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营养钻家
营养钻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02
  • 关注人气:2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烹饪的起源

(2012-10-26 13:38:46)
标签:

杂谈

分类: 烹饪知识
    大家知道我国的烹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吗?
 
(一)从茹毛饮血到用火熟食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向人的演变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年代,中国有不少地区是原是人群的发祥地。在元谋人以前的原始人群,都是茹毛饮血、生食禽兽和草木之实……,随后的人群开始使用自然火。到了元谋人,北京人时代,都开始用火和管理火,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了熟食。
    之后又进入了“钻燧取火的阶段,这在用火的历史上是主动有意识地取得火种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燧人氏”时代。
 
(二)调味及初步烹饪条件的形成
    1、盐的发明
    仅仅是熟食还不是烹饪,但用火熟食则是烹饪的开端。在熟食的基础上,再加调味就是烹饪活动了。古者,熟食所尝到的仅是事物的本味,不知调味。最早调味品的发现和发明是盐,在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古者宿沙初煮海盐”,“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是艳帝的诸侯,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氏族或部落。他们经常接触到海边潮汐自然留下的盐粒,于是五香调和及产生了最早的调味效果,逐渐发展到“珠海水位盐的” 时代,此为新石器时代。这是在贤民开始用火,炮生为熟以来,又一伟大的发明。由于盐的食用,是食物产生了鲜美的滋味,加速对肉食品的分解,促进了消化吸收,并且使人体重要的营养素。因此,盐就成为最基本的调味品。《管子》亦曰:“煮海为盐,其利通于天下”。古者总结盐之所利用,为“日用所不可缺”,“咸能滋五味”,“咸则终身食之不厌不病,虽百谷为养生治本,非咸不能果腹。”盐、梅是指调味中的咸和甜。周朝王室还专门设有“盐人”,《周礼·天官》说:盐人,掌盐执政令,以供百事之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可见到周代时,盐已经十分普及。
    2、调和五味
    调和五味,是很早就提出来的观念。约在夏、商时代经过长期实践后,就提出了“辨五味”之说。《吕氏春秋》记:“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五味,是“酸、甜、苦、辣、咸”的总称,《礼记·礼运》中说:“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说明人的味感已经总结出了呈现个中味道的食物品种和特色,初步建立了“调和五味”的烹饪观念。这“五味”调味品的最早出现年代和品名,下面将加以探讨:
    (1)咸味:调味品最初是盐,但在盐的发明之后,又产生了不少盐的制作品。主要有:
醢:是以兽肉为原料加盐制成的食品。《周礼·天官》有“醢人”,专门管理和制作醢的人。作醢,最早约在商代,周已普及,最初是腌制鱼、肉类保藏食物的方法发展而成。有:豕醢、牛醢、鱼醢、兔醢、雁醢等等。这种食品直到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还有其制法的记载,说明距今1400多年时仍在食用。
    酱:是周代已经有的调味品,《周礼·天官》:“酱用百有二十壅”。孔子《论语·乡党》有:“不得其酱,不食”之说。古之酱是醢、醯之泛称,以肉酱为多,再即植物原料制作的酱,也是盐的衍生物。是在烹饪中作为调味品使用的。
    豉:又称豆豉,《释名·释饮食》记:“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鼓声同嗜也,止用酱耳。……史游《急就篇》乃有‘芜夷盐鼓’,《史记·货殖传》曰:“蘖鞠盐鼓千合,盖秦汉以来始为之耳。”人为谷在秦汉之际才普及,古时多并称为“盐鼓”。鼓在问世后,其销路不亚于盐,是调为必须之品。
   (2)酸味:最初调味品是梅,《尚书·说命》有记:“若作和羹,惟尔盐梅。”是因上时代的事。梅,是指青梅之类的果实。其汁液味酸,古时多做成“梅酱”用于调味。
醯:又称作“酢”,后谓之“醋”,《周礼天宫》中有“醯人”,是由制作酒而演变出来,古籍有时称为“苦酒”者。《说文》释为酸,是取其酸味的,春秋战国时期已使用很普遍。
   (3)甜味:最早取得甘甜味的是蜂蜜,其次是制成品饴、饧,之后才是糖。蜜:《说文》云:“蜜,蜂甘饴也。”是蜂采花酿制而成的自然造物,味甜润,还有医疗作用。《礼记·内则》说:“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说明周代已经知道用蜜取甘甜之味,并有蜜枣、蜜栗等食物。《吴越春秋》有:“越以甘蜜丸樘报吴增封之礼。”在战国时代,已有用蜜作的饼饵食品。这种做法直到后世许多朝代都仍沿用着。
饴、饧:《释名》记:“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形怡怡然也。”说明饴、饧均为米制,饴为软糖,饧为硬糖。用蔗汁熬制的糖,是唐代的事。
   (4)苦味:是人类为绝种的一种,自然界中有不少带有苦味之物。明确调味事夏季用苦味。
   (5)辛香味:辛、香味被认为是一种挥发性物质,对人的味觉又刺激作用,对嗅觉有数事的感受,应用最早的辛、香调料品有:
    姜:《吕氏春秋本味篇》云:“和之美者,阳朴之姜。”说明调和之美者,是阳朴之姜,食用鱼调味的明确记载。《论语》“不撤姜食。”说明姜在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
    椒:今称为“花椒”,是最古应用的一种香料,也是调味料,应用椒于饮食调味在西周已有记载,秦汉时已普及应用。
    酒:是饮料也是调味品之一。相传夏禹时代已经会酿酒,殷商已大量生产。
    3、食谷
    先民饮食多以肉食为多,但由于食物来源受到限制,为了开辟新的食源,我国古代相传是神农氏所为。从中国考古发掘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半坡一直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是属新石器时代,约在公元前4800~4300年。为原始社会公社聚落遗址,出土有已炭化了的谷物——粟。
    由于人类开始定居,除农物耕作之外,在渔猎已有剩余之后,渐渐学会了驯养,家畜、家禽开始形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骸骨中有猪、狗、鸡、羊等。猪的家养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是驯养动物中较早的一种,猪的作用主要用于已用肉类。
    4、井、臼、灶
    井:《世本》记载:“尧臣伯益教民作井。”《帝王世纪击壤歌》记:帝尧之世,有八、九十岁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段描述的农耕生活,说明凿井而因已经很普遍。人类懂得了凿井而饮,是的饮水更讲究卫生,并且可以食生活范围离开水边,从而扩大了生活地域。
    臼:《世本》记载:臣雍父始作杵臼。杵臼,能对米食进行加工。这也是最早的加工工具。
    灶:是烹煮食物的器物。先秦学者认为灶为黄帝所造。最初的蒸煮器,多是三组支撑,这些三足陶器,就是一种连体灶。从出土文化遗址可知最早的灶是在土地上掘地为灶。
 
