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行书
标签:
广西三月三 |
分类: 诗词歌曲 |

七律
(平水韵、新十九韵)
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七言绝律(宽韵体)
山水行书
——2024年4月11日广西三月三壮族歌圩节。
青山翠岭落玑珠,碧水银川谱乐符。
总有骄阳争胜景,更无明白诈糊涂。
出门均是忘家客,入目皆为壮锦图。
自愧才高没几斗,倾情只著一行书。
注:
玑珠:这里指晶莹的露珠。见之于[西晋]左思《吴都赋》:瑇瑁珠玑。
忘家客:这里用来比喻外出旅游观光中,为贪恋美景而怡情悦性、流连忘返、忘记归家的烟霞游客。最早见之于[宋]苏轼《五言诗
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之第二联 “念君忘家客,亦有怀归心”。陆游之后的同是宋朝的陈著在其
壮锦图:指美丽的山水画卷,像是精工巧匠绣出来的精美绝伦的图案。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 适合做成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台布等,是壮族妇女用手工编织的锦,经线一般用白色棉纱,纬线用彩色丝绒。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的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已有织锦技艺。壮:即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宋代改称僮族,现称为壮族。锦:有精美鲜艳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壮锦是广西壮族文化瑰宝,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编织壮锦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据汉代《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汉代时期壮族所织图景布料已被列为皇宫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是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做工及工序极为讲究,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按经纬平纹使用手工织机交织制成底布,用真丝线做彩纬织入起花,彩纬可以在底布的正反两面形成对称的花纹,并将底布完全覆盖。壮锦现有3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传统花纹图案有大万字、小万字、双凤朝阳、凤栖牡丹、水波纹、云雷纹、菊花纹,还有蝴蝶朝花、双龙抢珠、狮子滚球等。其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壮锦可用作被面、褥面、围裙、床毯、背带、背包、挂包、腰带、手提袋、头巾、衣边装饰等。壮锦据说由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精心纺织而成。相传,一位壮族老妈妈织出了一幅有房屋、花园、田地、果园、菜园、鱼塘和鸡鸭牛羊的壮锦。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吹到天上去,被一位红衣仙女拿走了。老妈妈派出的小儿子老三在大石马的帮助下,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红衣仙女。当时,红衣仙女正拿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仿制,老三趁其不备拿回了妈妈的壮锦。回到家中后,壮锦在阳光照耀下渐渐地延伸,壮锦上的图案竟然变成了现实。由于红衣仙女很喜欢老妈妈的壮锦,偷偷地在壮锦上绣下了自己的像,于是老三就跟红衣仙女结为夫妻,过上了甜美幸福的好生活。
倾情只著一行书:参见[宋]苏轼诗集卷二十八《无题》诗第四联“誓将闲散好,不著一行书。”“一行书”则最早见之于[南朝 梁]何逊《从主移西州寓直齋內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诗:“欲寄一行书,何解三秋意。”[唐]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诗:“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宋]陈师道《寄单州呂侍讲》诗:“遣与觅为七字语,寻人聊代一行书。”
关于韵脚:这首七律在平水韵中采用邻韵混用型,即1、2、6句采用七虞,4、8句采用六鱼,这种邻韵混用法在后唐之前可以见到,后唐起邻韵一般用在首句入韵式的首句和首句不入韵式的次句。这首七律在现代十九韵中均为姑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