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节余姚草编---宁波草编风华十二(下)

(2018-06-01 11:51:39)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教育


第四节  余姚草编

余姚草编7000年前,祖先河姆渡人就用苇编成用品,铺垫在干栏式建筑的地板上,类似于现在的凉席。这些草编制品,尽管质地有些粗粝,但胜在天然。余姚草编草编草席等,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

余姚机织花席始于民国9年。16年有民华、新成两家席厂。资本2.15万元,职工244人,织席机220架。年产粗细花席15.5万条,产值6万余银元。抗战后,原料断绝,生产停止。1971年罗江草席厂建成,生产枕席、沙发席。1987年有职工291人,产值172万元,利润10万元。余姚草帽编织民初由宁波引进。民国17(1928)全县草帽编织户2.5万户,女工7.2万人,年产金丝草帽120万顶,玻璃草帽4万顶,席草帽4万顶,产值508万元。金丝、玻璃草帽由美、英、法等商行收购外销,民国23年出口210万顶。以后受战争影响,生产停顿。解放后,政府大力发展金丝草帽生产,1950年全县有1.4万户编织。外销12万顶。上世纪50年代,余姚曾是全国草帽生产最多的地方。农村妇女干完活,带完孩子,便点上油灯,坐在床头编织草帽,以贴补家用。那个场景,真是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妇女们的十指上下拨动着干草,心手合一,轻重缓急,富有节奏,就像拨弄纤细的琴弦,抑扬顿挫的旋律从指尖铮铮传来。1955年金丝草帽18.26万顶,产值54.78万元。1959年产68.48万顶,产值542.15万元。1987年编纸草帽119.2万顶,南特草帽56.22万顶,金丝草帽5407顶。另有麦杆草帽等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

如今的余姚草编,已经成为一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凭它是纯手工编织,就能称得上是石骨铁硬的真家伙

余姚旧属越地,为绍兴府(会稽郡)所辖,古时绍兴地区历来为鱼米之乡,商埠和手工业发达。姚北滨海,自古就有植草和草编传统,草帽更是余姚的传统产品,每到夏秋时节,便成了农民下田劳作的遮阳物品。当时,余姚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现属慈溪)皆有凉帽行,尤其是长河一带,那里几乎每户人家的妇女都以编织草帽为副业,一路走来,满耳尽是窸窸窣窣的编织声,妇女们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熟练地编织,成为当时一道特有的乡俗风景。

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麦秆芯、碱草。用早稻草编织草鞋、草包;用麦秆芯编草帽、扇子,也有用碱草做草帽的,那时男人下地种田,戴的都是妇女编的草帽,款式粗朴,戴上去透着股憨厚敦实劲。过去,余姚有一个习俗,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一般是端午节前几天,父母要去女儿女婿家看望,称为望夏望夏的礼品,是一路挑担过去的,多是一些夏令避暑用品。除了蚊帐、草席外,必不可少的就是麦秆扇,而且数量要达到数十把,甚至上百把,女婿家的亲友邻舍都要分到。阔绰点的,整个村庄都要分遍,此种传统体现了长辈对小辈的关切和慈爱之心。望夏只有一次,第二年起就不再送夏了。这望夏可以说是一生一次,这样的习俗以送麦秆扇来体现,可以看出余姚人对草编制品的挚爱。一顶帽子捐出一厘钱,攒起一所小学余姚当地有句民谣: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棉花是衣裳的原料,白盐是饮食必不可少的调味,能与棉花与白盐相媲美,足见草凉帽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那个年头,长河一带妇女编织草帽蔚然成风。街坊邻居碰到时,也会问一句,今天编了多少?因为草编技艺讲究耐心细致,心手合一,因此多为女工所制。女儿跟母亲学,姐妹之间互相切磋,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上世纪20年代是余姚草编最鼎盛的时期。整个余姚,最多时有一万多名妇女参与编织,200余家草帽行,年产草帽210万顶,应了那句乡村无闲女,个个织帽忙。一大早,全村的妇女都排队等候在草帽行前,领取草编原料。乡间小道,随处可闻淡淡的席草清香。妇女们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盘腿坐在床头,十指上下拨动着干草,娴熟而流畅。傍晚,在村口的收帽摊,把妇女们编织一天的劳动成果收回到草帽行,上秤,再按称重发放工钱。不知道是谁发起,从每顶帽子的加工费里捐出一厘钱,作为教育经费,办一所学校,因为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大好事,几乎所有妇女都响应了这个号召。别看一顶帽子才捐出一厘钱,积少成多,四年后,草帽业小学就这样创办起来了。这所小学专门为那些贫苦子女提供教育,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妇女们除了编织草帽、扇子与草席,还逐步发展到编织草篮、草垫、草盒等花色繁多的草编物品。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受阻,原料断绝,草帽生产一度停顿。解放初,草帽业逐渐恢复。到1950年,整个余姚一共有14000家编织户,1500多个金丝草帽编织小组。

