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写字教案
(2012-02-18 11:51: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年级资料 |
一下写字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在看看、画画中认识田字格及各部分。
2、在游戏、竞赛中进一步主动地认识、巩固田字格各部分。
3、使学生意识到“写字”的乐趣,激发学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一、
上课开始,每位学生收到老师送的一件礼物——一本“田字格”本子。估计许多学生已认识“田”字,会欢乐的叫着“田”,到时老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本本子就叫田字格。打开本子看看,哪位小朋友知道为什么这本本子叫田字格?”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田字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不少学生早已认识“田字格”,以此为切入点,除了能引导他们主动去认识新知外,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画一画横竖中线、圈一圈上(下)左(右)半格、涂一涂左上(下)格、右上(下)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不知不觉中认识田字格各部分。
[画画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感兴趣的事,把它引入新知教学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你画我说”的游戏。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一生在田字格上画、圈、涂,另一生说出相应的名称,说对一个,奖励小星星,游戏结束后全班交流,让同学们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师在田字格中慢慢书写“上、下、天、地”,学生边看边想每一笔画的位置。等教师写好后,开展擂台赛,即学生自选对手,选其中任一字由对方评说每一笔的位置。说对了奖励一颗星。
五、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
六、会正确握笔书写吗? Ab5| h UUe6j
七、姿势竞赛(s.gW/X5},g a l H
1、每人写自己的姓名,注意自己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给姿势正确的学生发小星星。
第二课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认清字的字形。
教学过程:
一、
二、
1、
2、
3、
月
4、
5、
(1)
(2)
(3)
三、课堂练习
三、
第三课
学习目标:
4、
5、
6、
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横与竖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
二、
1、
2、
3、
(1)
(2)
(3)
4、认读:生
书空:注意笔划规则,先横后竖。
指导:p2页横画略斜
三、
四、评议小结。
第四课
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正确掌握横与竖的结构,注意横与竖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横与竖的结构,注意横与竖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继续学习横与竖的结构。(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横短竖长的字。
(1)
(2)
长横与长竖不能一样长
(3)
提示:横短竖长
2、横短竖长的字。
(1)
工
(2)
看上去不舒服。
(3)认读:古 王 去 青 梨 山 耳 苹
三、课堂练习
四、评议小结。
第五课
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正确掌握撇与捺的结构,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
2. 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练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撇与捺的结构,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撇与捺的结构。(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范字,观察:
父
2、比较
父
3、认读:义、采、吹、春、木、林
强调先撇后捺,撇轻捺重,撇捺对称。
4、出示范字
人
5、比较,找出问题
人为什么不好看
6、认读:人 天 更 是 松 枝 处 来
强调:捺的起笔在撇的中部偏上一点。
三、课堂练习
四、评议小结。
第六课
学习目标:
7、
8、
9、
教学重难点:掌握取中字形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二、新授
1、
认读:巾、年、生、坐、米、出、禾、平、市、重、车
2、出示范字
3、观察、比较,找出问题。
巾
竖不在字的中间(居中)重心左移了,不稳。
4、找出范字
童
5、比较,找出问题
童为什么看上去不舒服?
6、认读要求写的字。
强调: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不偏不斜,直挺有力。
三、课堂练习
四、评议小结。
第七课
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练习写三点水、绞丝旁的生字,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写。
2. 过程与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写好三点水、绞丝旁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三点水、绞丝旁的生字。(板书课题,齐读)
二、新授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些三点水、绞丝旁的生字。
2、指导学习三点水的生字。
(1)
讲解:三点之间的距离,三点不在一条竖线上,两三点在一条竖线上,注意三点的角度。
学生练习三点水的书写。
(2)
范写
3、指导学习绞丝旁的生字
(1)绞丝旁的书写。
形体窄长
学生练习绞丝旁的书写。
(2)绞丝旁的生字
红
范写
三、课堂练习
四、
五、
第八课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写好言字旁的字
教学过程:
一、
二、
1.
2.
1)
讲评:点与横要有一定的距离,点与竖在一条竖线上,竖提的折角小于45度。 示范、练习。
2)
话
范写,生练写。
3.