   (三)古代烹饪演变
    人类的饮食由生食到熟食,以至用火、调味、食用原料的发展,吹灶工具的产生,都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烹饪”概念。
    1、烹饪   周代已由主管烹饪工作的官职,掌管鼎、锅的用水、用火的多少。并且管理外飨、内飨的烹、煮、辨膳、羞的工作和原料,并管理炉灶。这是烹饪已经成为有组织的活动。西周时代已能达到这个水平。
据史籍记载,夏朝国君少康曾命舜的后裔有虞氏“庖正”(约在公元前2079年)。这可能是我国史书第一次出现关于专司厨师工作的记载,说明当时烹饪已经发达到能够专业化的程度。
    商汤之时,又出现了一位烹饪工作出身的宦臣——伊尹。《孟子·万章》:“伊尹以割烹而为相。”《史记·殷本纪》也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为说汤。”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还详细记述了以尹说汤时所阐述的各项烹饪理论。是当时烹饪水平的反应。
    2、石烹  人类开始用火烹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直接再火上烧烤。之后是以烧石之法传热,将食品做熟,被称为石烹法。
    用石料(石板、石块、鹅卵石等)作为传热介质焙熟食品的方法多种多样。流传于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石子馍、干馍、沙子饼,就是一种。方法是用面粉加水、盐和面,擀成饼胚,把洗净的鹅卵石子放在平锅里烧热,把饼胚放在石子上,另在饼上再铺一层烧热的石子,上下热石子将饼焙熟。饼成之后形成凹凸不平的形态,带有明显的石子焙熟的特征。可以久存,是很有特色的食品。另外,至今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还保留有石烹法制作食品者,如独龙族的“石板粑粑”,就是用石板加火上烧热将“粑粑”(荞麦面糊摊成)烙热。而所用的石板,是选用云南贡山特产的石板,这种石板光滑细腻,火烧不裂。再如,布朗族一种传统食品,“卵石鲜鱼汤”,烹饪方法是在沙滩上刨个圆坑,在坑内铺上多层芭蕉也贴紧,作为“锅”。再将河水和新捕道的鲜鱼加入“锅”内。在旁边烧起火放入鹅卵石烧极热,取烧热的卵石子,一个接一个的放入“锅”内,使水沸腾,将鱼煮熟。这些食品都是“石烹”的遗风。
    3、陶烹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饮食烹饪史上的划时代大事,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中国陶器的起源,从河南新郑斐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来看,都是比较原始的,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多年。之后广泛分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西安半坡、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直到进入奴隶社会的商后文化,都是陶器发展的时代,也是一脉相承的。
陶器是一种容器,可以盛物,也能用于烹饪。因为陶器的传热能力较石料强,耐火性能高,从而使烹饪法为之焕然一新。应用陶器进行烹饪活动,惩治为“陶烹”,或谓之为“陶烹法”。
     相传黄帝“始造釜甑,……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初教作糜”。釜、甑都是陶器中的烹任器,用这些陶器“蒸饭”、“为粥”、“作糜”。釜和鼎都是最早出现的煮食物的炊器,其作用如今天的锅。鬲,是由釜发展起来的三足袋状的蒸煮器。在陶器制作的初期,人们就懂得了三点支撑的平衡道理,而把三足再做成中空的袋状,就使内装的水受热时增加了受热面积。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有如此聪明的设计思想。甑,是一种底部有穿孔的蒸制器,至于釜或鬲上配合使用,是最早的“笼屉”。而甑和鬲相结合就构成了甑,就成了最早的“蒸锅”
    有了陶器制作的烹饪工具,就有了蒸、煮两种烹饪方法,使得烹饪又前进了一步。
 
