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中篇

标签:
文化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 |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晴。
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馆之《楚文化展》一楼展厅。
展厅里的巨大方柱子上的图腾浮雕是根据出土的楚墓文物图案制作的。
开疆拓土。楚国地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楚国先君自熊绎始,“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艰苦创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楚庄王成就了霸业,留下了“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千秋传奇。战国时,楚国又成为七雄中灭国最多、拓疆最广的诸侯国。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楚墓中,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镇馆之宝-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越王勾践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国宝级文物越王勾践剑长55.7cm,柄长8.4cm,剑宽 4.6cm,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令人万分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却如同崭新的一般,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剑刃锋利依旧。老陈甚至以为这是复制品,难怪它被视为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春秋晚期的吴王夫差矛,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吴王夫差矛”完全可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该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矛长29.5厘米,器身遍饰菱形几何花纹,锋刃锐利,下部镌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
春秋蔡侯朱缶,宜城安乐坨出土。
西周晚期曾中斿父壶,京山宋河坪坝苏家垅出土。
春秋邓公乘鼎,襄阳山湾楚墓出土。
楚王世系。
纪南城西垣北门(陆门)模型。
纪南城南垣门(水门)模型。
楚纪南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音影)都故址。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北约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自丹阳迁都于此,至项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止,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城。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规模宏大的城垣遗迹,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陶瓮、陶排水管、陶瓦、陶筒瓦,江陵纪南城新桥鱼池1号井出土。
放鹰台-楚游宫基址。
楚国的都市。
铄石镂金。楚国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具等,大多出自楚墓之中,形制独特,纹样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少铜器上有铭文。在铸造技术方面,不仅合范铸造法高度发达,而且能熟练运用失蜡法。楚国拥有大冶铜绿山等铜矿,并在开采、冶炼方面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采冶竖井场景复原。
青铜采冶与铸造。
春秋木斗,黄石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
春秋大铜斧,大冶采集。
青铜礼器。
春秋塞公孙信铜匜,枝江百里洲出土。
春秋龙柄铜匜,襄阳山湾出土。
战国铜敦,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战国嵌地几何云纹铜敦,1974年秭归斑鸠岗出土。
春秋子季赢青簠(音府),襄阳山湾出土。
春秋铜盏,当阳金家山9号墓出土。
战国提梁壶,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镶嵌绿松石铜方壶,当阳草埠湖采集。
战国牛鐳鼎,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战国卵缶,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