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宝宝观察力、专注力的图画书推荐!

(2011-04-21 09:24:46)
标签:

ourtime

育儿

观察力

专注力

胆小的老鼠

i

spy

谁藏起来了

绘本

中英文

分类: 读书心得来分享

亲子阅读,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真实案例系列报道之二

 看图画书,培养宝宝的观察力——读《胆小的老鼠》想到的

 

    《胆小的老鼠》是多次获诺丁汉儿童图书奖的插图画家——提姆.沃纳斯的又一部优秀绘本作品。

     之所以把插图作者写出来,而没有提及文字作者,是因为在我看来,相对于文字,这本童书的精彩之处更来源于图画的细腻与拓展。而且,后文所提到的“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由书中的图画内容展开。

 

   http://s11/middle/72562df1ta1640d47c4ea&690

 

     从书馆里借出这本书给TT,本意是想让我柔弱又怯生的女儿体会一下小老鼠从胆小到勇敢的变化,给TT讲了几遍之后,在她的“带领”与“帮助”下,我们又发现了书中更能吸引我俩的地方……

     先说说故事梗概吧: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吱吱”的小老鼠,它有一个勇敢的姐姐“咯吱”。“咯吱”带领“吱吱”去品尝厨房里的蛋糕,为了防止“吱吱”迷路,就在它身上系了一个大绳球。在整个从壁柜小洞穿越走廊、客厅、厨房的过程中, “吱吱”数次把各种各样的物品误以为是猫,直到最后真碰上那只大黄猫,并误打误撞的“战胜”了它……

     从文字内容上看,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恐惧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它是可以战胜的,在一次次地克服了各种恐惧感之后,我们就会变得非常强大!”

     但如果再加上丰富的图画内容,此书的作用就不仅如此了……

 

     大概是给TT讲了三四遍之后,她对故事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且有一定理解了。我们随意地翻着图片,我讲几句、她讲几句;对于书中那两只在我看来长得一模一样的小老鼠“吱吱”和“咯吱”,TT每次都能准确地叫对它们的名字。 

    我好奇地问TT:“宝宝,你怎么知道哪只小老鼠是‘吱吱’,哪只小老鼠是‘咯吱’呀?”

    “‘吱吱’腰上系着绳子呀!还有这个……”TT边说边指指两只小老鼠的鼻子——直径不足2毫米的小鼻子居然一个是棕色的、一个是肉色的!要不是TT指给我看,我是死活也看不出来的!

    “TT你好棒呀!妈妈一点都没看出来!”我毫不掩饰地夸奖她。她更得意了,又给我指了指小老鼠的耳朵:“妈妈,姐姐的耳朵上有灰色的,吱吱没有!”我认真地翻看每一页,真的耶!这次,我对TT的观察能力已经上升到崇拜的高度,在我2岁8个月的女儿面前,我甘拜下风!

 

      喏,看出来了吧,吱吱和咯吱鼻子的颜色、耳朵的颜色,都不一样,还有吱吱身上的绳子。TT是通过“观察”这样的小细节区分两只小老鼠,而我,却只能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揣摩”它们的表情看出区别。

http://s15/middle/72562df1ta1640dfee0be&690

   

     随即,我就开始用心地和TT一起“观察”书中的画面:

     故事还没开始,一只大花猫的黑影就占据了整整一篇跨版内页,黑影映射出花猫“威风凛凛”的姿态和最后“落荒而逃”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我会引导TT,让她找出前后花猫的区别,并继续探寻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这可以同时锻炼TT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TT给我的回答是“走”(左图)和“跑”(右图);继续追问为什么“走”和“跑”,TT的答案是“散步”和“被小老鼠追”。

http://s10/middle/72562df1ta1640d5afe49&690     http://s2/middle/72562df1ta1640e3fd251&690

   

     被小老鼠“吱吱”误以为是猫的物体,我们也再次单独拿出来;前几遍讲的时候,我只是问了问TT每样东西是什么,而现在,我和TT“研究”的是每样东西像大花猫的哪一部分。围巾像尾巴,靠垫像耳朵,鸡毛掸子像身子,特特基本都能看得出来。

http://s11/middle/72562df1ta166aec72d9a&690

 

