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手拾风景  处处皆书画——我的通渭之行

(2011-01-31 00:51:21)
标签:

文化

神州诗书画报记者  中国书画报特约记者  黎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在甘肃生活工作近10年了,尤其是兰州,从心底里我已经把她看作永远的故乡了。因为是故乡,所以我很在乎这里的人和事,这里的山和水。如今的陇原大地经济还贫穷、落后,正因为她贫穷,这里的父老乡亲才如此的勤劳、憨厚、执着。正因为她贫穷,这里的父老乡亲对精神的追求如同寻找失去的魂灵那样急切,那样虔诚。通渭人世代沿袭的爱字画风尚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对通渭的关注已经很长时间了,在我的朋友中,有好几位在兰州工作的优秀青年书法家都是通渭人,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通渭,了解通渭的书和画。
    今年年初,我有幸编辑由甘肃省畜牧厅原副厅长、《宋平在甘肃》一书作者之一的彭效忠先生写的《解读“通渭现象”》一稿,这是我真正了解通渭的开始,认真编辑了彭效忠先生的这篇稿件,我才发现我并不了解通渭。通渭并不是我想象的仅仅是一些农民书画家写写画画那样简单。一个德行优秀的地方官员和乡村教师的字,在农民家里的正屋厅堂可以挂上几代人,而且还点上几炷香像供奉菩萨一样供奉着,在偌大的中国只有通渭有,这是中国文化领域里令人肃然起敬甚至难以置信的奇观。但是,事实的确如此。
    7月15日下午,应通渭县委书记郑红伟的邀请,彭效忠,兰州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现《神州诗书画报》总编辑黄应寿和记者一行三人开始我们的通渭之行。
    大概是通渭人热情、真诚的原因,县上派文化局的姚子峰副局长和富有开车经验的李师傅来兰州接我们,下午六点,顺利到达通渭县城。一下高速公路,远远地看见一行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大字: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透过车窗向马路的两边看去,到处是画廊、画庄、艺术交流中心。姚局长说,这都是通渭人自己开的,平均每家画廊的年收入都在数万元,比我们上班的强得多。
    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城,画廊、装裱店就有87家,这在全省第一,全国也为数不多,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方寸之间,大千世界,美不胜收。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便投入了“战斗”,在文化局张志强局长等人的陪同下进行参观和采访。
    镜头一:距县政府招待所200米的一个小二楼上,有画廊三家。
    姜效忠夫妇是地道的农民,两口子共同打理一个画廊,两个老板同时也是两个伙计,男人画画女人装裱。姜效忠是甘肃省美协会员,还是定西市陇中画院的画师,当我们进去后,姜效忠夫妇慌忙中不知说什么好。墙上挂满了姜效忠的画,有古逸的梅花,有清秀的山水。我说:“姜老师,我给你照张相吧?”“我现在又没有画画”,他不紧不慢地回答我。虽然屋子里的光线并不是很好,但记者还是给姜老师照了张画画的相。姜效忠的真实的确可敬,让人感受到耕读人家子弟的朴实与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姜效忠告诉记者,他家的土地还种着,一点不敢荒废,他一共有两个儿女,老大姜鹏在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研究生,还有两年就毕业了;老二姜晶是个姑娘,今年刚考上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美术系。“我是放下锄头拿起笔头,靠卖我的画来供他们上学的,家里没有其他收入。”
    紧靠姜效忠画廊的是梁俊川老人的店铺,案桌上放了一本发黄的牡丹画技法教材,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看来它已经陪伴它的主人有些年头了。梁俊川老人专门攻写意牡丹,案桌上有一张还没有画完的牡丹画,看见有客人来,梁俊川老人赶紧放下手中的笔,又是让座又是递烟。
    镜头二:平襄镇河南村南川社55号,80岁的党溪莲老人家。
    一踏进党溪莲老人的宅院,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农民的家,倒像一个避暑山庄。房子的四周布满了围墙,围墙内到处是果树、花草。这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写生基地,挂满果子的果树在微风的帮助下轻轻摇曳,似乎是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
    一进院子,四合院的格局干净明亮,正房的门梁上挂着用红纸写的“福寿堂”三个行楷大字,左边的柱子上贴着“逾古稀又十年可言慈颜久驻”,右边的柱子上贴着“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一看便知,这家定有高寿老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安康。对联是党溪莲老人的大儿子张叔铭写的,他是通渭很有名的书法家,记者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张叔铭先生,但他的书法作品在通渭县随处可见,酒店、画廊、展览馆都少不了他,张叔铭的楷书取法褚遂良,略加欧阳询笔意,显得清秀挺拔,轻松自如。县上的人一谈起张叔铭就感到骄傲。
