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内求平175:自强不息,积小而大,非精进乎丨熊震、吴皓联袂新著《精进:技术派青年律师的成长之道》付

分类: 法内求平 |
熊震:
2017年,结合法律实践草拟了第一本法律知识册子《球员合同的判与谈》,并后续制作了《让自己不打官司》和《丽江民间借贷纠纷分析》两本册子。
2019年,结合司法实践完成了我的第一本书《法内求平—14类旅游企业法律风险预防》,并始终将黄老师“在日常中见得光芒,从微末处执着理想。水滴再小,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个人再微弱,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教导记在心头,努力践行。
2022年,历经曲折,很荣幸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了我和吴皓共同撰写的《精进:技术派青年律师的成长之道》一书。自强不息,积小而大,非精进乎。
经过很多个在文档里长夜行军的日子,我和吴皓以倾力呈现真实所思所想的初心完成了本书,希望能给读者朋友带来启发和共鸣。也希望每位读者朋友一径长途,行则将至。
在此感谢本书的编辑李群老师、陈熙老师,您们的辛勤工作让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面市。
感谢每位支持和关心我写作事业和工作生活的长辈和亲友,祝您们万事顺祺,法内求平。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GZoTKicE8LOdaF0E6csY3gQV8XLvib8GMDcYib8xLQt10ib1W33r6zPI14j0kq4CAvkZacmZnaIExtlkUwSdR9AaVA/640?wx_fmt=png自强不息,积小而大,非精进乎丨熊震、吴皓联袂新著《精进:技术派青年律师的成长之道》付梓上新
本书围绕青年律师的安身立业、明晰何去何从,取舍规划、权衡有所不争,理解职业、跬步技术立身三个方面,真诚坦率的交流真实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其中真实的执业经历、鲜明的个人观点、毫无保留的实战技巧有较强的实用性、参考性和可读性。
律师之道,道阻且长;上下求索,需要坚持,更需要思路方法。我们倾力呈现真实的所思所想,从初入律途、冷暖自知,到心有定计、跬步向前,直至技术立身、工具增效,希望能给读者朋友带来启发和共鸣,也愿每位读者朋友一径长途,行则将至。
作者简介
熊震,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云南大学民族法硕士,丽江法律人。先后担任丽江市古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丽江市古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和司法监察委员会委员,丽江市律师协会副秘书长、律所党支部书记,政协丽江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丽江市法学会理事,云南省检察院第一届省级人民监督员。曾获云南大学法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荣获云南省首届青年律师论坛一等奖。
吴皓,云南大学法律硕士,一名热爱技术、热爱分享的法律人。论文曾获全国律协公司法专业研讨会优秀奖、西部律师发展论坛优秀奖、云南省首届青年律师论坛一等奖。长期在互联网上分享“商事法律、高效工具、品牌运营、行业思考”等原创内容,业内多家知名平台转载推荐。
成书背景
第一,据司法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52.2万多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57.48万多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有职业律师60.5万人。数据证明,青年律师已经是并会是一个日渐庞大的群体。但是市场上针对我们这一群体定位的书籍并不多,特别是在职业规划和职业成长方面,所以我们才会在前几年不约而同的写作了很多关于中小城市青年律师职业规划、职业成长方面的文章来回答自己的困惑,所以“抛砖引玉”的“率先”厚颜写作还是有一定的先发价值。
第二,在与硕士同门师兄弟吴皓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我们都很关注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的职业发展和面临的竞争趋势,但因为所在城市和执业状态的不同,导致我们往往针对同一个问题在同样逻辑下产生差异性较大的结论,甚至很多时候一时不能理解对方的观点。我在2019年探索法律服务产品化的过程中,多次与吴皓沟通交流,随着交流的频繁,我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共同写作一本关于中小城市青年律师成长的书。我们通过分享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来和同样处境的青年律师们进行沟通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的尝试也许未必会是对的,但通过文字的分享能给感兴趣的朋友带来一些启发便是写作本书的价值所在。
第三,如实的陈述和坦诚的交流是我们在本书中对于职业规划和职业成长以及自己一些敝帚自珍的执业思路和执业技巧进行写作的唯一要求,就如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一般,作为真实在中小城市执业的律师,真实的描述便具有相应的力量。每一次在文档里长夜行军时,我总是希望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人能尽兴的交流,但是在繁忙的执业过程中却是机会难得。所以通过鲜明的主题——中小城市青年律师职业求索,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和诸君做一次深入的笔谈,亦是快事。
本书架构
本书分为职业选择、职业规划、执业技巧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职业选择,以“一径长途、冷暖自知”为主题,对青年律师的真实现状、竞争环境、物质与精神压力进行了真实的全景展示,就做律师之前应该想清楚什么、执业城市选择、执业律所选择、中小城市律师市场分析进行了设身处地的理性分析,并就律师行业的开放特征、
