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成都行之十三--建川博物馆聚落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上篇

标签:
2012年11月成都行之十文化历史 |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阴。
从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陈列馆出来,是"5.12”抗震救灾纪念馆的外设实物陈列展区。"5.12” 抗震救灾纪念馆是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而建。原特展馆于2008年6月12日对外开放,从筹备到开馆仅用了8天时间。通过2008.5.12-6.12的日记,千余幅图片、四万余件地震灾难和救援实物,真实记录汶川地震的场景以及全体抗震救灾民众的泪水与汗水,定格巨大灾难降临时中华民族凸现出来的大勇大爱。
陈光标公司在地震灾区使用的装载机。
在地震中被埋36天后救出的“猪坚强”,也将作为特殊馆员在它的生态猪舍与观众见面。
在建川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猪坚强已经由100来斤长到了300多斤。
5.12大地震中损坏的奥迪车。
地震中被砸坏的运钞车。
陈光标公司在地震灾区使用的吊车。
救灾用吊车。
长方形的湖面对岸,是飞虎奇兵馆。该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单元“援华概述”,介绍了抗日战争期间美军援华的整体情况;第二单元“飞虎神兵”,展示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的传奇经历,这部分是此馆重点,展示内容共分为:飞虎队和陈纳德的简介、飞虎队的战斗、飞虎队的生活三个小部分;第三单元“友谊长存”通过展示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二战老兵举行的活动,纪念中美友好历史,见证中美友谊。
巨大的圆形石雕水缸,雕刻精美。
下午4点40分来到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前,看来是建川博物馆此行可以看到的最后一个展馆了。此馆位于整个建川博物馆聚落最东北的角落,是距大门最远的一个馆。有别于中流砥柱馆的大气磅礴,不同于正面战场馆的庄严肃穆,区别于飞虎奇兵馆的威严刚强,三寸金莲馆柔和了棱角,收起了张扬,以柔美的姿态,述说着不屈。
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入口,讲解员穿着川军的服装。
“三寸金莲博物馆”匾为冯骥才所题。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冯骥才写过一篇名为《三寸金莲》的小说。
馆门上是一位妇女的剪影,略凌乱的发髻,臃肿的穿着,再往下便是一双很难看出形状的小脚鞋。鞋在厚重衣服的衬托下是如此渺小,但却那样扎眼,似乎争辩控诉着什么。
展览前言。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讲述了古代女性从缠足到放脚的历史过程,展示了封建社会扭曲的审美。眼前精美莲鞋见证了长达1000年的女性辛酸血泪史。
清代“金莲”神。
正常人脚骨图。
小脚脚骨图。被缠足的小脚呈畸形的三角锥形状,整个脚板只有原来一半大小,除大拇趾能正常舒适的伸直,其余四只均弯折在脚底板下,经过挤压呈现出如葡萄干般干瘪的形态,令人触目惊心。
《采菲录》窅娘缠足图。
缠足概述。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归说来,一双大脚是耻辱的,令人羞愧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就是因为有一双天然大脚而受尽嘲笑。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看到的小脚照片使人目不忍睹。旧中国女子从小便开始缠足,其惨其痛可想而知,这样做一般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母辈们不顾孩子的惨叫与眼泪,不是狠心,反而是尽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
缠足歌谣。
缠足女子老照片。
古画中的缠足女子形象。
此馆收藏了许许多多、全国各地的小脚鞋,称为弓鞋,这些绣花鞋缎面软底,手工刺绣,花式繁多,颜色艳丽,非常漂亮。
山东地区弓鞋。
安徽地区弓鞋。
清代花轿。
清代花轿由四川著名雕刻家朱成先生捐赠。
清末喜靴。靴管为缎面,平绣西瓜和蝴蝶,寓意瓜瓞绵绵,婚姻美满,多子多孙。牡丹绲边,寓意大富大贵。
清末红绸绣花喜靴。该靴子由弓鞋与藕覆组合而成,鞋尖部分为盘金刺绣蝴蝶,为美好婚姻之一。鞋面前端剪贴绣荷花,为高贵的象征。
清末紫绸带拽跟鼻弓鞋(河北)。刺绣石榴与佛手,寓意多子多福。
清末蓝绸桃纹弓鞋(山西临汾),盘金绣与平绣桃子,为长寿之意。
民国红底绣花代挂跟弓鞋。为套鞋的一种,高跟用木头制成,侧面为彩绘,制作精细。
台湾地区弓鞋。短小且后跟圆细,鞋底由鞋垫和高后跟组合而成。
江西地区弓鞋。
云南地区弓鞋。
湖北地区弓鞋。
陕西地区弓鞋。
天津地区弓鞋。
东北地区弓鞋。多为木头底,并在木底上蒙上棉布。
内蒙古地区弓鞋。
广东喜套鞋。
做工之考究,图案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弓鞋展柜。
民国小脚女子彩绘瓷花瓶。
小脚女子画像。
红木春椅,又称逍遥椅。
上衣下裙。
弓鞋天下。
弓鞋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弓鞋的布彩铺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