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草编种类

标签:
娱乐棕编草编棕丝柳条 |
分类: 历史文化教育 |
第二节
按原料划分:中国草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6大类。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欣赏品、家具、玩具、鞋帽等 5类。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卧席)、坐垫、靠垫、各式提篮(花篮、菜篮、水果篮)、盆套(花盆套)、箱、旅游吊床、盘(水果盘、面包盘)、门帘、筐、灯罩等;欣赏品有挂屏、屏风及人物、动物造型的编织工艺品。
草编织工艺品按原料划分,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6大类。
一、竹编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农业用具。它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工艺。我国南方地区竹种丰富多彩,有淡竹、水竹、慈竹、刚竹、毛竹等约二百多种。劳动人民用竹材制作家具 ,编制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常用的有:1、编织,即用竹丝、 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2、车花,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3、拼花,利用竹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4、穿珠,是将竹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结;5、翻簧,利用竹簧加工制成各种器皿的方法。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用薄篾层编织出平面图形的叫平面竹编;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竹丝编制立体造型的竹编叫立体竹编;将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编织工艺揉合在一起编制成既有平面质感又有立体形状的竹编叫竹编,竹编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再创作,竹编是艺术中的艺术。
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加工后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用具,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州,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浙江东阳竹编有家具、灯具、文具、浴具、花具、容器、动物器皿、装饰品、健身器皿、仿古品、竹丝镶嵌(竹木结合)、竹编书画艺术品、竹艺园林建筑、竹艺室内外装饰、竹编墙纸、竹根雕、留青雕等25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从业人员6000余人。中国竹工艺大师2名,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高级工艺美术师4名,中级工艺美术师百余名。2002年全市竹编工艺品总产值达2亿元,出口创汇1.5亿元。
浙江是竹编工艺产品产地:东阳产品特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产品与木雕并称“东阳两朵工艺奇葩”。据史书记载,浙江竹编起源于东阳,东阳竹编工艺上采用挑压、串丝、弹花、插筋等方法,其削制的竹蔑薄如纸、细如发,产品精致典雅、玲珑剔透。生产的篮、盆、盘、盒、壁挂等日用品由于美观大方、携带方便,深受游客青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创新,东阳竹编从单纯的日用品已迅速发展成为以人物、花果、动物为造型的观赏陈设品。竹编是新昌县的民间传统工艺品,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素以编制精巧造型优美,色泽古雅而著称。生产的动物形和盘、篮、台灯座、花瓶、蓝治漆盘、屏风、人物等高、中、低各类具有民族风格的竹制品,很有特色,其中“老寿星”、“孔雀开屏”、“天坛”等传统题材的作品制作精巧、式样美观、形象逼真,在新昌竹编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竹资源丰富,且劈篾性能好,适宜发展竹编工艺。嵊州竹编遍布全市产竹区,上规模的有嵊州市区、苍岩、长乐、崇仁、黄浙、通源、石璜、甘霖等地。嵊州竹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清光绪年间,嵊州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1949年后,竹编艺人合作办场,创立了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1954年改为嵊县(州)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嵊州竹编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器具等12个大类,七千余个花色品种。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嵊州竹编有竹编模拟动物、漂白、花筋、蓝胎漆四个特色品种,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竹编《九狮舞绣球》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深受好评;竹编《沧海还珠》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礼品,引来一片赞誉之声。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
