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苏在中岳的踪迹之八(小结):三苏父子在嵩山的诗文行踪
(2011-08-14 11:43: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鸿爪雪泥 |
沿着三苏登嵩山的足迹、吟诵着三苏登嵩山的诗文,走一趟中岳嵩山,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嵩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北宋时为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辖,今属河南省登封市。探寻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嵩山的行踪,寻觅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的“圣山情结”,对于今登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圣书”,具有特殊的意义。
宝元元年(1038),30岁的苏洵与欧阳修、司马光同科应礼部进士考试未中,离京返蜀,经轩辕关,游嵩山,作《忆山送人》诗:
五噫不复留,驱车走轩辕。
自是识嵩岳,荡荡容貌尊。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诗中的“五噫”,指东汉梁鸿作的《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这首诗表现了对朝廷的失望和不满,后来诗文中多用“五噫”表示告退之意。苏洵这里用这个典故,也表现了他对累试不第的失望,也是他登嵩山缘由。
轩辕关是拱卫西京洛阳的八关之一,北宋西京洛阳至东京汴梁必走之道。轩辕关地处嵩山山系的太室、少室两脉的交汇处,山势雄伟险要,道路曲折盘旋。轩辕关所处的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在古代是京城洛阳通向东南诸省的必经要道,位于登封少林寺北1.5公里处。
嘉祐元年(1056)四十八岁的苏洵携其子轼、辙在京城汴梁应试。眉山老乡陈景回以太子中允之职致仕,两人在京城相见。陈景回旧有地在蔡,致仕后欲“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苏洵“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陈景回向苏洵求诗,作有《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子中允。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景回志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⑴。苏洵请老乡记住:卜居嵩洛非戏云尔。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故,是年五十八岁,苏轼此时在登闻鼓院任职,苏辙在大名府推官任上,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苏洵“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成为其遗愿。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从黄州(今湖北黄冈)“量移”汝州(今河南平顶山)。赴任途中,东坡去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弟弟苏辙后,过嵩山时,东坡作《别子由三首兼别迟》,诗中自豪的告诉弟弟: “我今已过嵩山麓”。
熙宁七年(1074),苏轼任杭州任通判,在与友陈令举相别所作的《鹊桥仙·送陈令举》中,就把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在嵩山一住三十年后,在缑山得道升仙的典故写进词中,称其为“缑山仙子”。对嵩山的向往之情、目睹嵩山的兴奋之意,跃然纸上。
元祐元年(1086)三月,苏轼医界好友洛阳名医康师梦从开封回洛阳,苏轼又把“我今已过嵩山麓”这首诗书赠康君郎中。书赠诗题下书曰:“元丰七年,余自黄迁汝,往别子由于筠,作数诗留别,此其一也。其后虽不过洛,而此意未忘。”康师梦从开封回洛阳的第二年,就把苏轼的书赠刊刻在洛阳。南宋施宿见到此碑给予很高评价:师孟医士“讬明不朽,有足嘉者。”