草编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民间工艺,志载:余姚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余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民谣流传:“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解放后,余姚在城区南滨江路,建立余姚草编工艺研究所和草编厂,负责全境草编工艺术技术、收购和产品外销。在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看到余姚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工资低廉,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余姚等地发放,组织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国家。以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余姚城区、姚东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小草帽行,草帽行雇佣的贩子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余姚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余姚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景象,“草编之乡”闻名遐尔。以金丝草为原料,制作程序是:先编织成帽坯,然后剪去帽坯缘的余草,放入漂白粉溶液里浸泡,约15个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曝晒,干后用光滑如卵的石块磨擦,再用熨斗烫平整,修光边毛,这样,一顶漂亮的金丝帽就编织完成了。金丝草帽的基本式样有四种,即:金丝两根蕊帽、金丝对花一根蕊帽、金双丝帽、喇叭式帽(又称长头颈帽)。金丝草帽洁白细软,手感极好,加上编织精细,使草帽显得光亮秀丽,雍容华贵,尤其受到欧美国家女士的青睐。金丝草帽编织在20年代后期有过蓬勃发展的兴旺局面,当时有1万多妇女参加编织,其年产量高达120万顶。草编妇女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1937年,抗战爆发,海运阻塞,原料中断,外销停滞,使处在辉煌时期的金丝草帽编织业几乎于灭绝的境地。新中国诞生后,草帽编织业获得了新生。建立了“余姚草编工艺品厂”。特别是编织技术,在原有的平板编织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吸收、借鉴了竹编的技法,编织成重叠式的交眼,使织成的草帽给人以双层的感觉。又从一根蕊式发展到双根蕊、三根蕊、留空蕊、重叠蕊、辫编蕊式等。编织用的原料也由原来单一的金丝草逐渐发展到南特草、银丝草、咸草等10多种原料。 余姚草编,现已进一步发展到包括各种帽类、提篮、地毯、门帘、鞋子、玩具、礼品、包、垫等在内的数十个品种、1000多个式样,草编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新颖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好评。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草编工艺品大量出口,销往英、美、法、日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前余姚草编工艺与时俱进,值得一提的是,草编妇女用沿海特产的咸草,编织而成的咸草凉帽,成为继金丝草帽后最受人欢迎的草帽制品;当前余姚全市东部、西部地区,又种植蔺草,创办各种合资蔺草公司,用机械替代手工,制作草帽、草席、塌塌米等外销草编工艺术品。

史书记载,余姚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余姚,从此,草编成为当地妇女的主要家庭副业。
     《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以长河市出品为盛。民间也曾有民谣流传:姚北(今慈溪西部长河、庵东一带)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解放后,余姚在城区的南滨江路,建立余姚草编工艺研究所和草编厂,负责全境草编工艺术技术、收购和产品外销。
    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看到余姚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手工工资低廉,感到有利可图,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余姚等地发放,组织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国家。以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余姚城区、姚东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小草帽行,草帽行雇佣的贩子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余姚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余姚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景象,草编之乡闻名遐尔。
      以金丝草为原料的金丝草帽,制作程序是:先编织成帽坯,然后剪去帽坯缘的余草,放入漂白粉溶液里浸泡,约15个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曝晒,干后用光滑如卵的石块磨擦,再用熨斗烫平整,修光边毛,这样,一顶漂亮的金丝帽就编织完成了。金丝草帽的基本式样有四种,即:金丝两根蕊帽、金丝对花一根蕊帽、金双丝帽、喇叭式帽(又称长头颈帽)。金丝草帽洁白细软,手感极好,加上编织精细,使草帽显得光亮秀丽,雍容华贵,尤其受到欧美国家女士的青睐。
     金丝草帽编织在20年代后期有过蓬勃发展的兴旺局面,当时有1万多妇女参加编织,其年产量高达120万顶。草编妇女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30年代初,长河草编妇女还用自己的双手编出了一所草帽业小学,至今仍被人们称颂。当时,草编妇女深感没有文化的痛苦,她们决心要让自己的子女读书识字。草编妇女将织凉帽赚来的钱汇集拢来,创立著名的余姚草帽业小学
      1937年,抗战爆发,海运阻塞,原料中断,外销停滞,使处在辉煌时期的金丝草帽编织业几乎陷于灭绝的境地。
      新中国诞生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草帽编织业获得了新生。1954年,建立了余姚草编工艺品厂。从事草编工艺研究的技术人员积极钻研、创新,在草编工艺品的图样设计、工艺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特别是编织技术,在原有的平板编织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吸收、借鉴了竹编的技法,编织成重叠式的交眼,使织成的草帽给人以双层的感觉。另外,又从一根蕊式发展到双根蕊、三根蕊、留空蕊、重叠蕊、辫编蕊式等。编织用的原料也由原来单一的金丝草逐渐发展到南特草、银丝草、咸草等10多种原料。