竹编工艺起源于原始社会。东阳竹编在殷商时代问世,宋代以元宵节灯著名。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竹编工艺灯,在宋代已闻名四方。明清时期,竹编技艺发展迅速,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上至送往京城皇亲国戚的“贡品”,下到寻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当时的竹编工艺,主要生产门帘、果盒、托篮等产品,其中书箱、香篮还广泛流行于绍兴、诸暨、嵊州、新昌一带。清朝以前选为贡品,清末民初为盛,早在1915年即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竹编枯木逢春,蓬勃发展,先后获轻工部优质产品、浙江精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银杯奖及金杯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金奖等。馆藏竹编精品现有500余件,200余件展品均为获奖作品,其中有清末民初竹编状元马富进1906年精心制作的《提篮》、国家工艺珍品《九龙壁》和金奖竹编人物《渔翁》等。至2005年,在国家级、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展、大赛或博览会上,东阳竹编工艺品共获奖项95件,其中金奖以上42件、银奖18件、铜奖15件、优秀奖20件。获奖成绩在全国县市级竹编同行中遥遥领先。其中何福礼的竹丝白鹤鼎、大象、咏鹅图、哪吒闹海等金奖作品,卢光华的大型竹编壁挂《兰亭序》、百马图、威虎图、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书法、立体竹编《唐寅山水画》等金奖作品,徐经彬的千禧龙盘金奖作品,都在各自的工艺领域中达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高度,为全国专家、行家和广大群众所称道。其中卢光华的《兰亭予》、《八骏图》和何福礼的《八仙竹丝花篮》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何福礼在1997年为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庆祝香港回归而特制的2500米长的巨型龙灯,由香港特首董建华亲手为其点睛开眼,获当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奖牌。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东阳竹编传统技艺。
嵊州竹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以造型优美、编织精巧、实用与欣赏兼备而驰名中外,有“中外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嵊州竹编首创并形成了模拟动物、竹篾漂白、花筋、蓝胎漆四大工艺特色。模拟动物:竹编艺人把翠竹劈成篾片、蔑丝后,编织出各种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动物,有的还把竹编动物与传统的篮、盘、罐巧妙地结合起来?提高实用与欣赏的价值。竹篾漂白:这种工艺能把竹篾漂白得洁白光亮,用这种篾丝编织的动物产品,不仅增添了动物的真实感,而且美观大方,素静雅致。用漂白篾编织的花瓶,更是洁白晶莹,能和白玉花瓶媲美。花筋工艺:这种工艺是在篾片上印上各种花纹图案。印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套色,疏密相间,节奏均匀.装饰味浓厚,插在花瓶或果罐的中间及两端,使产品陡增生气,典雅别致。蓝胎漆工艺:这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这种竹编漆器采用十分考究的涂漆工艺,使产品耐沸水泡,光洁润亮,宛如瓷器,又比瓷器牢固轻巧。创品牌,打造精品,已成为新时期竹编工艺品生产的一个亮点。
二、藤编
藤编是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主要用来做各种工艺品、家具、装饰品等。虽我国古代藤类植物主要生长在岭南一带,但长江流域上游山区及中游丘陵亦为多藤地区,藤编由此发达起来。 云南腾冲、湖南攸县和汝城、贵州思南、江西会昌等地的藤编在全国都较为有名。
在华南一带原始老林里,盛产一种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藤条,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似蔑而非蔑,故称藤蔑,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人们用此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经久耐用,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早在氏族社会时,人们已采用藤编制造防护头部的胄和防护身体的甲了,战国时楚地藤制长矛类兵器就已相当先进。 西周至战国时期,藤篓已作为南方民间装载和提运的生产工具,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多件。
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的两件藤杖,为藤条加工而成。杖首自然弯曲,并雕成蛇头形和鸟首形,可见当时人们在制作藤制品时,已考虑它的审美功效了。据说诸葛亮屯兵蜀北剑门时,曾以藤为杖,剑阁藤手杖因之扬名,素有“金有价藤杖无价”之誉。
藤编的色彩,大多采用原藤自身,以浅黄色、白色和象牙色为主。也有的配以咖啡色、棕色,在柔和典雅之中显现多采的风格。 藤材的最大特点是韧性强、富有弹性 、纤维细长,不易折。藤编须经打藤(去疤节)、拣藤、洗藤、晒藤及 威拗、拉刨、 漂白 、染色 、编制、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藤笪(用藤皮编制的半成品材料的编制结构多为八角透空结构,可任意剪裁、组合,制成各类用具。 藤席用手工编制、藤家具用藤皮、藤芯或 粗藤制作。云南腾冲藤器是腾冲县传统产品,相传有1000多年的历史。