元祐三年(1088)七月十五是坤成节(英宗皇后,神宗母亲哲总祖母诞辰),辽道宗皇帝派二位使臣到汴京祝贺,苏轼负责“馆伴北使”,住在转接待北使的都亭驿馆。初九,内侍都知刘元方拿出家藏唐代嵩山隐士陆鸿的名画《卢鸿草堂图》请苏轼题跋。
卢鸿草堂在太室山东麓的二十四岩之首,为嵩山“第一奇景“。据傅梅《嵩书》卷之二《岩类》载,”山至此忽开两翼,最后一岩削壁千仞,形如半弓,顶悬而根却,石纹有天然卷云回波之状。瀑布水自其丫处飞流而下,远望如练,近视如帘,直落如丝、斜溅如珠、入耳如雨、沾衣如雾、风激日射、姿态万千。岩下即陆鸿故居,卢鸿[唐]字颢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一作名鸿,字浩然,工书、画,颇善籀、篆、隶、楷。开元十二年(七二四)尝撰并八分书唐普寂禅师碑。工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笔意位置,清气袭人,与王维相埒。开元中屡征不起,赐隐士服,为营草堂居之。自绘胜曰《草堂十志图》,并作十体书题诗其上。当时号山林胜绝。卢鸿死后舍宅入寺。苏轼遂在画上题《跋卢鸿学士草堂图》:
此唐卢丞相、段文昌本,今在内侍都知刘君元方家。元祐
三年七月,予馆伴北使于都亭驿,刘以示予,为赋此篇。
迨、过、远来省,书令同作。
苏轼:死,也要葬在嵩山下
绍圣四年(1097)六十二岁的苏轼贬谪海南昌化。海南的名山黎母山,被誉为黎族的圣地,黎族人民的始祖山。相传天上七仙女曾来此山游玩,其中桃花仙女迷恋此山美丽富饶,认为可以传播人类,便化为金南蛇产下一卵,后经雷公划破,跃出以为少女,号称黎母,从此诞生黎族人。苏轼一见黎母山,咋看就像自己心目中的中岳嵩山。是年九月,苏轼作《和陶拟古九首》其中的第四首就有“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的佳句。苏轼遇赦北归,“公始病,以书嘱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卒于江苏常州。次年润六月移葬汝州郏城上瑞里,即今平顶山市郏县城西十五公里的小峨眉山下。
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而驰名后世的毕沅曾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腊月以河南巡抚身份亲临郏县苏坟致祭,文曰:
“……奇数坎坷,乃投荒于万里。远窜忽惊,穷海儋耳。孤
吟不归,行叹无由。峨眉遥望,舣舟亭古。遽易箦于毗陵,
埋骨山青。竟窆棺于郏陌,当以汴京东近,表恋阙之微诚。
岂其竺国西游,比穷桑之无挂,非熊卜兆,葬五世而犹归。
随武能贤,想九原而可作。沅守官河洛,瞻象祠堂,慕前
哲之高风,致中山之薄奠。少回胪传三殿,等荣遇于金莲。
今兹节驻中州,快景行玉局。缅昔追甄,墟墓楚坟,有必
禁之樵,修饰丹青,沛庙有重兴之典。”
毕沅对苏轼死也要葬在嵩山之下,以“表恋阙之微诚”忠巨爱国的高尚情操给予高度评价。时任郏县知县康铎将毕沅所撰祭文书丹,命工刻碑,树于三苏祠内。此《祭苏文忠公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后人称其“毕沅文碑”。
如今,在嵩山少林寺还留有东坡的印记:一是《东坡的观音赞》碑为《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濳教书碑》碑阴。原嵌于达摩亭东壁,后移至少林寺碑林。二是苏东坡病故后的两个月,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九月,在少林寺立的登封知县楼异撰文、参廖用东坡体书丹、监寺宗证题额,由“住持少林禅寺传法沙门清江上石《三十六峰赋》碑碑高233、宽89厘米,行书二十六行,行六十六字。碑石原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山门内东侧,面南而立,虽经近千年风雨浸蚀,字口尚清晰如初。此碑历代金石著录多有记载。清王昶《金石萃编》录其全文,并附有《石墨镌华》、《鲒埼亭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书对此碑撰、,现移入少林寺碑廊护。
郑州市图书馆藏的明·傅梅《说嵩》卷一载有东坡游嵩山白鹤观的见闻(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p15)一篇:
苏东坡《小记》:昔游中州白鹤观,壁上高绝处,有小诗,不知何人题也。诗云:“仙人未必皆仙去,还在人间人不知。手把白髦従两鹿,相逢聊问姓名谁。”东坡固尝至此而无题咏,何欤?
