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鉴湖
(2011-04-26 09:57:39)
标签:
旅游 |
铜鉴湖自古就是一个名湖,旧称“明圣湖”、“石湖”。今天的铜鉴湖水域面积120余亩,有东、西两个水闸,水质清澈,生态环境优美。湖中及周边地区盛产“二宝”,一是著名的西湖莼菜,二为各种野生鱼类。
铜鉴湖与西湖的渊源
历史上的铜鉴湖是一个与西湖同样历史悠久的著名湖泊。清代《定乡小识》云:“湖周回约三四里,水灌淳桥阪田,旱涸无忧,至今赖之。湖水清澈,产鱼极肥,菱芡之利,不可筹计。秋莼尤佳,埒于湘湖。湖藏山腹,境绝幽邃,烟鸥雪鹭,伊轧唼呷,飞浴于苹花荻芦之间,终日不绝。茶歌樵唱,激响晴波,红树青林,一川如画。”
铜鉴湖与西湖一样,是由钱塘江冲击而成的,原是钱塘江的一个港汊,三面环山,口窄内宽。后因泥沙淤塞,才逐渐形成村落。杭州西湖被称为“金牛湖”,湖中出现过神奇的“金牛”。千百年来,此神话故事曾令无数游客为之神往。但是,根据古人的记载,金牛故事的发生地其实并非西湖,而是铜鉴湖。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云:“钱塘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相传,言湖中有金牛见,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显然,明圣湖的位置在古钱塘县治的“县南江侧”。那么,古时钱塘县的县治又在何方呢?北宋史官修撰的《太平御览》曰:“昔县境逼近江流,县在灵隐山下。”不难看出,南朝以前的秦汉时期,钱塘县治应在灵隐山麓。据考,秦汉时的钱塘县治在五云山麓的徐村、梵村一带。由此可见,所谓“县南江侧”决非现在的西湖,而是铜鉴湖。根据清代《光绪杭州府志》“山水·铜圣湖条”中记载,金牛湖的确切地址乃是在杭州西南47里的定山南乡一带。如此看来,“金牛湖”确是铜鉴湖无疑。
那么,后人是怎样将西湖与明圣湖混淆起来的呢?从现有资料看,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刊行的《杭州府志》记载:“湖在旧县南二百步。父老相传,湖中尝有金牛见,名明圣湖。后以在郡西,遂名西湖,亦名钱塘湖。”另一部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钱塘人田汝成编撰的《西湖游览志》,其曰:“西湖,故明圣湖也。汉时,金牛见湖中,人言此乃明圣之瑞,遂称明圣湖。”将明圣湖与西湖合二为一,以后人云亦云,一直流传至今。
后来,还是家住古明圣湖畔的定山南乡人张道在所著的《定乡小识》中列有专章,对明圣湖进行了考证,区分了西湖与明圣湖。他说:“明圣湖,宋时名石湖,今名铜鉴湖。”接着,他又说:“明圣之强属西湖久矣……今父老相传,言昙山有金牛,大雾则见。”“夫湖西之山,尚号云泉,湖旁之地,犹名湖步,则铜鉴湖即石湖,石湖即明圣湖,确有明证,要非强争矣。”由此,明圣湖即铜鉴湖则是无疑的了。
铜鉴湖莼菜
清代《钱塘志》有:“杭州盛行莼菜,西湖所产无多,皆由周边乡镇贩往。”近代《中国特产志》也说:“西湖莼菜,以湘湖、上泗为正宗。”西湖莼菜原产上泗,上泗莼菜又产于铜鉴湖。铜鉴湖青山环抱、绿水盈盈,种植莼菜得天独厚。莼菜采收多从当年4月中旬开始,一直延续到秋分时节。人们立于湖畔,放眼四顾,只见采莼姑娘卧于小船之中,漂荡水上,构成了周浦的一道特色景观。
从古至今,西湖莼菜不知让多少游子魂牵梦萦。北宋,苏东坡从杭州回到千里之外的开封后,仍对江南风物恋恋不舍。他在诗作中写道:“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晋代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不由思恋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曰:“人生贵在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乎,便辞官还乡。自此,莼菜便成了游子思乡的象征。唐代诗人唐彦谦也写道:“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