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
刘继增
2010年10月23日,我应邀率郏县苏轼学会代表团赴印尼巴厘岛参加世界苏氏宗亲第八次会员大会,中华苏姓文化研究会会长苏永祁老先生赠我和在大会主席台就坐的每位一部他的新著《小水石居文集·仰望先祖宗贤》,并告我步老(苏步青,中科院院士,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几年前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匾一事收在文集中。
苏永祁,是苏轼三子苏过的后代,他的《小水石居文集·仰望先祖宗贤》以苏武篇、东坡篇、局仙篇、宗贤篇、世苏篇、家谱篇编汇,各篇大体以发表(写作)时间为序。全书共三十三万字,2010年9月由儒商出版社出版。书名取《小水石居文集》,据著者自述:是因为先祖父苏局仙书斋名‘水石居’。
“水石居”取局仙老人七律“置石案头坚晚节,心情如水敢盟天”和《题水石居》:“杜渐防微,取法于至坚至洁;利诱威胁,戒警乎不缁不磷”之意。先祖父书斋名“水石居”,作为长孙故我用‘小水石居’,以沾其光,续其后,传其志。苏永祁的先祖父苏局仙生于光绪八年,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度过十个马年,历经清朝、民国、日伪侵占、国民党统治、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苏局仙还和李约瑟、陈立夫有翰墨情缘。在一百一十一岁寿辰前夕长逝,生前有六项“全国之最”的“上海第一老人”:全国最高龄的书法家、最高龄的诗人、最高龄的教师、最高龄的文史馆员、最高龄的晚清秀才、笔龄最长(一百零三年)的老人;人生终点又获三项“全国之最”:全国最高年龄的遗体捐献者、全国最高年龄的遗体解剖者、全国最高年龄的骨灰撒海者;他的住宅被上海市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誉其“为上海建筑文化年代的鉴别提供了标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曾为题诗:书诗巨匠,寿髙百龄;国家之瑞,举世所尊。
代表团返郏后向县委、县政府、县苏轼学会写出书面报告,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了参会的感受:
“感受了世苏会对郏县三苏园的重视程度。世苏会会歌中有‘唐宋文名垂,三苏最光辉’的歌词。创会理事长苏世庆02年9月26日菲律宾《商报》《联合日报》《世界日报》报道称‘过去我不知道郏县三苏坟,今天看到这里是东坡长眠之地,又有这麽好的环境和景色,我愿意将来也能安葬在此地。’副理事长苏永祁对郏县三苏园十分关注,早在1993年11月9日曾请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苏步青给郏县三苏纪念馆的题写馆名的情况,香港《新晚报》1994年3月28日予以报道,为郏县三苏纪念馆建设提前热身、在海外造舆论。”
负责三苏园建设的郏县政协副主席唐国颖看看到报告后,即派县政协党组成员李国卿等三位同志赴上海拜访和感谢苏永祁老先生。苏老先生告诉我们,搬家后家里的东西整理,待查出后即寄往贵县。2011年5月18日11时41分,苏永祁老先生将苏步青题写在长92cm.宽35cm宣纸上的“郏县三苏纪念馆”这一墨宝发往郏县。
苏步青为何给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
苏步青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的前后经过,苏永祁以《访苏步青公公》为题撰文,发表在1994年3月28日香港《新晚报》上。
1993年4月,河南郏县举办的三苏文化节,时任兰空后勤部副部长的苏轼后裔苏永祁应邀赴会,参会期间拜谒了北宋大文豪苏洵(衣冠冢)、苏轼(东坡)、苏辙的墓茔,顿生一个念头:请步青公公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匾。步青公德高望重,是当代苏氏的杰出代表;如能由他为三苏纪念馆题匾极为理想。回到西安后他撰写的《首届三苏文化节在河南郏县举办》在4月29日香港《大公报》上发表。9月11日在西安即提笔函请苏步青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并附上4月29日香港《大公报》上发表的《首届三苏文化节在河南郏县举办》的报道,以介绍郏县三苏坟和三苏纪念馆的概况。