    二、先秦的烹饪
 
   (一)青铜器时代的烹饪概述
    先秦烹饪是处于青铜器时代的烹饪,这一阶段包括殷商之后的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至秦王朝的历史过程。这个时期是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表现在烹饪方面,君王贵族的饮食酒盐达到了穷奢极欲的程度,“纣为鹿台糟丘酒池肉林”,而为亡国之君。周王室设置的众多掌管饮膳酒食之人,官职数十,人员叔伯,这些都刺激了烹饪的发展。随着青铜器的产生,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提高,生产剩余增多,饮食范围不断扩大,民间饮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烹饪发展的很快,从烹饪理论到烹饪实践,都成为古代烹饪的形成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烹饪条件:
    刀具:要想提高烹饪菜肴的精细程度,提高烹饪效率,必须提高切割工具——刀具的质量,青铜切刀的产生。从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薄刃铜刀,为解剖大牲畜、切割肉片肉丝已经成为现实,“庖丁解牛”、“脍不厌细”的历史,放映了刀工的绝技。
    炊具:青铜质的炊具,具有传热迅速、耐高温的特点,为烹调快速成菜创造了条件。如1978年在湖北隋县发掘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青铜炉盘,安有双层盘,上层为盘,下层是炉,出土时上盘有鱼骨一具,下层炉内有木炭。时间是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这时烹、煎、炸等烹调方法已经成熟。
    油烹:用油脂作为传热介质,是青铜炊具特别是鼎的产生之后才具备的条件,所以油彭的烹调方法也产生了,如煎、炸、烹等。比陶烹时代更增加了菜肴的特色。
    2、名厨
    随着烹饪的发展,以烹饪为职业的庖厨也出现了一些出类拔萃者。见于历史文献的著名厨是有:
    伊尹:《墨子·尚贤》:“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伊尹出身于庖厨,并以烹制煎和之理调政,被商汤用为相。
    伊牙:《战国楚》:“齐桓公夜半不兼(腹饥),伊牙乃煎、熬、燔、炙和,调味而进之。”易牙,齐国人,以擅长烹饪得宠于齐桓公。在齐国故都临淄的《临淄县志》中列传,再如《列子·说符》:“白公问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论衡》中说:“易牙之调味,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其烹饪技艺是高超的。
    3、筵席、宴会
    筵席和宴会是由祭祀产生的。最早的情况,在《礼记·礼运》已说清楚;“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捧饮,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原始时代人们祭敬鬼神时,用手掬水来喝,击地而作乐鼓的情景。当逐渐生成筵席形式时,仍长期保留着先古穴居之风,席地而坐。《周礼·司几筵》郑玄注说:“铺陈曰筵,籍之曰席。”就是说先铺在地上的是为筵,后加在筵上者为席。周代的官场筵席,还有着严格的制度,《礼记·礼器》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孔子也说:“席不正而不坐。”说明在先秦时期,形成筵席、宴会之时,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一直影响着后世,至今还沿用“筵席”
之称,就是例证。宴会上饮酒、佳肴,都要用各种酒器、食器。特别是青铜器时代,各种宴会器皿都已十分丰富和讲究。
   (二)烹饪原料
    在这一时代,人们的饮时原料更加丰富,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1、《诗经》记录的各种原料
    谷物:《小雅·甫田》:“黍、稷、稻、梁,农夫之庆。”
          《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
          《周颂·思文》:“贻我来牟。”
    蔬菜:《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小雅·采菽》:“言采其芹”
         当时记载的蔬菜有:蒲、荷、葵、菽、瓜、壶(葫芦)、韭、芹等等,有些是人工栽培,有些是野生的。