当代藤器以古永和盈江县铜壁关地方的鸡广藤、水厂藤、刮皮藤、黄藤、红藤等为原料,其中鸡广藤材质为佳,皮质光滑、细软、柔韧、白净、清亮,可一破为三使用。主要品种有躺椅、罗汉椅、茶几、藤帽等。贵州思南地处乌江中下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盛产野生青藤,当地很早就有"藤匠",思南藤编以工艺精巧、轻便耐用而远近闻名。 湘东南攸县、汝城一带多产梨藤、灰藤、盘山藤,制成藤制品,金光闪亮,是藤之上品。 80年代以来,湖南道县等地利用靠近广东沿海的地理优势也发展藤编生产,藤编工艺品现已出口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藤编家具的传统产地主要是云南藤冲、西双版纳、海南、福建、广东、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陕西汉中地区是青藤家具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藤器工来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昆明、藤冲、瑞丽、陇川、景洪、勐腊、江城、绿春等地曾先后办过藤篾加工厂(作坊),民间还有许多藤篾加工户,如景洪就有50多家,藤冲有10多家,如今在这些地区,生产藤家具的厂家依然很多,昆明较大规模的藤家具厂现有5家。总体上,藤编家具的生产今天依然主要集中于云南、华南地区及陕西汉中地区,华南地区现有近百家的藤器加工厂,在广州附近有数家现代化的大型藤厂,在广东南海的南坡镇,做藤编家具的作坊和店铺比比皆是,以它们为中心辐射到全国各地,如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天津、郑州等全国各大省会城市也都有藤编家具的生产。
三、草编
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
黄河流域的草编,以山东,河南为代表,其中山东尤为兴盛,多为麦草。山东的民间草编,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
草辫如“沙河黄”、“沙河白”以及数以千计的“花样辫”,工艺规矩,制作精美,在国内外都是很有名的。但近年来,烟台市的草编主要产品已由麦秸杆编织品转为玉 米皮编织品,海阳、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阳的“马莲垛”提篮,龙口的缠杆提篮,招远的玉米皮门帘,都是有特色的热销产品。潍坊市的昌邑县以手编草帽闻名。 临沂地区的郯城县,是榔琊草编织品的著名产地。琅琊草俗称黄草,其叶细长,柔软而有韧性,色泽光洁、轻凉、离水。盛产于沂河沿岸的港上、新村、重坊等乡镇。在秦汉时期因产地为琅琊郡,琅琊国故地,故称琅琊草。郯城引进这种作物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此草经过“曝晒煞青,堆放变黄,露水漂白”等工序,多用于编织人们常用的生产或生活用品。琅琊草编品种繁多,有草帽、座垫、凉席、拖鞋、提篮等24个系列5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 琅琊草编织起源于民间,当地旧风俗,姑娘出嫁后回娘家"过九天"时,要给丈夫。 公婆各编一双草鞋作礼物,叫作回门鞋。编”格调空旷,几种编法相结合则具有虚实、疏密、明暗相比相济的效果,琅琊草制品于草帽之外还有拖鞋、提篮、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草编东生产的传统地区,产品以麦草辫和草茶垫最有特色。 滨州地区的博兴县以绞编工艺编织的蒲草茶垫、坐垫等,颇有独到之处,近年更以苇、蒲制作各种草墙席,使传统的草编成了现代建筑的室内建筑材料。山东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
地域不同,原料也不同,长江流域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草、蒯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上海嘉定草编,以编制日用工艺品闻名。
嘉定草编以黄草为原料。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 于嘉定东澄桥镇一带的滩头河边,有所谓"名城宝产数黄草"之说。黄草茎杆光滑柔韧,自明代起,当地居民就用其编织蒲鞋。光绪时黄草编制就已十分发达。近代,黄草已发展到人工栽培。编织品种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朴素美观、价廉物美、轻便耐用。
另外还有东莞的黄草,湖南的龙须草等。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
和艺人利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草、麦秸等丰富的地方资源。编成帽、篮、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品种花色繁多,质量优良,富有朴素雅致的风格,在国内外盛销不衰。此外,四川的棕编,浙江的麻编,也以它们坚实耐磨、轻便舒适的传统特色著称于世。 主要品种:有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上海嘉定,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 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省的草席等。
草编鞋与挎包
山东产品图
四、棕编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 《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 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 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久已。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 品种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4月初,艺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级,经硫磺 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2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