第四节余姚草编---宁波草编风华十二(下)
     余姚草编,在金丝草帽的基础上,现已进一步发展到包括各种帽类、提篮、地毯、门帘、鞋子、玩具、礼品、包、垫等在内的数十个品种、1000多个式样,草编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新颖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好评。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草编工艺品大量出口,销往英、美、法、日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余姚草编工艺与时俱进,值得一提的是,姚北草编妇女用沿海特产的咸草,编织而成的咸草凉帽,成为继金丝草帽后最受人欢迎的草帽制品;同时,现在全市东部、西部地区,又种植蔺草,创办各种合资蔺草公司,用机械替代手工,制作草帽、草席、塌塌米等外销草编工艺术品。我市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的是传统美术类的余姚草编。

杨小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在长辈们口耳相传,手把手的传授后,掌握了草编技艺。她的老家在余姚马渚镇青山下沙畈村,编织草编成为家里的一部分经济来源。正所谓水稻是米缸,草帽是钱庄。上世纪90年代,凭着草编技能,进入了当时的余姚草帽加工厂,现在的宁波舜广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上班。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了余姚草编的非遗传承基地。这些往事都是余姚草编传承人、公司现任老总赵鹏告诉记者的,他的丈母娘便是杨小珍。后来,国外草帽编织技术的传入,土草帽的制作与销售遭到冲击,部分产品被淘汰。如今,会草编技艺的都是些年纪大的人,在赵鹏的公司里,最年轻的编织女工也有40多岁了。

金丝草帽,看看容易,编起来很费眼力杨小珍到底吃这碗饭近40年了,讲起草编技艺来,头头是道:一般来讲,花色品种不一,工序也有所差异,但编织的基本功大致相同,多采用十字交叉,即经纬编织的方法。就草帽编织为例,先编帽顶,根据头的形状,弧形编织,以帽顶为基点,用十字相交的方法先编草帽的顶部,顶部面积不断扩大,添进去的草料也不断增多。二编帽深。根据帽的大小需求,编织到帽的平顶部面积足够大小时,就改变编织的方向,根据帽的深度要求进行编织,等到帽的深度足够大时,大致形成一个U形。这时要用楦头楦一下,看帽大小如何。楦头就是截面为圆形的等腰梯形状木块,上小下大,呈头形,将帽胚放在楦头用木槌轻轻敲打,可以为帽子定型。三编帽沿。帽的U形主体编织好后,进行帽沿编织。这时需要再次改变编织方向,开始编织草帽的边沿,即遮阳部分。编织帽沿一般用料较多,往往编织到帽沿时草料不够了,这时可以在帽内沿附近加料,接口部分用线缝,然后加上装饰条。四编帽边。等到草帽宽边的宽度编织达到了所需要求时,把全部剩余的草料整齐地剪得只剩下约一厘米长。把1厘米长的草头一根一根地弯曲着在帽宽边下面塞入,弯曲处即为帽边,一般在帽边需用线缝实。就这样,一顶草帽基本编成了。 赵鹏说,编织绝对是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如今公司大部分草帽都是出口外销,卖得最好,也最有特色的便是金丝草帽。赵鹏介绍说,金丝草帽的用料最为考究。金丝草并不是草本植物,而是南洋群岛热带森林中的一种树木。树木砍伐下来后,先在水中进行浸泡,待表皮和肉质茎腐烂后,再清洗去除表皮和肉质,就得到纤维状的丝,有点像这里的剑麻。因为这种原料颜色如同白金,形状又十分像草,所以俗称为金丝草。杨小珍说,很多人以为编织金丝草帽,跟编普通的草帽路数一样,其实由于金丝草特别细,细如发丝,编起来很费眼力,也费工夫,编一顶帽子,大约要花一二个月的时间。而且编织金丝草要经过拣、理、发、编、修、磨、收、熏、漂、晒、压、装等多道工艺,不能沾染上一星半点的污渍。所以,编织时都要穿上清洁的衣服,手也要洗干净。编熟练了,就闭着眼睛编,不然盯着细密的纹路,眼睛一会儿就酸胀了。赵鹏笑着说,丈母娘说起草编,话语中每每透出一份自豪与眷恋,想想一顶金丝帽在美国,能卖到700~1200美元,英国女王、日本皇室都用它来作日常装饰,而这样的金丝帽原产地就是在余姚。