    果类:《周礼·桃夭》:“桃之夭夭”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倾筐取之”
          《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幽风·七月》:“八月剥枣” ……
    可见当时的果类有:桃、李、梅、栗、枣等等。
    渔猎:《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鱼。”
          《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
    当时食用的渔猎肉类,可见已有各种河鱼、海鱼,食用还有鳖、兔;也之放牧牛羊。
    2、《周礼》、《礼记》记载的一些原料
    《周礼》:膳夫,掌王之膳食。“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七菹等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材物料。
    “饭: 黍、稷、稻、梁、白黍、黄粱等等,”说明可以做饭的粮食品种有以上几种。
    “膳,在这里说的是菜单,其中有: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和炮牛肉。
    “饮: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或以酏为醴,黍酏,浆水,滥。”
    “酒:清,白。”这里说的饮料,有醴酒、稀粥、梅浆、用干饭和稀饭混和加水调成的滥。酒,则有清、白两种。
    “食:蜗醢,而雉羹。麦食,脯羹、鸡羹。犬羹、兔羹。和糁不蓼。濡豚,包苦实蓼。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
    (三)周代八珍及其烹饪术:
    先秦烹饪技术水平的标志,应属《礼记内则》所记载的“八珍”,一般研究饮食烹饪史者称为“周代八珍”。
    1、周代“八珍”
    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把煎的浓厚的酱肉淋浇在旱稻米饭上,再淋上脂膏,名叫淳熬。
    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意把煎的浓厚的酱肉淋浇在黍米饭上,再淋上膏油,就叫淳母。
    炮豚:“炮,去豚若降,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苜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乾,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即说炮的制法是:将小猪或肥羊羔宰杀后,剖腹去掉内脏,把枣子添在肚内,用草绳捆扎好,扎完后涂以粘泥,放进火里烧烤。等到外面涂裹的一层粘泥烧干后,掰去干泥,洗手,把皮肉上的一层薄膜去掉,在用稻米粉调成粥状,敷在全猪身上,然后放在油膏里煎,油膏必须淹没过猪(羊)。然后再准备一只大汤锅,把煎过的小猪(或羊羔)配上料,放在一只小鼎里,将小鼎放进装有汤米的大鼎里。大鼎里的水又不能再溢入小鼎里。用小火连续顿三天三夜,然后取出。吃时再用醯和醢调味。
    持珍:“取牛、羊、麋、鹿之肉,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熟,出之……”其的制法,选牛、羊、麋、鹿的夹脊肉,每样同牛肉的量相等,反复捶,去掉筋骨。待烹熟了再去掉膜,把肉柔软。
    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渍制法:取新杀的鲜牛肉,薄薄的切好,横着肉纹切断。将肉放在好酒里浸泡一天,就可以食用,食用时加调料即可。
    熬:将生肉先捣捶,除去筋膜,然后摊放在芦草编的草席上,把切成细屑末的桂、姜洒在牛肉上面,用盐腌一下,干了就可以吃。用羊肉,做法相同。用麋、鹿等的肉做法相同。如想吃带汁的肉,则用水润开加醢煎一煎。如想吃干肉,就捶打之后而食。
    糁:其做法是:取牛、羊、猪肉三等分,肉切成小丁,在选用稻米,用两份稻米、一份肉和起来做成饵饼,煎了食用。
    肝脊:取狗肝一副,用狗网油将它包裹起来,在将其架举在火上烤炙,等到是由烤干就可以食用。
周代八珍,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水平,这八珍就是指的烹饪方法,而不是名馔之说。所以称为“八珍之齐”,齐者,剂也,是调剂烹饪之意。当时所谓称之为“珍”,硬是珍贵的烹饪方法,而不是原料的珍贵,是总结周代烹饪技术之大成。
 