中国的棕编工艺注意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 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 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有200多年历史。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专门行业。 民国初年,棕编凉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有胡椒眼空花和鸦雀嘴不透空等编制法。 用其编制提兜省时省料,体轻质柔,装饰图案_灯灯花_等不透空,易编,正反面匀称,十分美观。
新繁棕编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类,几十个花色。 如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色、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 帽类多用人字编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圆、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 玩具类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稚拙可爱的鱼、青狮、白象等;以彩色棕丝编制 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
新繁棕编用料比一般草编细密,轻便,不易受潮,此种棕丝在国 际市场上被称为"四川草",深受外商欢迎。贵州塘头棕编提篮为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特产,以嫩白棕叶为原料。 先将叶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细丝或搓成棕丝绳编制。提篮有圆、方等造型及深底、浅底等式样,规格多样。 装饰有白棕丝与单色棕丝结合的间色编和缕空编花等多种方法。产品轻巧耐用,有弹性,沥水防潮,尤适家庭日用。
湖南棕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五、柳编
柳编,以柳条为主要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
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在内销方面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外销方面,经过开拓和设计已形成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篮、灯罩、狗窝、猫窝、鸟巢等多种,在外贸中形成低档商品变成高档的升值效应,很受外贸部门的重视。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平编。这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苇编席箔先将苇子压制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编织,也多取平编工种。其他的高粱皮编织、竹篾编织、蒲草编织,也是以平编为主。柳条编织用平编的倒反而不多。绞编。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纹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杆,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编织。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工种之一。用砌编工艺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缠边。条编的辅助工种,必不可少。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装饰效果。缠边可以用单条或多条,单条排列整齐,效果朴实大方,多条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材料,缠绕时可以编出花纹图案。可见于腊杆家具、柳编制品及屏风等的包边和衔接部。条编产品的主要品种有内销、外销两大类。
内销主要品种。广大农村的许多生产工具历来依靠柳编、条编制作。入冬以后,农村编筐编篓的副业便开始了,他们常常以地窖作为工作场所,既温暖,又可保持条编材料一定的湿度。利用冬闲,工作一季,其主要产品均为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和农家日常生活的各种器皿工具。主要柳编生产工具有箩筐、簸箕、水斗、笆斗、大车拦箔、小车偏篓、粪箕、粮囤仓围、柳条帽等等。主要柳编生活用品有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尤其是日用品类,编制工艺比较细致考究。选择细滑而韧性强的枝条(桑条较佳),泡制加工成洁白如玉的细柔条料,编制时勒编紧密,条缕均匀。如妇女用的针线笸箩、花篮等物,有时用染过色的破篾或高粱皮缠边,织出十字形或口字形几何花纹,十分美观。即使食篮、筐等粗料,有时用带皮青柳条与剥皮白条相穿插,编成立体纹样,也很美观。外销主要品种。出口产品中,柳编是经过从粗到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转变,这主要是民间艺人根据国外生活方式和环境布置的需要,不断创新的结果。目前,由于技术附加值和艺术附加值的升高,这类产品在出口中日显重要。洗衣筐类。用于容纳待洗的脏衣服,过去常被置于卫生间,现在也进入卧室,因而造型日益精巧。其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大小各种规格,多取立式,有盖。花盆套类。用于套在花盆的外面,使花盆更加美观,多用于客厅及公共场所。有大小各种不同的规格,上口大,下底略小,边缘整齐,也可染色。吊篮类。用于悬吊在房间内,内置盆花或水插鲜花。有浅腹(用于水插鲜花)、深腹(用于盆花)两种,上系串连植物纤维编织的吊绳,内装盆花或鲜花,以装饰美化环境。规格也有大小不等。果盘类。用于盛放水果,可以做成筐盆形,也可以做成篮形,有把无把均可。利用编织物的纹理与水果肌理的对照,在室内茶几、餐桌上放置,十分优雅美观。动物窝笼类。用于在室内供狗、猫等小动物憩息用,不是长期的巢穴。也可以用于盛装小动物出外旅行,其形状大体为方形底、圆形或人字形底,有门窗或气孔,有提系、把环等装置,大小规格亦有多种。
