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为孤竹后裔 谭姓避难改覃姓

标签:
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孤竹文化十姓始祖宋海斌杂谈 |
分类: 第三章伯夷叔齐德创十姓始祖 |
第三十八回
http://a1.att.hudong.com/51/53/01300000065220121748532770657.jpg
伯夷
【夷齐书院山】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华。
——清·谭嗣同撰谭姓宗祠通用联。
http://www.xxcb.com.cn/newsimg/06/08/84925.jpg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为官公正,庄重不阿。
由西至东,风光俱丽;
从早及晚,气象咸和。
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
文章遵正大,基业照荣昌。
定邦勋名在,承先盛绩扬。
万传敦本序,佑启自联芳。
攀桂才高举,培兰庭满香。
崇儒昭谦让,造育多熹康。
逢原创凉史,饧粒振三纲。
为孝垂能守,居临循五常。
支源流泽久,百代若同堂。
【夷齐采薇颂】
北海抗怀苏武节;
首阳欲步伯夷风。
【夷齐读书处】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覃氏本谭姓,避难改”。 唐朝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中也提到覃姓“本谭氏,避难改覃,今岭南多此姓。”《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五帝之一颛顼帝的后裔为谭地的首领,让他们在今天的山东历城县建立了谭国,并 封其国君子爵爵位,因此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
周武王灭商后,除随同伐纣的诸侯外,殷商所封诸侯一概废除,削为平民,为防止殷商遗民叛逃,遣送他们到今河南洛阳地筑城,称为东郡。这时候,孤竹国也被灭亡,孤竹氏覃民从河北卢龙被驱到洛阳和殷商遗民一起筑城,沦为工奴。后又到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为周穆王建筑祗宫,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宫建成后,穆王为偿工奴的劳绩,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谭国(今山东省境内)为民,有竹氏又得姓谭氏。
到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前683年),周被齐国所灭,有竹氏谭姓国民又迁徙他地。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城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湘、鄂、桂一带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后来有竹氏的谭姓国民扶老携幼经过数千里跋涉,于齐桓公灭谭后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陆续到达了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按照“谨记勿言”,把谭字的言旁去掉,恢复覃氏。
湖南省《石门县志》记载,覃为古有竺氏后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为民,遂以国为姓。当地的覃氏族谱记录有《覃氏源流世系歌》:“覃氏鼻祖墨胎初,孤竹君后是有竹。”据湖南省张家界市覃氏族谱,覃氏是有竹氏的后裔。这两地族谱所记载的历史上覃氏是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的后裔,可以看作是覃氏发展过程中命姓的演变,是覃氏部落分支的命姓。其中以孤竹命名的覃部落到周中期,分为三支迁徙,一支到达山东章丘、历城一带;一支向今河北省内丘县西北17里有孤山,河北省房山县有孤山,这可能与孤竹北迁时曾居留过有关;另一支向南、西南方向发展,迁入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即古夜郎国)。
谭氏起源于山东。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覃姓郡望: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郡、会稽郡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
(选自宋海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三章《伯夷叔齐 德创十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