傅梅读苏东坡《小记》发出了“东坡固尝至此而无题咏,何欤?”成为不少嵩山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的课题。
白鹤观在嵩山何处?据北京故宫馆藏的明·傅梅《嵩书》卷一《宫观》载:白鹤观,嵩山二十八观之一,在太室上,西去绝顶四、五里。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空南一面,下瞰远山如屏,幽邃平阔,实太室之奥也。
苏辙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
熙宁四年(1076)八月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举行举人试,时任陈州(今河南淮阳)教授的苏辙和许州主薄的顿起,奉命担任考官。苏辙在试院楼上“高楼一闭三十日”,凭楼远望“嵩少犹藏薄雾中,前山迤逦夕阳红。”(《洛阳试院楼上新晴五绝》)他从陈州至洛阳途经中岳脚下,未能登山,二人远眺中岳美姿和诗相约“同上嵩高望九州”。(《和顿主簿起见赠二首》)
九月初考试结束后,苏辙和顿起一起离开洛阳,经缑氏山谒缑氏祠、过轩辕关、九月九日达到“三山翠壁绕禅居”少林寺。(《登封道中三绝:缑氏祠
第二天,从少林寺出发沿登岳“石径”到达太室山顶,游玉女窗、捣心石、醒心泉、峰顶寺、登封坛、法华岩等,下山后,又游览了精思观、天封观、启母石,在石淙庄观唐天后朝常燕群臣侍宴诗石刻、访登封阎氏园林后结束了他的“中岳之旅”,并和顿起的题名金石:
余与子由考试洛西进士毕,同游二室诸寺,最后过天封、静思,观吴道子画,遂行。熙宁五年九月十日也。(郑州市图书馆藏清康熙岳生堂刻本景日昣《说嵩》卷十五《金石·二》
玉女窗:明·傅梅《嵩书》卷之二《峙胜篇·山之杂类》载,玉女窗在太室之上,石洞幽洁,上通日月,四壁朗然。古人谓之玉女窗。
捣心石:一名玉女捣帛石。明·傅梅《嵩书》卷之二《峙胜篇·石类》:在太室顶,莹澈光洁。相传玉女导帛其上。山中之人,每于立秋前一日中夜闻杵声焉。在中岳十二名石中名列第二,列启母石之后。
醒心泉:明·傅梅《嵩书》卷之二《峙胜篇·泉类》:太室西北麓。名列中岳二十名泉之一。
峰顶寺:疑为峻极寺的别称。明·傅梅《嵩书》卷之三《营篇·寺院》:“在太室绝顶,中峰之上。予按:峻极寺有三院,在中峰为上院,在山麓者为中院,在西关为下院。后上中院俱废,独下院存耳。”今下院亦不存。
登封坛:在太室中峰(今峻极峰)。明·傅梅《嵩书》卷之三《营篇·坛庙》: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5)封于神岳,改元万岁登封时建。
法华岩:在嵩山,明·傅梅《嵩书》卷之二《峙胜篇·岩类》载嵩山二十四岩,法华岩失载。
精思观:在逍遥谷西岭上。明·傅梅《嵩书》卷之三《《营篇·宫观》:昂高宗調露元年十月,帝同武后如嵩山,亲幸潘师正之居(居在逍遥谷中),敕有司即其庐建隆唐观。又于西岭上别建静思院。宋时犹在,明废。
天封观:在太室中峰(今峻极峰)下。天封观即今嵩阳书院。明·傅梅《嵩书》卷之三《《营篇·宫观》: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创建,名嵩阳寺,中唐改名天封观。宋,仍之。观内有汉封将军柏,大将军柏高12米,围径5.4米,冠幅11.5米;二将军柏高18.2米,围径12.54米,冠幅17.8米。