苏永祁在《访步青公公》一文回忆说:11月9日,回到上海,先到步青公公府上,没有想到,九旬高龄的老公公尚在复旦大学上班办公。遂改赴校长楼,经秘书通报,受到了热情接见。步青公公见面就说:“给三苏纪念馆写的匾,早已经寄出去了,是寄给你还是寄到县里,我记不清,不过至今未见回音。”这几句话,一下使我既感激又内疚,但因当时不明详情,只能一再表示感谢和道歉。直到几天后,我打长途电话托西安来人将诸多信件带至上海,才看到了步青公公的墨宝,宣纸上写着拳头大的几个大字:“郏县三苏纪念馆”,落款“苏步青题”,字迹端庄秀丽。用章一枚,为朱文篆体“苏步青”三字。信封亦为步青公公亲笔,并内附覆函一件,写着“永祁宗亲惠鉴:九月十一日来信谨已收悉。郏县三苏纪念馆匾额已遵嘱写就,现同封寄上,收到时乞函告为幸。专覆,顺祝安好。苏步青1993年9月16日”。可以看出,步青公公是在收到我信后就很快写就、寄出的,这使我更加深感不安。随即打电话向他报告,说明情况,请他放心和原谅,并再次道谢。
苏步青的先祖苏颂和苏轼的情谊
香港《新晚报》1994年3月28日报道,苏永祁在1993年11月9日拜访苏步青时,两人谈到苏姓时,“步青公公询问了苏永祁一支苏氏情况。‘我们祖上相传是眉山,后至常州宜兴,由宜兴又至常熟,明万历年始迁祖至上海又渡浦而东定居周浦。’苏永祁答道。‘你们是眉山后裔。我是浙江平阳人,祖籍福建同安,北宋苏颂后裔。平阳始祖起至我为第十一代。’步青公公娓娓道来。”
苏步青原名苏尚龙,查《平阳腾蛟苏氏大宗谱》世系辈序排行表:“进仕文国廷,世正东光祖;尚尔立忠义,圣贤延邦永;勤俭昭先训,知廉垂长远。”“尚”字辈果然排在十一代。
苏步青的先祖苏颂和苏轼两人同一个恩师:苏颂庆历二年(1042)进士,苏轼嘉祐二年(1057)进士,两次考试都是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对苏颂试卷的批语:“才可适时,时能虑远。珪章粹美,是为邦国之珍;文学纯深,当备朝廷之用。”欧阳修对苏轼试卷的批语:“学问渊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议论蜂出。其行业修飭名声甚远,臣今保举,堪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苏颂、苏轼同一个祖先。苏颂是苏氏芦山派,始祖是唐代忻州刺史苏益,苏轼是眉山派,始祖是唐大眉州刺史苏味道,但同是苏武的后代。苏颂《作诗四篇》以备异日和苏轼见面之资,诗中有云
“源流同是子卿孙,公自多才我寡闻”之句,子卿是汉代苏武的字。嘉祐五年,苏颂任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苏轼守母孝期满回到京师,两人同在京城西冈相邻而居8个月,始叙宗盟。因苏颂比苏轼长16岁,苏轼称苏颂为宗叔,据苏颂长孙苏象先《魏公谭训》载,“自明允(苏洵字)讲宗盟之好东坡称祖父为宗叔。”苏颂、苏轼两人遭同一个政敌诬陷入同一个监狱:元丰二年(1079)八九两月,苏轼、苏颂遭御史中丞李定先后被逮捕入御史台狱。苏轼关押在知杂南院,苏颂囚禁在三院东阁。苏颂、苏轼同一年病逝。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二十日,苏颂病逝于润州,苏轼在病重闻讯即派幼子苏过前去吊丧,又撰《荐苏子容功德疏》,在金山寺设水陆法会为亡灵祈福。一个月之后苏轼也因病医治无效,在常州病故。
苏步青的苏氏宗亲情缘
苏步青在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之前,为苏颂故居芦山堂题匾。苏颂故居芦山堂在城区西北隅葫芦山南麓,宋天禧四年(1020)苏颂诞生于此,10岁随父入都之后宦游天下。宋靖康年间(1126—1127),苏颂第六子苏携归居于此。南宋时府第改建成苏氏祠堂,1987年海内外慷慨解囊,同安县人民政府拨付资金,复建苏颂故居,1988年11月落成,苏步青为修葺的芦山堂题写了“苏氏大宗”和“芦山堂”两方匾额。
苏步青在为郏县三苏纪念馆题写馆名之后的第二年,又为《新编苏氏大族谱》题签。1992年世界苏氏宗亲总会成立,创会元老香港苏汝谦老先生倡修苏氏宗谱。历经两年,重点搜集、汇编了宋代眉山(苏洵、苏轼、苏辙)、芦山(苏益、苏颂)、新安(苏易简长子为歙州太守,子孙繁衍为新安派)三大望族为主要代表的八部苏氏族谱,定名为《新编苏氏大族谱》。苏步青欣然为《新编苏氏大族谱》题签。1994年苏步青在给苏永祁的信中写道:
“接奉三月二十一日来函,欣悉吾族大谱将新辑问世。我老逢盛世,有幸覩及此番盛举,并辱蒙青睐,嘱题签此巨著,益觉光荣。兹谨书一纸,附后奉上,即祈转呈宗亲会为荷。”
“从京归来刚满一周,滞留三星期之久,期因旧疾脑供血不足症复发,住进北京医院三天,现已痊可,顺闻。”
从信中可知,九十二岁高龄的苏步青对《新编苏氏大族谱》的欣喜之情;对题签“益觉光荣”之意;在旧疾脑供血不足症复发出院后即提笔写就,令人钦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