     有文字内容的最后一页,小老鼠吱吱“战胜”大花猫后,高兴地扔上天空一只玩具小鼠以示庆祝。TT的问题又来了:“ 妈妈,这个蓝色的玩具小老鼠是哪儿来的呀?”于是,我们开始往前面一页一页地寻找,原来,它也是贯穿始终的“小小主人公”,从封面开始,一直陪伴着小“吱吱”。

http://s15/middle/72562df1ta166e388a42e&690
       

     值得一提的还有此书的扉页和最后一页,扉页上画的是小老鼠的家,对于像TT一样喜欢提问的大多数宝宝来说,在听到妈妈讲“楼梯下的壁柜后面有一个小洞,洞里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老鼠一家。”时,通常会问道:“哪儿呢?老鼠一家?哪儿呢?楼梯下的壁柜?”有了这幅画面,妈妈们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http://s16/middle/72562df1ta1640d7d868f&690

      而最后一页,也是可以训练宝宝观察力和分析力的延展空间——“小老鼠干吗去呀?”“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呀?”

  http://s11/middle/72562df1ta1640e53564a&690

 

       看,经过仔细的“观察”,我和TT发现了这本图书如此丰富的内容;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兴趣满满,不断感受着“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好书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文字!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 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而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察力”!可见,观察力对孩子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它是构成是孩子智慧的门户。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
       因此,要想发展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本中英文的图画书,都是锻炼和培养宝宝观察力的好工具。

 

       《I'm hiding》:语句非常简单的英语分级读物。抓住了孩子们喜欢捉迷藏的心理特点,整本书都在重复“I'm hiding from……”、“Where can I be?”这两个句型,围绕着家庭称谓和方位词,描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捉迷藏故事。边学英语边找找藏起来的主人公,宝宝一定会非常有兴趣!

      http://s2/middle/72562df1ta16714c48471&690
    

     《Tractors》:其实是一本男孩子非常喜欢的车辆触摸书,厚厚的纸板不怕撕、不同的质地摸起来很有感觉,还非常便于孩子手提。不仅教宝宝认识不同拖拉机的不同构造,还更为精妙地设计了“Can you find the hammer?”即找锤子环节。小锤子隐藏在每页拖拉机的不同位置,看一看,找一找,有意思!
     
   http://s6/middle/72562df1ta166af5b7fe5&690   http://s6/middle/72562df1ta166af7411c5&690


 

      《谁藏起来了》:是一本快乐的游戏书。狗、老鼠、兔子……18种孩子们喜欢的动物逐个登场亮相,每次翻页都让孩子们猜猜“谁藏起来了?”、“谁哭了?”、“谁转过身了?”……在一次次猜谜中,不知不觉增强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http://s3/middle/72562df1ta166af406302&690   http://s3/middle/72562df1ta166af507722&690


 

   《七只瞎老鼠》:改编自中国的传统故事《盲人摸象》,是获得凯迪克银奖的华人绘本作品。本书不仅颜色、形状、数字、量词的教育功能上有了全新的突破,更能让家长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局部特征描绘整体全貌,这就远远超出了认知和故事层面。

    http://s10/middle/72562df1ta166af863e09&690   http://s2/middle/72562df1ta166afac5221&690

    《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描写的是姐姐阿黛拉接弟弟西蒙放学,西蒙却一路掉东西的故事,配上十九世纪瑰丽的巴黎街景,是一本美感、情意兼具并极其考验眼力的一本图画书。在亲子共读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在书中的人群或建筑中找到西蒙掉落的东西,通过这种有选择行地观察,进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本书比较适合4岁以上的宝宝,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归纳出自己的观察方法,找到要找的东西。


    http://s4/middle/72562df1ta166b0189cb3&690

    最后提到的是著名的 《I SPY 视觉大发现系列》:一个系列八本书,八个场景,带读者进入视觉的发现之旅,堪称是观察的极限挑战。

   http://s12/middle/72562df1ta167a2bc0edb&690       http://s10/middle/72562df1ta167a2b39fd9&690     http://s1/middle/72562df1ta167a642ddb0&690


    文章的最后,再啰嗦一句与主题无关的话:读书、读图画书、尤其是给孩子读图画书,往往能发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一本书,给不同孩子读,一定能找到每个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由此引申、扩展,才能使图画书更加立体、更有意义!只要,我们有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