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在天津一个车站货场当工人的滕鸿涛,由于自己的一篇散文《汽笛的声音》在《人民铁道报》“汽笛”副刋上发表,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感人至深的事。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今后的生活道路。经过是这样的。《汽笛的声音》描写的是铁路工人解放前听到机车鸣笛声的心情,解放后再听到这样的声音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发表后,一天他正在货场干活,车站党支部书记来电话找他。他赶忙跑去后,支部书记告诉他:“人民铁道报副刋编辑来电话,叫你去北京一趟,你明天去吧!”
第二天,他乘最早一趟车,由天津赶到北京。走进编辑部,一个编辑告诉他:“你那篇散文发表后,滕代远部长打来电话,问作者是哪个单位的,我们告诉了,他说这篇散文反映了解放后铁路工人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很深刻,希望对于这个作者好好培养一下……”
滕鸿涛听了编辑的一些话,只是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半晌没有说出话来。坐下后,激动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心想我们的老部长负责全国铁路运输工作,非常忙,还对一位普通工人如此关心,怎不激动呢?过了一会儿,编辑部又派人领他去铁道部政治部,他们热情地鼓励他,希望他在这条路上扎扎实实地工作。
榺鸿涛自幼失去了母亲,是婶母抚养成人的。回到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婶母,婶母万分感慨地说:“你是一个孤儿,十几岁就在铁路当童工,受尽了窝囊气。你从小就爱看书,那时没有人说你好,都说一个铁路童工成天看书有什么用!到底是新社会好哇,连滕部长都夸你,还叫人帮助培养你。孩子,好好干吧!”
婶母颤抖着,说着说着,眼眶发红了。不久,榺鸿涛从货场调到了铁道报社。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本散文集,书名就叫《汽笛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