾入曾国藩幕府,周旋于上层社会,主讲过成都尊经书院及湖南绮香楼,有弟子数千人,门生誉满天下;39岁赴西安教画,结交陕西布政使樊樊山,后回湘潭用教画所得薪金买下茶恩寺附近菇家冲一所旧屋和几十亩水田。不久再赴广西钦州乘海轮去上海,游苏州、南京,拜访大书法家李梅庵;47岁回到菇家冲,开始山居生活,并请胡沁园来菇家冲小住,师生二人一盏孤灯谈天说地,其乐融融;55岁移居北京,恰逢辫子大帅张勋复辟,一片混乱。后随郭葆生一家避乱到天津租界,待北京安定后又回到北京,在宣武门外法源寺内生活作画。正当他处于艰难困苦之时,有幸遇到了陈衡恪。(

1917年夏天,齐白石应老朋友樊樊山邀请到北京卖画,住在法源寺藏经楼。一天,齐白石正在伏案作画,忽然进来一个30多岁的人。他自报家门说:我是陈师曾。从书画店见到你的刻印和画作,才知道你来北京了,特地来看看你。当年齐白石到京城卖画,没有得到书画界认可,甚至有的画家瞧不起他。陈师曾看过齐白石几幅画作,觉得齐白石正处于一个转折的关头,只要从因袭模仿中走出来,彻底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风格,准能成为杰出画家。于是他这天特地来会见齐白石。齐白石对陈师曾也早有耳闻,一直没有机会相识。今日相见,格外亲切,赶忙让座,请陈师曾坐下喝茶。陈师曾见齐白石如此热情,也很客气地说:你是前辈,不必客气。

陈师曾说罢,立刻提出要欣赏他的大作。齐白石眼看陈师曾一脸的真诚,也就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借山图》拿出来给他看。陈师曾右手抚着下颏,仔细地端详着这幅画,思忖良久,说:你功底深厚,画格也富,只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自然能闯出一条新路。

齐白石听了,心里豁然开朗,十分佩服这位年轻人。

原来,陈衡恪在琉璃厂南纸店见到齐白石寄售的几幅花卉及篆刻拓样,他见印章刀法老辣,所刻文字骨力而雄劲,神韵而稳健,所画的花卉笔法轻捷而飘逸,生动而逼真。画与印功力不凡,是一位非常老道的民间画家,虽没名气,京城没有几位画家能与他媲美。于是他一路打听寻觅,终于在法源寺见到了齐白石。齐白石比陈衡恪大13岁,可他一听是陈师曾,分外对他尊重。陈师曾42岁,在齐白石眼里是个年轻人,在京城就这样大名鼎鼎,以绘画、篆刻、书法和诗词称雄中国画坛,再过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有毕加索和凡高一样有名,那就不得了。

齐白石见他来访,心中充满着感激,有些受宠若惊,慌慌张张地将一摞画端出来,一张张地让他看。看完后,陈衡恪直言不讳地对齐白石说:你的画面大气,画技也比较高超,但不够圆熟。有些地方要干湿相济,浓淡相宜,远近群山要大胆削减,使画面简洁明快。紧接他又指出齐白石的画风过于冷峻,要用暖笔,用工笔画梅,吃力不讨好,不如横涂竖抹,放开手脚画反倒痛快更鲜活。

陈衡恪临别时,走到画桌前,挥手题诗一首赠给齐白石: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在这首诗里,陈衡恪指出齐白石的画中不足,跳出传统绘画窠臼,学习古代画家长处,借鉴西洋美术,我行我素,自创新意,独辟蹊径,学别人的东西,那是重复,不叫创作。