    党溪莲老人,1926年生,老太太耳聪目明,每天都要写几大篇楷书字,他小儿子说,他妈看的书很多,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她主要受爷爷的感染,我爷爷那一代人就很爱写字,现在,我们对孩子也在加强写字教育。字写不好,那是没有脸面的,要被人笑话。这使记者感受到了县委书记郑红伟说的那句话:“通渭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读书写字作画的基因。”
    镜头三:以养花为生,63岁才开始写字的白俊基老人家。
    今年74岁的白俊基老人写字已有11个年头了。靠以养花为主走多种经营路子的白俊基,1988年就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在全县城是有名的养花大户,院子里的牡丹都长成了比人还高的大树,粗壮的枝干,如同书法线条遒劲有力。63岁那年春节,老人家请了一个写春联的,不知何故,写春联的人就是没来,气得白俊基买来笔墨纸砚自己动开了手,这一动就是11年,白老的楷书作品还在县上得过奖呢!
    镜头四:陈俊文解说耕读人家的涵义。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场面。按照预先的安排,县长王亚娥陪我们去碧玉乡采访,到乡上后,在乡政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陈俊文老先生的家,陈老家种的药材较多,院子里的药材堆成了山,药味掩盖了房子周围扑面的泥土味,厅堂里挂满了字画,和有些破旧的房子显得不大协调。
    今年70岁的陈俊文老人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在通渭的同龄人中他算是卖字较早的,周边地区大约有好几千幅他的作品,四尺三开的软片大约就是30—40元,现在卖字的人多了,一年只能卖300幅左右。
    记者问他临过帖没有?陈老说无帖可临。“你的门上贴着‘耕读人家’四个字,为什么喜欢这四个字?”陈老说:“我们先辈人就教育我们:耕是黄金读是玉,耕读二字两无虚;若要荣华并富贵,白日耕田夜读书。”
    随后,我们推举彭效忠先生与陈老在乡政府进行书艺交流。没想到,这一写就是两个多小时,彭厅长说,我的腿都站不住了。前来索字的都是农民和农民家的子弟,有的排队排了两个小时还没有得到字,一脸的无奈。这个交流变成了送作品活动,就连一个刚入校门的小学生都以得到字为荣,实在令人惊讶。
    镜头五:一个了不得的收藏家王铁君。
    王铁君今年53岁,收藏已有10多年的历史。王铁君的收藏以书法为主,尤以手札、小品为上。王铁君说他收藏花掉了四五十万,现在还欠10多万元的债,每月要付给银行的保管费和利息就有1500元。
    王铁君的收藏在通渭是数一数二的,远近闻名,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曾对王铁君收藏的包括文征明的一幅扇面在内的一明代手卷给予40万元的鉴定结果。王铁君并不满意这个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差悬殊太大。记者有幸让王铁君先生展示了这幅作品,同时记者欣赏到的还有谢无量的八言对联作品。
    王铁君的收藏主要以明代至民国时期的作品为主,现当代作品极少,当代书家作品几乎不关注,在收藏上王铁君吃过亏上过当,通过这么多年的多问(多请教)、多闻(多交流)、多切(多实践)、多查(多查资料),也抵得上半个专家了。
    在县城开画廊的下岗职工王娟,半路出家,跟丈夫学习画画,已有较高的创作水平;还有全家从乡下搬到城里的陈效平,把家安在画廊,全家人以卖画为职业,日子过得很滋润;还有一边教书一边画画的李新燕,他的山水画大气、俊逸,尤显大家气象;还有为通渭书画发展而付出心血的老一辈书画家刘铎、冉万昌、魏岳嵩、李济畅等;还有正在发展中的优秀青年书画家张东明、张雁、张晓燕、何胜江、何飞鹏等等;还有在外地工作的优秀通渭籍书画家张兴国、王铭、刘学信、司俊杰、呼喜洋、牛尔惠、寇镇元等等;这些都是记者笔下写不完诉不尽的素材。相信有这么多的艺术家在亲历着中国书画事业在通渭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再过些年月,必定有令人惊羡的成果诞生。
    通渭县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视书画事业的发展,已经把书画产业提高到作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龙头产业来抓,真是令人高兴。
    通渭崇尚文化艺术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渭书画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通渭书画不仅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活动的开展,而且对县内社会风气的净化、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为全省最低,县公安局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局”,城关派出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派出所”,县法院和县检察院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率连续12年保持了“0”纪录,和谐社会已显现雏形。
    对于通渭,我们将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