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
今天,有幸参加中国千年古县专家评审会议,这是我们向各位专家学习、请教的大好机会。下面,我把我们河北省卢龙县申报千年古县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要的汇报,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
卢龙县的基本概况和历史沿革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西傍玄水。现有12个乡镇,548个行政村,总人口41.7万。现属秦皇岛市管辖。
卢龙县是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是久负盛名的孤竹国的所在地。公元前1600年,也就是商朝初年,实行诸侯分封制。“商汤三月丙寅日”封孤竹君,一说商汤十八年所封。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同是东北夷的一支。所以,孤竹国与商王室关系非常密切,是其它诸侯国不可比拟的。孤竹国建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存在940年。春秋时,山戎侵燕,燕国向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求救。齐桓公出兵北罚山戎,顺灭孤竹。孤竹并入燕国。孤竹国的疆域,鼎盛时期是很广阔的,今承德以南,唐山以东,锦州、朝阳以西的大部地区,当年都属于孤竹国的管辖范围。孤竹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孤竹国的都邑,就在今卢龙县境内。
春秋时期,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肥子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汉置肥如县。隋统一中国后,置新昌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卢龙县,因境内漆水而得名。隋大业初年,又置北平郡。唐为平州。明洪武四年置永平府,清沿袭。明清时期,永平府被称为“京东第一府”。民国三年,复改今名,至今。
二、
孤竹文化的深刻内涵
孤竹传国千年,物产丰富,文明盛足,民风淳朴,一
代圣贤脱颖而出。造就了底蕴丰厚,久负盛名,代代传承的多元化的孤竹文化。概括起来,孤竹文化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耕文化。孤竹氏族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地带。孤竹族人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导,带动北方夷狄族人与华夏文化密切交融。孤竹族人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开发土地,种植、培植农作物,改造野生植物为农作物。大豆、冬葱栽培成功,传布天下。
(二)、青铜器文化。孤竹国时期,陶器、青铜器、手工业制作也得到较大发展。在孤竹国境内,曾出土不少的陶器、青铜器,金器。有的青铜器就带有孤竹的铭文。在辽宁西部,当年孤竹国的疆域内,先后于1955年,1973年,1974年,1979年,发现多处青铜器窖藏,出土很多青铜器,有的还带有孤竹的铭文。著名的“父子孤竹簋”就是其一。在河北的卢龙、迁安当年孤竹国的疆域内,也先后出土多件孤竹国时期的青铜鼎、青铜簋、金手镯等贵重物品。有的带有箕、卜的铭文,为商末重臣箕子之物,是为箕子嫁女孤竹的嫁妆。
(三)、玄水文化
玄水,就是现在的青龙河,孤竹人在此繁衍生息的母亲河。玄水,殷商时期称玄丘水,北魏时简称玄水。《水经注》曾对玄水有记载:“玄水出肥如东北玄溪”。以后,玄水又更名为漆水,乌镇河。清代,满人把这条河改名青龙河,至今。玄水咚咚,记载着孤竹历史的变迁,演绎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玄水文化。《中国神话故事》记载,一个叫简狄的女人,隋姐妹在玄丘之水行浴,正巧天上一之玄鸟口中衔着一个五彩蛋飞过,不偏不倚,掉在简狄姐妹身旁,被简狄拾到。简狄怕被姐妹抢走,吞入口中。吞服“玄鸟”下的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就是传说中的商之始祖,被后世人称为玄王。《诗经·商颂·玄鸟》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就写的这个故事。对于玄鸟生商,司马迁的《史记.殷本记》中也又同样的记载。玄鸟,就是黑色的燕子。商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天命玄鸟而降生,于是把燕子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把他们居住地的山(当时叫大夷山)更名为燕山。《水经注》有曰:“玄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多方考证证明,燕山、玄水一带,是隐商氏族最初的发祥地。而这一地带,正是后来孤竹氏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带。所以说,孤竹于玄水密不可分,与商密不可分,与玄鸟生商密不可分。玄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驱。
(四)、道德文化。这是孤竹文化的精髓与核心。这种道德文化是与孤竹国古圣先贤伯夷、叔齐让国相去、扣马谏伐、首阳采薇,最后命断西山而倍受尊崇的。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西周。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可以反映出先圣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民族气节。
这些思想,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渊源。
三、 孤竹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孤竹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伯夷、叔齐,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历史上对伯夷、叔齐的高度评价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
1、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伯夷、叔齐。
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韩愈等等,对伯夷、叔齐都有著述。现简述如下。
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评价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评价夷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夷齐为“圣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
2、用诗词的形式讴歌伯夷、叔齐。夷齐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使各代诗人深受感动。他们题诗作赋,咏颂伯夷、叔齐。见于文字记载的,咏颂伯夷、叔齐的诗多达近百首。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照炎武等都有传世佳作赞美夷齐。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说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也终于没有成为贪官。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
风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统帅劝降时说,“国己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凯问书与不书?”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伯夷、叔齐的事迹,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 齐 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
邦人能唱采薇歌”,说明当时朝鲜人对伯夷、叔齐是相当崇拜的。
3、用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描绘伯夷、叔齐。