第二部分职业规划以“心有定计、跬步向前”为主题,对刚执业的青年律师应该秉持怎样的执业守则、不能只朝“钱”看,实习期间的自我定位、律所新人生存与发展指南、成长的关键词和自我内功外供修炼、面对的非诉市场状况和内在逻辑、法律顾问如何从无到有的开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路径、技术派的四个能力维度如何强化、如何看待“互联网+法律”、利用新技术快速成长、正确面对人工智能这些问题按照从入门到“上手”再到求索吾道的成长逻辑一一结合真实的自我经历、自我感悟、自我选择细细说来,能让读者朋友在品读间与作者和自己完成一场沉浸式的交流和谋划。
第三部分执业技巧以“技术立身、工具增效”为主题,观点鲜明、“杀气略重”,从营销不该发名片、如何拒绝电话咨询、微信营销的格局等案源开拓技巧开始,毫无保留的就咨询收费实操、庭前方案应用、合同审核要点、常法顾问维护、业务收费的判与谈及书面方案等业界较少提及的“干货”进行“痛快”的“举证”。并就开拓案源的前期“开源环节”对高效进行普法讲座、新媒体营销的“道法器势”、如何善用百度推广、如何用工具推进线下活动、法律大数据制作及营销价值等方面介绍较为新颖务实的实战技巧,以及对团队内部如何通过业务模式创新、平台工具比较和选择、专业知识管理、使用印象笔记指南、用云网盘高效办公、律师协作与法律产品研发等方面将技术派律师如何通过“内练一口气”取得长久积累性优势进行了颇有启发性的建议。
成书初心
熊震:
为什么做律师?怎么做律师?怎么做好律师?我认为这三个问题是围绕我们青年律师执业过程中的终极“保安三问”,也是我作为一名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经常自我拷问的三个问题(严格来说是小城市青年律师)。由于我对这三个问题经常性的困于思、衡于虑,而又没有特别针对性的书籍,所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和更多的同样处境的中小城市青年律师进行交流便成了写作本书的动力之所在。我主要是从自己的执业思考和体验出发,聚焦于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的生活状态、职业规划和执业技巧三个部分进行写作,同时也是我个人执业以来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第一个部分,主要关于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做律师?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真实的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子?我们面临着怎样的竞争形势?新的竞争形势下青年律师的发展路径又应该做怎样的调整?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执业的城市和律所?而一直沉默着奋斗的我们又承担着怎样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这一部分是我写的很快的一个部分,因为想说的很多,所以落笔也快。青年律师的成长之路恰如少有人行的一径长途,又常见喜怒哀乐的世间万事,在一路的孤独前行中也是冷暖自知。所以一旦有一个能够好好笔谈的机会,自然就下笔千言,絮叨不止了。当然,与自己、与诸君笔谈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我发现选择其实不分对错,不过是选择后的结果好则遗憾、坏则后悔罢了。念叨着向死而生的吾辈,期望着把自己推向更远的远方 ,不过是力求在我们人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间取得一个微小但对自己很重要的平衡。于是,为了当初的初心,作为青年律师的我们开始变得沉默,日益相信行胜于言,只是沉默的日拱一卒。面对律师行业新的竞争形势,我们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负面情绪,但更多是坚定的“有所想必有所为”和道阻且长不妨溯洄从之的乐观。于是,我们开始冷静的面对竞争,分析形势,用自己作为参照坐标系,权衡后理智的选择安身的城市,从业的律所。我们开始默默承受执业初期存在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承受青年律师成长和初入社会的种种困境,并努力从中挣脱。我相信,很多同样处境的青年律师们是和我一样默默的承受、默默的努力,直到有一天的豁然开朗,然后开始下一段的徒步天涯,荒草成原。
第二个部分,主要关于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的职业规划。在做律师的初心之后,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定位律师这一职业?我们应该如何修行成长,又该如何自我磨炼?我们的职业生涯又是面临怎样的趋势?我们在大的格局上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为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律师,我们又应该如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沉着冷静的参与竞争?第二部分是我很关心的职业思路,因为只有知道去向何方,才知道哪些风是顺风,哪些风是逆风?所以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律师的职业性质,把握律师的执业特点,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久远。其次,在开放性的律师行业发展中,只有清晰有弹性的规划,才能指引我们一路跬步向前,也才能使我们有所取舍,做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在日益充分的竞争中,有所取舍才能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竞争门槛,加强自己的竞争力。
