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楼(原創)

更
更楼建筑坚固,底层密封或只开小窗口,二楼以上多开窗口以便瞭望
施瑞伯家的“更楼”座落在北街南侧,据说是在当年的罗店名门施凤仪(明崇祯十年進士)地界内(?)。西隔壁紧邻就是施灏(清乾隆三十七年進士)住所——默雷堂。这座“更楼”在嘉定县志宝山县志和古罗店鎮志中从未有所记载,可見它並非官方兴建,应为当時名门施氏家族为保家护院所建。
施瑞伯为施门之后,1919年春,父親二十一岁時和施瑞伯之女施凤英成婚。丈母施曹氏将家産“更楼”一幢, 作为女儿的陪嫁,“更楼”就此归父親所有。
“更楼”楼高三层,近乎方型,基础为高近1米的花岗石壘砌,墙厚五十多公分,十分坚固。西面开门,两扇大门厚近十公分,边缘还包有鉄皮,开关時还发出隆隆声响。内有木梯可盘旋而上,三楼东西面有窗可远眺,据说顶上曾悬有銅鈡一口,鸣钟报警即响彻全鎮。这座更楼具体建筑年代不详,应该也在明代嘉靖年到清乾隆年之间,距今至少350-450 年历史了,可以说是罗店鎮现存的最古老建筑。
2004年出版的《罗店鎮志》把这座“更楼”称为望倭楼。史志记载:明朝嘉靖十九年至四十四年(1540-1565年),倭寇曾多次由海上登陸,侵犯罗店。这座更楼也许曾起到过“望倭”作用,故将其冠上“望倭楼”之美名,但无实例予以佐证 !
听我哥说,他小時候曾多次爬上楼玩 。但我跟随母親到更楼里去時,楼内己无扶梯楼板,听说是战爭時被拆去搭碉堡和防空洞了,屋内堆放着我家不常用的傢俱门板等杂物 。
1952年10月,蘇南區寶山縣對人民私有財産進行調查,丈量登記
,並發証確權。施曺氏名下拥有房产,包括更楼亦获国家确认
1958年,社会上刮起共产风,无偿占用私人房屋。國家又搞私房改造,把原出租的房子收去,搞
“國家經租”,更楼亦被东南弄生产隊占去,用作倉库.蘑菇房等,后来又不知通过什么交易,变成了私人住房。
如今更楼己煙没在大片民居中,被开窗破壁,面貌全非。下图为苏南一更楼外貌,与我家更楼当年外貌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