    三、汉南北朝的烹饪
 
   (一)烹饪原料的增加
    西汉是汉王朝经济发展时期。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一些资料,可知西汉前半叶,在农、渔、牧和食品加工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果蔬已知大面积的栽培;牛、羊、猪及家禽已知成群放牧、饲养;池塘养鱼一年可收一千石;酒、醋、酱、曲、鱼干、咸鱼产量也很乐观。
    1、西域引进的烹饪原料
丝绸之路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汉使张骞,公元前136年和122年两次出使西域各国。开始了第一次的国际经济贸易交流,从中国输出丝绸及中国特产,从西域传入各种农产品。这是中国烹饪原料第一次从外域引进。并且继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古代西域指甘肃敦煌以西的新疆、安息(今伊朗)、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大宛(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等广大地域。所谓从西域传入的食物果树品种,并不一定都是西域原产。例如:
   《史记·大宛列传》:“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葡萄。”
   《博物志》:“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又“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种以归。”
   《汉书·地理志》:“敦煌古瓜州,地有美瓜。”
……
    总之,从西域引进的果蔬、香料、油料品种,计有:无花果、安石榴、胡桃(核桃)、胡瓜(黄瓜)、大蒜、胡荽(芫荽)、胡麻(芝麻)、胡椒、葡萄等。其他还有胡豆(蚕豆)、芒果、胡萝卜、西瓜、菠萝蜜等,也有西域传入,但是很后的事了。
    2、豆腐的发明
    豆腐是中国的食品重要发明,史书有记载,不少是认为由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
    (二)油料、饼食、素食的起源
    1、植物油料
    植物油料的产生,应该是具有榨油技术之后。而最容易榨制取油的种子则是芝麻。最早见于史籍者是陈寿《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笼驰往,……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火烧贼攻具。”此处所指麻油,就是芝麻油,是可以用来烹饪和食用的油。但这时的油主要用于点火照明,将植物油用于烹调则是唐宋以后开始普及的。
    2、面食起源
    在东汉刘熙撰的《释名》中就有关于饼食的记载,到《后汉书》中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说明饼食在汉代已经普及。
    由于饼是用面粉作的,面粉又是磨的加工产品,磨是面粉的加工设备。磨,在汉代已经普及,从出土可证,象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王刘胜墓,就随葬有一副石磨,哈发现有相当多的陶磨。
    面粉的普及使面食制作发生了重大变革,推动了白案技术的发展。
    3、佛教及素食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见于史书最早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蔡惮偕西域僧以白马驮载经象归洛阳。其下榻处后名位百麻寺,是中国佛教寺院之始。佛教禁戒杀生、茹素的主张,对饮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竭力提倡素食,在于佛教僧徒戒杀生联系起来,产生了寺院的“香积厨”。特别是豆腐、面筋、蔬食得到发展,使素菜很快形成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