启母石:嵩山南麓万岁峰下,有一巨石高宽各10多米,矗然雄立,名曰“启母石”。巨石向西边倾斜,斜面状如大厦,可蔽数十人,北上方一块裂开后掉落地上。石上有一裂口,缝隙中可见古钱,用铁丝可以触及而不能拿出,又名“金钱石”。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轩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主持在启母石附近修建了启母庙,庙前建戾母阙,如今庙早毁而阙尚存。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地质调查,启母石是一块从北边嵩山主体上破裂滚落下来的滚石,体积在1000立方米以上。嵩山主体的岩石是距今约19亿年前生成的(古元古代嵩山群),那时嵩山地区一片汪洋,沉积了石英砂,经成岩作用形成坚硬的砂岩。后经中岳运动的改造,石英砂岩经过重结晶,变成了石英岩。嵩山石英岩十分坚硬,不易风化,多形成陡峭的山峰,太室山、少室山都由石英岩构成。嵩山周围的石灰岩、砂岩、页岩较易风化构成了低山。而太古宇片麻岩和片岩,更容易风化,形成了登封城附近的盆地和丘陵。在低山丘陵的衬托下,嵩山更显得雄伟壮观。(见《古韵---中国嵩山历史建筑群》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
登嵩岳是苏辙心中的“神圣之旅”
苏辙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在其心目中成为一次“神圣之旅”,伴随着他直到逝世。他的子孙将其和兄长苏东坡一起葬在嵩山南麓的小峨眉,“兄弟仁达意,千古各留名。”苏轼、苏辙和中岳嵩山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座“圣山”。
苏辙一忆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夏,时年35岁的苏辙由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齐州(治所在今济南)掌书记。熙宁八年的春末夏初,苏辙还曾南出济南,到东岳泰山,并作游泰山四首纪其行:《初入南山》、《四禅寺》(四禅寺在长清张夏镇东北)、《灵岩寺》、《岳下》(《栾城集》卷五p119)。苏辙在诗中云:“自我来济南,经年未曾出。”登上东岳,忆起对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的感慨:登上嵩岳,能使人心胸如“天宇”一样宽阔,昔日的烦恼是非统统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前年道轘辕,直上嵩岭背。
中休强饮食,莫宿时盥颒。
稍知天宇宽,不觉人寰秽。
苏辙再忆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元祐三年(1088)七月十五是坤成节(英宗皇后,神宗母亲哲总祖母诞辰),辽道宗皇帝派二位使臣到汴京祝贺,苏轼负责“馆伴北使”,住在转接待北使的都亭驿馆。初九,内侍都知刘元方拿出家藏唐代嵩山隐士陆鸿的名画《卢鸿草堂图》请苏轼兄弟题跋。
卢鸿草堂在太室山东麓的二十四岩之首,为嵩山“第一奇景“。据傅梅《嵩书》卷之二《岩类》载,”山至此忽开两翼,最后一岩削壁千仞,形如半弓,顶悬而根却,石纹有天然卷云回波之状。瀑布水自其丫处飞流而下,远望如练,近视如帘,直落如丝、斜溅如珠、入耳如雨、沾衣如雾、风激日射、姿态万千。岩下即陆鸿故居,卢鸿[唐]字颢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一作名鸿,字浩然,工书、画,颇善籀、篆、隶、楷。开元十二年(七二四)尝撰并八分书唐普寂禅师碑。工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笔意位置,清气袭人,与王维相埒。开元中屡征不起,赐隐士服,为营草堂居之。自绘胜曰《草堂十志图》,并作十体书题诗其上。当时号山林胜绝。卢鸿死后舍宅入寺。苏轼遂在画上题《跋卢鸿学士草堂图》:
此唐卢丞相、段文昌本,今在内侍都知刘君元方家。元祐三年七月,予馆伴北使于都亭驿,刘以示予,为赋此篇。迨、过、远来省,书令同作。