南宋著名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山为题材,画了一幅《采薇图》。此画系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刻划的是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精神。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坚定沉着;叔齐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憔悴,身体清瘦。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于毫端。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一些朝廷官员丧失民族气节,主张投降。李唐则以这幅画的形式弘扬高尚气节,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采薇图》传世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入宫,至今已近千年。 绘画大师徐悲鸿称赞《采薇图》“为绘画史上的极峰。”《采薇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骄傲,同时又是炎黄子孙高尚气节的展现,同时也可以说是孤竹文化的延续。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书写过《伯夷颂》长卷,后为秦桧所藏,辗转多人后,清代入宫。1949国民党逃往台湾,将其带到台湾。继范仲淹书《伯夷颂》之后,元代书法家邓文原也书有《伯夷颂》。 “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祐,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
邓文原书《伯夷颂》,现存故宫博物院。
在上海博物馆,保存着一件明代崇祯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是我国珍贵文物之一。此件高21.9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为16.8厘米。整体直身,内外均施白釉。筒身四周以青花绘制,是一件典型的十七世纪明晚期景德镇精美青花瓷制品,弥足珍贵,堪称国宝。以伯夷、叔齐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瓷器、铜器、雕刻,明清时期还有很多。
4、以庙宇的形式祭祀伯夷、叔齐。
以庙宇的形式祭祀伯夷、叔齐,最早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水经注》为北魏时所著,《水经注》记载,“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说明北魏时期已有孤竹祠。孤竹祠无疑是祭祀伯夷、叔齐的祠堂。前蜀韦庄《鹧鸪》诗中有“
孤竹庙前啼暮雨”句。韦庄,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孤竹庙于孤竹祠应为同物。唐代诗人李颀有《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一首,“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说明唐代已正式以夷齐庙命名。据《永平府志》记载,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元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曾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而后,到明末清初,又经过五次较大规模的复修。祭祀伯夷、叔齐,见于记载的帝王,就有元世祖、明宪宗、清圣祖、清高宗、清仁宗五位。他们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或颁以祭文,或题写诗篇,都十分庄重。这些祭文、诗文,史志中都有记载。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的达官贵人、文人学者、平民百姓,包括国外志士仁人,更是不计其数。
(二)、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影响着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孔子属于全世界的孔子,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属于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最伟大,最被人们公认的思想家就是孔子,影响最大,传承最广,最长久的思想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大体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九个字来概括。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思想渊源又是什么?他是受什么思想德影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呢?
伯夷、叔齐死后,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扬伯夷、叔齐。“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也是“仁”。第二,“义”。让国,首先就是“义”字当先的,行为是无比高尚的。第三,“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儒家提倡的“礼”。第四,“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孝”。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不难看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中找到源头。从这些佐证,完全可以看出,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三)、伯夷、叔齐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伯夷、叔齐故事的广泛传播,在周边国家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伯夷、叔齐对朝鲜的影响
传说殷商灭亡后,箕子从孤竹国带走数以万计的孤竹臣民,奔赴朝鲜,并建朝鲜国。同时也把伯夷、叔齐 的故事带到朝鲜。 汉武帝时期,曾征讨并统治过朝鲜部分地区。朝鲜全面吸收汉文化,伯夷、叔齐对他们影响很大。1473年,朝鲜成宗四年,汉学家李边受成宗之命编撰《训世评话》,共编有65则古代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其中就有《伯夷、叔齐》篇。后此书多次再版,对朝鲜社会民众影响深远。明清时期,不少朝鲜诗人学者拜谒夷齐庙,题写诗文,讴歌伯夷、叔齐。
2、 伯夷、叔齐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光国爱读《史记》,尤其敬慕伯夷的气节。明朝末年,德川家先祖建“得仁堂”,将伯夷、叔齐的木雕像安置在堂内,并据孔子评论伯夷、叔齐所说的“求仁得仁”而将其命名为“得仁堂”。
日本江户时代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主人报仇,然后集体剖腹自杀。日本小说家宫城谷昌指出:“义人”之说,实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太公没有杀他们,还称他们是“义人”。从这些,也看出伯夷、叔齐故事对日本的影响。
3、伯夷、叔齐对越南的影响: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置南越九郡,推行儒学教,伯夷、叔齐自然也随之影响到越南。
元代,越南状元莫挺之曾写《扇子铭》,奉君命出使元朝,时因为其貌不扬而受到元朝文武官员藐视,正逢外国有使者进奉扇子,于是题写《扇子铭》,自比为伯夷、叔齐。可见他是熟知并崇尚伯夷、叔齐的。
四、县委、县政府开发孤竹文化和千年古县的举措
对于孤竹文化以及千年古县的挖掘与开发,卢龙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大决心,大手笔,大动作,大投入,积极挖掘开发孤竹文化与千年古县的文化资源,取得一定的进展。
(一)、在更大范围内深入开展孤竹文化的学术研究,为孤竹文化的开发奠定基础。以县内孤竹文化研究的学者、爱好者为主体,成立了孤竹文化研究会,创办刊物,出版学术专著。最近,孤竹文化研究会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会员突破过去唐山、秦皇岛地域,向全国各地扩展延伸。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宋海滨挖掘阐述伯夷、叔齐的章回体学术专著《东方德源》即将出版。该书出版后,县委县政府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主办一词孤竹文化研讨会。并确定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开展孤竹文化德学术研究。
(二)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孤竹文化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孤竹文化品牌。孤竹文化之乡,在向河北省申报并被正式命名之后,又积极向国家申报。今年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
(三)积极发挥孤竹文化和千年古县的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现在,与孤竹文化关系密切的古迹遗存有夷齐井、夷齐庙、夷齐读书处、首阳山。县委、县政府决心把这些文化遗存保护好,包装好,开发好。一是打造“东方德源”,在县城东山片区,修复夷齐庙,建孤竹文化博物馆,塑造伯夷、叔齐塑像,把东山片区建成祭祀、拜谒、观光的“东方德源”。目前正在制定规划,广泛招商,海南岛开发商已有投资意向。二是光复“夷齐读书处”,修复“云居寺”,把当年“夷齐读书处”打造成学子拜学的场所。该项目正在运行中。三是修复古城西门,在西城区域恢复明代一条街。该项目已初步获得省文物部门批准,部分开发资金已经到位。
以上汇报妥否,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