草帽之乡-----浙江省慈溪长河草编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草编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慈溪草编与嵊县竹编齐名,为浙江省重点出口工艺品,名扬中外。史书记载,慈溪草编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清乾隆年间,编织草帽的工艺由外地传入今慈溪长河一带,从此,草编成为当地妇女的主要家庭副业。《余姚六仓志》记述:“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以长河市出品为盛。”慈溪民间也曾有民谣流传:“姚北(今慈溪西部长河、庵东一带)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1922年前后,法国某洋行老板闻知慈溪长河一带妇女善编织,工艺精湛且手工工资低廉,感到有利可图,便将南洋一带所产的金丝草原料运到长河等地发放,组织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国家。以后,中外商客又相继在长河设立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草帽行,草帽行雇佣的贩子频频活跃在当地,投放草料,收购凉帽。从此,以长河为中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金丝草帽的商业网,长河也因此而成为金丝草帽的加工生产中心,出现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草编之乡”也驰名于世。
    以金丝草为原料的金丝草帽,其制作的大致方法和过程是这样的:先编织成帽坯,然后剪去帽坯缘的余草,放入漂白粉溶液里浸泡,约15个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曝晒,干后用光滑如卵的石块磨擦,再用熨斗烫平整,修光边毛,这样,一顶漂亮的金丝帽就编织完成了。金丝草帽的基本式样有四种,即:金丝两根蕊帽、金丝对花一根蕊帽、金双丝帽、喇叭式帽(又称长头颈帽)。金丝草帽洁白细软,手感极好,加上编织精细,使草帽显得光亮秀丽,雍容华贵,尤其受到欧美国家女士的青睐。
  长河金丝草帽编织在20年代后期有过蓬勃发展的兴旺局面,当时有1万多妇女参加编织,其年产量高达120万顶。长河草编妇女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1937年,抗战爆发,海运阻塞,原料中断,外销停滞,使处在辉煌时期的金丝草帽编织业几乎陷于灭绝的境地。新中国诞生后,在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慈溪草帽编织业获得了新生。1954年,长河建立了“慈溪草编工艺品厂”。从事草编工艺研究的技术人员积极钻研、创新,在草编工艺品的图样设计、工艺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特别是编织技术,在原有的平板编织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吸收、借鉴了竹编的技法,编织成重叠式的交眼,使织成的草帽给人以双层的感觉。另外,又从一根蕊式发展到双根蕊、三根蕊、留空蕊、重叠蕊、辫编蕊式等。编织用的原料也由原来单一的金丝草逐渐发展到南特草、银丝草、咸草等10多种原料。
  慈溪草编,在金丝草帽的基础上,现已进一步发展到包括各种帽类、提篮、地毯、门帘、鞋子、玩具、礼品、包、垫等在内的数十个品种、1000多个式样,草编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新颖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好评。花色多达3000余个,编织户遍及45个乡镇,编织人员近10万人。1987年产金丝草帽3.73万顶,出口总值1034.25万元,产品行销59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慈溪草编妇女用慈溪沿海特产的咸草编织而成的咸草凉帽已成为继金丝草帽后最受人欢迎的草帽制品,在广交会上倍受外商赞扬。长河草编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最著名的是金丝草帽。据传,罗斯福夫人、伊丽莎白女王都戴过长河的金丝草帽。

长河草帽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咸丰年间,长河一带妇女就以编草席编草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产品主销宁波、新昌、嵊县等地,供工农戴用。1925年,法商永兴洋行从菲律宾吕宋采购金丝草,发给长河一带妇女编帽。长河一些商人纷纷效仿,20世纪30年代鼎盛时期有草帽行30余家。1930年产帽120万顶,总产值480万银元,以至长河有“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之说。1939年,长河因经济发达,集资创办了私立草帽业小学。沦陷时期草帽业一度萧条,但编草帽仍是长河主要的副业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长河草帽业由慈溪国营金丝草帽厂统一经营,由于受原料限制,成立创新组,利用本地咸草、麦秆、稻草芯等编织帽、篮、盒包、扇等工艺品,花色多达3000余个,编织户遍及45个乡镇,编织人员近10万人。1987年产金丝草帽3.73万顶,出口总值1034.25万元,产品行销59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后,个体草编工艺品厂崛起,规模较大的有合盛、申谊、中兴等工艺品公司。如合盛公司创立13年来销售收入已达5.2亿元。慈溪城区和天元镇也有较大的草编工艺品经营单位。

宁波草席  余姚草编图

 

第四节余姚草编---宁波草编风华十二(下)

宁波草席原料

 

第四节余姚草编---宁波草编风华十二(下)

宁波鄞州草席

第四节余姚草编---宁波草编风华十二(下)

 

第四节余姚草编---宁波草编风华十二(下)

 

第四节余姚草编---宁波草编风华十二(下)

余姚草编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的宁波舜广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编织草帽。该公司以民间传统编织为主,手工制作的草帽精致美观,环保低碳,受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消费者的欢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