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贵州行之十三--贵阳弘福寺下篇

标签:
2010年10月贵州行之十旅游 |
2010年10月24日星期天,阴。
弘福阅览室。
罗汉堂。
罗汉堂内只能是偷拍。释迦牟尼像。
罗汉百态。
千手观音。
数罗汉方法。
罗汉堂之门。
钟鼓楼。
天王殿。
在弘福寺里转了半个小时,从正门山门出去。赵朴初所题“弘福寺”、“南无阿弥陀佛”。寺门下方为董必武题写的“黔南第一山”。登清凉地,入解脱门。
佛祖的孩童时代。
九龙浴佛石壁局部,非常精美。
赤松道场碑。
侧看九龙浴佛石壁。据说摸摸正中下方的佛祖幼时像可保一生平安。
九龙浴佛石壁背面,上书“弘福禅林”四个大字。
法华经塔矗立于前山门外右前方,是贵州首座法华塔。塔为七级,高15米;奉藏《妙法莲华经》,塔六方,刻三十六佛及佛经摘录;塔后有《建塔因缘功德碑》。
然后顺着九曲径下山,心平等尊者像。心平等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心平等,指证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之见。佛教认为,人在忏悔时应起七种心:一、生大惭愧心;二、恐怖心;三、厌离心;四、发菩提心;五、冤亲平等心;六、念报佛恩心;七、观罪性空心。所谓冤亲平等心,即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同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尊者遵循佛祖教导,对待冤贼仇敌和父母亲属一视同仁,发大慈悲心,普度众生。因此他的佛性修习己达心性完全平等的境界。
洗钵池。
山路弯弯。
摩崖石刻“正法眼藏”。
金刚味尊者。即金威力菩萨,是佛教的保护神。
曲径转弯处之灵官亭。
纯清老祖画像。
登临弘福寺之盘山古道“九曲径”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师开辟,清乾隆、咸丰年间两度整修;新中国建立后拓宽加固,全径383级。灵官亭。下山之路感觉比上山时轻松多了。
小亭局部,精美的木刻。
九曲盘山道。
小道旁海螺亭,可为游人提供歇脚之处。
摩崖石刻,大大的“虎”字,以及“多行好事广积阴功”。
徐霞客曾到过的古佛洞。
第一山。
猕猴,有尊者风范。
唯美的菩萨坐像。
九曲径。
佛教在唐代从黔北传入黔中,至元末佛教影响已遍及全黔。黔灵山到明代已开始受到佛教影响。之后尽管黔灵山饱尝动荡,历尽沧桑,但佛教一直是黔灵山的主要活动者,直至清末。到了民国中期,黔灵山仍然是落发僧徒的世界。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佛教徒成为黔灵山开发者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成为黔灵山旅游业发展与繁荣的主要力量。可以说佛教徒是黔灵山的旅游者、黔灵山景点的开辟者,同时又是黔灵山游客的热情服务者、黔灵山的热情宣传者。正是因为佛教徒的不懈努力,才使得黔灵山成为佛教名山,无愧于“黔南第一山”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