柳编工艺因品种而异,分为以下3种。①盛物类编织工艺:多以当年生的柳条为原料,也用其他枝条配合。在器物的底、帮、沿等部位,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底部有圆、椭圆和长方等形,分别以葵花桩、“米”字桩、“丰”字桩、麻花绞桩、胡椒眼、三角眼、筛子眼、经纬编及绞、圈、挑、压等工艺绞桩打底。器物的帮部多采用经纬编,包括单篾和双篾转编、旋编,还有胡椒眼、三角眼等相互挑、压和反、正绞编等工艺。器物边沿多采用窝桩、缠、辫等工艺,即使纬条固定,又能起到定型、装饰作用。有些较矮的器物则采用边、帮互代的工艺,别有风格,有的还配以提把,或涂饰色彩。柳编编织②编织组装工艺:主要用于家具。多采用多年生或当年生的粗柳条为主要原料,并与细柳条配合,又以藤、竹篾为缚料,采用烘烤、圈拉定型,并以螺钉连接、木钉涂胶暗接、绑扎等工艺组装而成。有的制成薄垫,托底安装于家具之上,多数还涂饰上漆。③经纬编工艺:紧密平滑,多用于农具。它以线绳作经,柳条为纬,采用经纬挑压、拿形、包沿等工艺编织而成。农民采用这一工艺编成水斗,并涂以猪血,能常用而不漏。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平编。这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苇编席箔先将苇子压制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编织,也多取平编工种。其他的高粱皮编织、竹篾编织、蒲草编织,也是以平编为主。柳条编织用平编的倒反而不多。绞编。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纹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杆,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编织。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1]的常见工种之一。用砌编工艺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缠边。条编的辅助工种,必不可少。主要用于条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装饰效果。缠边可以用单条或多条,单条排列整齐,效果朴实大方,多条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材料,缠绕时可以编出花纹图案。可见于腊杆家具、柳编制品及屏风等的包边和衔接部。
柳编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手编技艺,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绿柳丛生的博兴大地孕育着博兴柳编800多年的传承历史,博兴县是柳编技术分布的核心区域,并流传至周边地区。同时,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省也有分布。博兴柳编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明代时期柳编技术在博兴县兴福镇一带传播开。清初,民间编织的有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其编织技术精巧,产品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产品远销京、津、苏、浙等大商埠。清末以后,柳编遍布全县,编制人员达4000余人。民国时期,柳编业已遍布全县二、四、五3个区,有15000余人从事柳编生产。至上世纪90年代至今,博兴县柳编业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供销一体的良性轨道,产品在日本、香港、荷兰、西德、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挪威、丹麦、西班牙、芬兰、英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柳编制作工艺:柳编制品的生产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晾晒、刷漆等7个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柳编制作方法及种类:方法主要有穿、缉、拧、系、编、织、缠、绞等。柔韧的柳条在编制者的手中简直可以用快活的跳跃来形容,看到农家妇女们边说边干的场景,就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学时候语文课本里《白洋淀》里说的场景,令人敬佩又令人兴奋与喜悦。制品种类有3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包括:洗衣筐、小耳篮、大柳筐、圆筐、花盆套、纸篓、提篮、童篮、挂篮、方盘、面包筐、酒瓶篮、流行箱、大簸萁、簸萁、箢子、柳衣箱、柳帘、水斗子、宫灯、屏风等产品。
柳编的重要价值: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已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普遍认可。柳编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并通过编织技艺的革新,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柳编技艺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