第三个部分,主要关于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的执业技巧。法律人的明天正在到来之际,在现在的竞争趋势下我们又如何在执业过程中一点点优化自己的执业技巧,通过不断试错和打补丁来让自己不断自我成长?小到我们是否应该发名片、接电话咨询以及如何通过微信和微信公众号进行营销,大到如何在接案前设计接案流程并规范提供书面咨询报告和收费方案乃至进行非诉事务和开展公益讲座,都是我在执业过程中不断试错下的一些思考所得。通过总结自己的执业技巧,并坦率地把一些较为偏激的观点如实写出,希望能给大家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青年律师的执业和成长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作为一名在小城市执业的青年律师,我尝试在本书中记录我对律师行业终极“保安三问”的回答和尝试。我的观点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真实的记录本就是一种力量,只要能给和我处于同样处境的中小城市青年律师的职业思考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那么写作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也许道阻且长,但是愿与诸君一同溯洄从之。
吴皓:
熊震约我写这本书,说题目灵感来自他看到我的一篇个人微信公众号推文《律师之道,道阻且长》。彼时我通过昆明申请律师执业人员集中培训(第四期),授课老师有云南大学法学院王鑫教授、会凌所刘凌律师、昆明市中院王勇法官、震序所马军律师、凌云所李春光律师。都是法律行业前辈,各有风采;讲授内容涉及法律思维、执业风险、司法环境、律师信仰、勤勉学习等等方面,深受启发的同时,也让我认知到律师职业的曲折与高度,高山景行,故有此文。
此时再看那篇文章,终究停留在听闻感想而已,现在有些观点被验证,有些则发现是另外回事。当时写下“律师之道,道阻且长,有时候很无奈,有时候很绝望,既然上路了,只能走着瞧”,是因为听了前辈讲授,觉得干律师不容易,需要考虑、注意、学习、克服的问题太多。现在觉得彼时对困难的认知还不到位,真正干了三年,只发现律师职业比想象中更不容易,路途比想象中更漫长;而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历经上下求索,终究走过了三年,而且觉得有所增益,可以进行一次小结。
熊震与我合撰本书,有两点意图。
第一,是为了自我宣传,以文会友。这点直言不讳,因为我们定位的读者,是跟我们差不多,准备入行或有两三年行业经验的青年律师;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想必也会产生类似思路,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积累输出(文字书稿、社会活动、经典案例、讲座分享等等)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而写作对于青年律师而言,是成本极低而回馈较好的一种选择。我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透过文字固定在纸质或电子媒体,只需要集中投入一次时间,就可以长期持续的与每位读者进行交流,让读者知道我们的观点、个性、能力。如果能够产生共鸣或些许启发,无疑又多一位志同道合或认可我们的朋友,在宽广的时空中,大家将来可能产生无限多的合作机会。
第二,是为了分享经验,也给自己一道里程碑。我与熊震研究生师出同门,拜在沈寿文老师门下,毕业后,他在丽江执业,我在昆明。虽然面对的律所模式、市场环境不同,但我们都是偏「技术派」律师的路线,所以在入行前两年就彼此有些交流,但也不频繁。因为青年律师前几年状态,应该说比较“忙乱”,在大量体验、接触、学习中渡过,都在埋头拉车,缺少抬头看路;刚好借合撰此书,我们有机会将过往旅程进行系统梳理,整装再发。
对于这本书的主旨立意,也是两人在着手撰稿、沟通碰撞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我们在不同的行业环境中走过,积累了各自不同的生存策略、战术打法;而律师同行的交流其实相对缺乏,尤其在西南二三线城市,青年律师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质量非常有限;我们在行业内的发展模式经过实践验证可行,而又怀着同为年轻人的直率莽撞,不讳道出自己的真实经验和想法,用熊震的话来说,我们就是要输出干货。
律师之道,道阻且长;上下求索,需要坚持,更需要思路方法。我们不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整理文稿、图表、业务资料而成此书,某些个性化的东西不一定具有普遍参考价值,但也倾尽我们所能的呈现出来;如果某篇文章,或某段字句能够给正在阅读本书的朋友带来些许启发,则吾心甚慰。
名家推荐
罗毅:新时代律师学习的方法论
罗毅,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比例线股权联合创始人,四川省优秀青年律师;在行行家、印象笔记ECC、Tower认证专家。
关于这个时代、这个行业,律师学习的方法论,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讨论:专业学习、思维学习、工具学习。熊震与吴皓写的内容,涉及青年律师“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技能”三部分,前两部分是两位作者结合自己在律师行业的亲身经历,进行思考和归纳得出的一些建议或体会,真实反映了青年律师在行业中发展的生活状态与内心踌躇,对准备进入行业或刚进入行业的青年律师,会比较有参考价值。第三部分“职业技能”,没有过多探讨具体法律专业知识——其实这类内容在市面上非常富集,各类针对律师专业知识的培训、讲座、音频、书籍等非常多,很容易获取;反而两位作者分享的:如何利用新媒体/朋友圈营销,如何设计法律服务收费/报价方案,如何利用清单思维提供法律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如何利用项目管理工具进行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内容,是当前业内比较稀缺的。专业当然是律师生存的根本,但面对新时代的行业市场变革,青年律师更需要守正出奇。这本书很好的填补了我所言律师学习的三条方法论中,“工具学习、思维学习”在内容市场上的空白点,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收获,值得一读。
愿大家生活顺遂,法内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