齐白石见陈衡恪十分真诚,心中尤为高兴,将他结为朋友。他听从了陈衡恪的建议与劝告,并试着改变画风,开始“衰年变法”。不过多久,他的“红花墨叶”画风使他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可喜局面,形成了浓墨重彩挥洒自如的齐派风格。在陈衡恪的指点下,齐白石开始大胆地尝试,打破了前人所固有的条条框框,闯出了自己一条创新求变的艺术新路。齐白石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陈衡恪,于是他引陈衡恪为挚友。后来他们俩来往频繁,不是陈衡恪来法源寺就是齐白石去新华街槐堂。他们俩在一起谈诗论画,谈社会,谈生活,谈人生……

陈衡恪结识齐白石后,常常将齐白石的画挂在自己的画室里进行推介,逢人就说齐白石的画思想新,画风新,一般画家不与同论。

齐白石被陈衡恪的真情行为所感动,在一次返乡探亲前赠诗一首:

 

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卧游。

尘世几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头。

 

齐白石自从“衰年变法”到“红花墨叶”的成功,使他在京城画坛声名鹊起,后来在回顾自己创作历程时,深有感触地用诗表达: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登门始变更;

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己明。

 

由于陈衡恪在日本留学8年,结识过日本许多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神亩是陈衡恪最要好的画家朋友,他俩联名来函要求陈衡恪征集中国画家的作品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陈衡恪除征集到吴昌硕、凌文渊、陈半丁、王梦白等画家作品外,他没有忘记齐白石。有一天,陈衡恪又登门拜访齐白石,邀请他参加。

齐白石深知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也瞧不起中国画,何况自己初来北京,名气又不大,将画带到日本去展览,只是凑热闹罢了。他不好推脱陈衡恪的这一举动,勉强地将几幅绘画作品送到陈衡恪手上。送走陈衡恪后,他登上了回湖南老家的火车,并没有将参展的事放在心上。但他没有料到,他的画在中日联展上大获成功,花卉画作每幅竟卖到100块银元,山水画价格更高,还成了抢手货。

这是齐白石做梦都想不到,中国一个木匠的绘画作品在国外受到如此青睐,可见他的作品成熟和完美。展览完毕,法国画家还带走他两幅作品去巴黎参展,后来也获得了成功。

齐白石回到北京,从陈衡恪手上接到卖画酬金后喜不自禁,当场赋诗一首,以示谢意:

 

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

平生羞煞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

 

齐白石的画在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展出成功,使他的声名大噪。他的成功源于陈衡恪的指点,源于他自己的蜕变。陈衡恪的知遇之恩,齐白石终生难忘。陈衡恪的英年早逝,使他悲痛万分,并吟诗悼念:

 

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益伤!

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剑杀齐璜。

 

齐白石除写诗怀念陈衡恪外,他还经常对朋友说:如果没有陈衡恪的提携,我的画名不会有今天大,得交陈衡恪做朋友,是我一生的幸福。没有陈衡恪的帮助,我可能还住寺院和庙宇。有了陈衡恪的指路,北京的一些字画商人认为可以搞投机生意,都先后来找我买画,后来外国人和一些有声望的人也陆陆续续来找我买画。这是陈衡恪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最真诚地帮助我,使我度过了难关。

齐白石是一位知恩投报的人,他对陈衡恪是终身难忘,有诗证之:

 

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

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

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我言君自如,九原勿相昧。

 

齐白石的一生,以陈衡恪为最亲密最知己的朋友。陈衡恪父亲陈三立在世时,齐白石还亲自前往陈三立居住的姚家胡同看望,请陈三立老人为他自己的诗集《白石诗草》作序,陈三立欣然答应。七.七事变后,陈三立老人忧愤而死,且距其子陈衡恪逝世已14年之久,尽管抗战后他闭门不出,当得知陈三立老人去世他破例出门亲自前往拜祭,并画了一幅《萧寺拜陈图》画作,以示纪念。1942年1月13日,82岁高龄的齐白石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亲自前往陈三立停柩的北京长椿寺拜奠吊念。尽管齐白石名誉天下,一如既往地对陈衡恪一家感恩戴德,倾注极大地友谊与感情,经常走访陈衡恪一家,只要是陈家有事需他帮助,他以满腔的热情为陈家奔走,从不推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