时任户部侍郎的苏辙见画生情,他在《卢鸿草堂图》(《栾城集》卷之十五p372)愉快的忆起熙宁四年的“嵩山之旅”
昔为大室游,卢岩在东麓 。
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看到卢鸿草堂发出由衷的感叹:
嗟予缚世累,归未有茆屋。
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
尚欲逃世名,岂须上图轴。
苏辙三忆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元祐6年(1091)担任尚书右丞的苏辙,将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所见所闻写成了《登嵩山十首》、《过韩许州石淙庄》、《过登封阎氏园》,连同《登封道中三绝:缑氏祠·轩辕关·少林寺》一并收入他亲自编订的《栾城集》卷四之中。
苏辙四忆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元祐九年(1094)春,苏辙的老乡蹇拱辰,在京城得一古图,请苏辙鉴赏:“此嵩山图也。予昔尝游焉。峰岭径遂观刹皆是。”苏辙为图做引,并系之以诗曰:
峻极登高二十年,汝州回望一依然。
君行亦是高秋后,试觅神清古洞天。
苏辙告诉这位老乡:“吾昔熙宁中,自陈之洛,往来皆出嵩少之间。时方重九,与偕行者约曰:“与子于此登高乎?今筋力尚强,可以一往。异日复至,或不能矣。”
苏辙的老乡蹇拱辰,字翊之,原为成都道士,后结茅于江西庐山,在北香炉峰、锦绣谷一带修炼,在《黄庭内景经》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后朝廷封授葆光法师,在京师引起轰动,苏轼为之书写《黄庭内景经》一卷;画家李伯时画经相赠;黄庭坚作《次韵子瞻书黄庭经尾付蹇道士》;苏辙有《次韵子瞻书黄庭内景卷后赠蹇道士拱辰》;贺铸的《赠道士蹇拱辰》、秦观的《赠蹇法师翊之》。
绍圣元年(1094)年初,苏辙离京赴任汝州知州,蹇拱辰相约说:“闻此州在嵩少之阳,登城北户,可以尽得其胜,君何时为此游,吾将举酒与子相望,虽不能同,亦庶几
辙昔缘吏役,自陈如洛,道出嵩少,秋雨方淫,繁
云如絮,缠复山上。究观近麓,莫瞩诸岭。据鞍默
祷,庶几一见。俯仰未几,豁然云移,如卷重帷,
却置山后,连峰角立,草木可数。惊顾窃叹,莫知
其由。昔韩愈南征,有感于衡。岂以无似,克配前
烈。默然惭惕,不以语众。至于今日,十有八年,永
怀畴昔,有不能已。谨遣家兵以茶酒香烛及佛经疏,
伸导毕,神鉴不昧,景飨昭答。
苏辙送家兵陪葆光法师,并代祭嵩山走后,他登上汝州望嵩楼,看到“连山障吾北,二室分东西”,遂写下《望嵩楼在汝州》诗一首。以太、少的高低,来宣泄和表达朝中之争的复杂心境:
东山几何高,不为太室容。
西山为我低,少室见诸峰。
苏辙五忆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政和二年(1112)二月苏辙的长子苏迟任命为登封县丞。时在今许昌县椹涧乡西长店村隐居的苏辙,作《送迟赴登封丞》诗再次回忆起他熙宁四年的“中岳之旅”:
昔我过嵩阳,秋高日重九。
晨邀同行客,共举登高酒。
藤鞋生胼胝,一览河山富。
封坛土消尽,中夜扪星斗。
下山双足废,欲上知难又。
回首烟云中,隐约见岩岫。
苏辙告诉长子苏迟:自己已七十多岁了,来年春天到来之时,再去嵩山一游,儿子呀,准备好“安舆“迎接老父吧!:
未老约来游,何意七十后。
吾儿性静默,丞邑山路口。
秋暑山尚烦,冬雪山方瘦。
春山利游观,安舆即迎父。
苏辙送走长子苏迟之后仅八个月后,即政和二年(1112)十月,七十四岁的苏辙与世长辞,苏辙的二次中岳之旅虽未能实现,却与嵩山为伴,与兄东坡一起长眠在嵩山之阳的郏县小峨眉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