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编工艺的溯源与现状--宁波草编风华二十九(2)
(2018-08-16 09:46:32)
标签:
情感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历史文化教育 |
(一)草编工艺的溯源与现状--宁波草编风华
草编工艺是我国最古老的编织工艺品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天然植物进行编织来服务与生产和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材料和工艺品层出不穷,许多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生产生活用品,诸如陶器、青铜器、漆器等或者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或者只是单纯地作为装饰工艺品而存在。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今天,草编制品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说明它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为人们所喜爱。
(二)草编工艺产生的历史背景草编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的角度看,至少有近万年的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氏结网得到启示,发明了鱼网。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来看,伏羲编织的鱼网一定粗陋,材料应该就是一些野草、藤蔓之类。传说中的巢氏,据说受到鸟巢的启示,以树枝草藤之类编筑成类似鸟巢的居住场所,这种栏杆式建筑至今仍在我国西南某些地区有所遗存。如图河姆渡遗址,这种看似简陋的草房却有许多合理之处,其中的草藤编结、以泥土拌和草料筑成围墙的房屋,也常常用来储藏物品或看瓜房。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状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同时,从大量的实物考古资料可以得到证实,我们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利用草、藤做成草绳,穿入骨针,缝拼以树叶、草丝做成“裙片”,这也就是人们早期御寒遮身的衣服了。从带有编织纹样的陶片和陶器可知,人类早期草编储盛用器用具的出现至少不晚于陶器时代,或者说要早于陶器时代。因为陶器的诞生是人们在掌握了用火之后,而编结或许更早。由于编织材料不易保存,目前难以看到原始社会遗留的编结实物。据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和遗留的编结而成实物器皿,然后糊上泥巴,将猎获的食物如鱼、鸟、兽肉等放在里面,在用烧热的石头烙熟。此即所谓的“石烹法”后来叉直接在涂有泥巴的草编容器下烧煮食物,待草藤编织品化成碳灰后,泥巴变得结实起来,成为带有编织纹的陶器。如图后来人们的审美心态或许成为主导,索性以编织品作为胎膜,做成美感性较强的陶器。或者以黏土做坯,在胎坯表面印筐、蓝、席等编织物纹样,成为印纹陶。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在出土的6000余件文物中就有编织纹陶片。西安半坡遗址中,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清晰分辨出“八字纹”、“辫纹”、“缠结”、“棋盘格”等各种编织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黑陶的镂空纹样,其格式就是细心刻画的编织图案。如图其中出土的“红陶鬻纽把”缠纹,即是柳编工艺中的“三股绳形耳”编织法。在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200余件编织工具,由此看出,原始社会时期编织技艺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殷商到战国时期,虽然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青铜器被大量使用,但草编制品仍旧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大量的席、篮、草帽、草鞋、草衣、草篓、草袋、筐等草藤制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据记载,周代以莞(即蒲草)编制莞席己很普遍,并有专业的“草工”,“做崔苇之器”。编织工艺在战国时期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从湖北江陵一带的楚墓中,曾出土有编织精细的彩色竹席和竹箧,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草编技艺的发展水平,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作用。进入封建社会,随着草编技艺的发展,不断出现新工艺,发现新材料,创造出新的草编制品。汉代草编的种类十分丰富,据载:蔺草可以为席。《范子计然书》中载:“六尺蔺席出河东,上价七十;铺出三铺,上价百。”都是对草编制品的确切记载。隋唐时期各种工艺制品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唐代,棉麻广泛种植,织造业逐渐若起,这对草边技艺的发展也有所影响。据《唐史》记载,唐代草席的生产已相当普遍,并出现了许多较为著名的草席产地。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宁波、鄞县一带,当时就用柔软光滑的席草编织睡席,既舒适凉爽叉吸汗,并传说席草是由一位蔺姓艺人发现并培植、编织出睡席,其后便称此草为“蔺草”。草编制品不仅仅局限于储藏类器具,许多家具也采用草编材料和工艺,其中竹藤被大量应用于制作家具。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从外族传入的胡床,即现在的马扎、交床,就是以绳草编结制成坐面,并可折叠。如图《隋书》载:“时以畿故,改称胡床为交床。” 唐穆宗以后改称为“绳床”。两宋时期,草编技艺也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不仅有许多闻名的品种和产地,而且出现了专门的编织生产管理部门,如作坊。据记载,典型的品种就有扬州莞席,苏州席,常州龙风细席,贺州龙凤花纹,蕲州、澧州、睦州、饶州,温州竹丝灯,广东藤席,宾州藤桌、藤器等草编、藤编器具。如图,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草编工艺品已普遍为当时平民百姓所采用,人们还通过河陆运输,使南北方的草编制品互相流通,从而草编技艺更为广泛地传播和发展。明清必来,在工艺美术领域,宫廷工艺与民间工艺形成了较明显的分野,草编技艺仍大多数在民间流传,并大致形成可近代现代草编技艺的基本特色,草编的种类及风格也基本定型。在山东邹县和曲阜交界处九龙山南麓,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圆檐高顶藤帽。鸦片战争以后,官绅举办了各种工艺厂、工艺局、工艺传习所、劝工所来传授各种编织工艺,从而使编织技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山东与浙江省内官绅倡办了百处各种工艺局。到了民国初年仍有部分较大的草制品公司,资本金额、工厂工人都有较大的数量,产品也畅销全国各地,许多大城市及沿海地区还设有分销处。进入现代,草编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山东的草帽辫、宁波草编晟受欢迎。20世纪30年代以来,草编制品作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山货土产的席帽、麻帽,更是有上乘的金丝草帽,一时风云全球。50年代后,以加工生产主要以集体生产为主,以宁波草编较为有名,特别是60年咸草创制的草帽编织,以及传统的麦草编织品,最具特色。在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出口创汇的有利政策,使得各国的交流机会增多,宁波草编正是抓住了这一良好时机,使当时的草编织工艺品产值跃居草制品的首位,约占全国草制品的1/3,成为太宗出口商品。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眼光的提升和编织技术的提高,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编织形式开始了新的发展与延伸,既有传统材料的编织,又有现代的建构,在20世纪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开拓出了现代编织艺术的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