1)
讲评:形窄长,竖要直,左右两点左低右高,左分右连。范写,生练习。
2)
快
范写,生练写。
三. 课堂练习
四. 评议小结
第九课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写好提手旁的字
教学过程:
一、
二、
1.
这节课我们要练习写哪些字?认读。
2.
1)
讲评:横短竖长,以竖为中心,左伸右缩,撇的起笔在横下,点的起笔更下。
范写,生练写。
2)
样
三、
四、
第十课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双人旁的字。
教学过程:
一、
二、
1.
我们要练习写哪些字?
2.
1)
讲评:撇的角度要在45度左右,竖的起笔要在撇的中部,竖要直,不可右斜。
范写,生练习。
2)
们
3.
1)
讲评:注意撇的角度和长短,第二撇在第一撇的中部起笔,竖在撇的中部起笔。竖要直,不可向右斜。
范写,生练习。
2)
行上缩下平
范写,生练写
三、
四、
第十一课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提土旁的字。
教学过程:
一、
二、
1.
我们要练习写哪些字?
2.
1)
讲评:上宽下窄,比独体字“口”稍长,竖右斜,略长,前后的封口略向外露。
范写,生练习。
2)
响左小右大,口偏上
3.
1)
讲评:形窄长,左低右高,斜势,提的起笔比横的起笔还左一点。
范写,生练习。
2)
地
范写,生练写
三、
四、
第十二课.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女字旁的字。
教学过程:
一、
二、
1.
我们要练习写哪些字?
2.
1)
讲评:三画都是斜的,很难写,关键是写好第一笔的角度。
范写,生练习。
2)
范写,生练写
3.
3)
讲评:“口”字宽扁,竖画略长,提画右上斜,字形窄长。
范写,生练习。
4)
蛙
范写,生练写
三、
四、
第十三课
学习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竹字头的字。
教学过程:
一、
二、
1.
我们要练习写哪些字?
2.
1)
讲评:形扁,两竖自内斜,第二竖写成撇,起笔比第一竖略高。
范写,生练习。
2)
花上窄下宽
3.
5)
讲评:形宽扁,由两个“ ”组成,左边的略低,右边的略高,左边的撇略长,右边的横略长。
范写,生练习。
6)
笑上伸下缩
范写,生练写
三、
四、评议小结
第十四课
学习目的:
2.过程与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穴宝盖的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读帖:这节我们要写哪些字?
2.摘录宝盖儿的字书写
(2)宝盖儿的字的书写。
3.指导穴宝盖的字的书写:
(1)穴盖儿的书写(讲评:穴字做头,形变扁,捺成点,两点左低右高。范写生练习)
(2)宝盖儿的字的书写。
穷
三.课堂作业:P26-27描写 临写 摹写
四.评议小结:
第十五课
学习目的:
2.过程与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心字底的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读帖:这节我们要写哪些字?
2.指导书写心字底的字
(2)心字底的字的书写。
3.指导心字底的字的书写:
(1)心字底的书写(讲评:心做底,形变扁,第一点垂点,略向左,卧钩如月牙。范写生练习)
(2)心字底的字的书写。
怎
三.课堂作业:P28-29描写 临写 摹写
四.评议小结:
第十六课
学习目的:
2.过程与方法:讲解、示范、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尸字头,门字框的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读帖:这节我们要写哪些字?
2.指导书写尸字头的字
(2)尸字头的字的书写。
3.指导门字框的字的书写:
(1)门字框的书写(讲评:形略长,点略高,左右两竖左短右长,并略向外张点。范写生练习)
(2)门字框的字的书写。
闻
三.课堂作业:P30-31描写 临写 摹写
四.评议小结:
学习目的:
2.过程与方法:欣赏 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练习写一幅铅笔作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欣赏:
p30 读一读
这幅作品好在哪里?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字来说。
P31读一读
这幅作品好在哪里?
2.指导书写
(1)你觉得什么字难写?
(2)教师范写学生觉得难的字。
三.课堂作业:P32-33练习注意格式
四.评议小结:
第十八课
学习目的:
2.过程与方法:读出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书法家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学习刻苦习字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自渎故事,谈谈主人翁的书法成就。
2.读故事,从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补充讲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