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脍(生鱼片)何以失传——《“热”是中餐魂》之三

(2013-05-07 10:40:42)
标签:

转载

分类: 吃喝


    《史记》“鸿门宴”故事中,作者用生吞大块肉的细节来刻画“壮士”樊哙。肉食跟强壮是有天然联系的。饥寒交迫的漫长历史,加上缺乏猎牧生活的体格锻炼,导致华人的体质相对孱弱。

比起吃生牛肉的民族来,“粒食者”体内蓄积热量的能力较低。远古人类都经历过肉食阶段,消化生肉会练就强有力的胃肠;华人改吃细小的粒食,只费吹灰之力就能消化。根据进化论“用进废退”的规律,华人的胃肠当然普遍较弱,容易形成中医所谓“厥冷”畏寒的身体类型,其表现是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寒凉”类的蔬菜多吃一点就会泻肚子。粟食越久,消化力“退化”越甚,秦汉时代樊哙那样的壮士注定越来越少。被号称“百菜之王”的葵菜,汉代还是做菜羹的主料,后来却急剧消失,八成也是因为其性“寒滑”而被后起的菘,即白菜取代,据孙思邈《千金食治》,菘菜“性温”。

历代养生家没有不强调热食的。笔者手头有一部《中国养生大成》,其中众多古代养生家异口同声地叮咛人们:少吃凉东西。梁代道士陶弘景的话最能概括:“凡食,欲得恒温暖;凡食,皆熟胜生。”一切吃的总是热的比凉的好,熟的比生的好。

除了菘菜,华人饮食史上的另一怪事,是“脍”的失传,这同样可以用体质的变化来解释。去过日本的没人不对“生鱼片”印象深刻,日本人也为这种美食自豪。其实那跟华人学的,成语“脍炙人口”出自《孟子》,你说“脍”是生肉片不是鱼片?“脍”字本来作“鲙”。史书《吴越春秋》里有个“脍残鱼”的掌故,说西施吃剩的脍扔进太湖里,变成了银鱼。银鱼也叫“面条鱼”,可见中国古人吃的“脍”是生鱼丝,日本学生的刀工还欠一道工序。生鱼片好吃,除了最新鲜的本味,更因为片儿薄,跟蘸的调料融合得好;这么说,生鱼丝的味儿该更美多少倍。

唐代白居易的诗还拿“脍”当作美食的代表,有句曰:“果掰洞庭桔,脍切天池鳞。”宋代以后脍便急剧衰落,元代菜谱《居家必备事类全集·饮食类》中, “脍”只有两种,竟在“素食”类里:“水晶脍”其实是拌石花菜,不过还用脍的调料(用“鲙醋”浇);另一款用面筋做主料,名子就叫“假鱼脍”。

曾是第一美食的“脍”,怎么后世国人连这个汉字都不熟识了?其缘故推想是华人“肠胃弱”的体质日益加重,受不了又生又冷的拌鱼丝。粱代的陶弘景最早提出,吃脍可能有害,流行病刚痊愈的,吃了会拉肚子。他的《养性延命录·食戒》说:“时病新差(瘥),勿食生鱼,成痢不止。”到了南宋,哲学家真德秀(字西山)明确提出,吃生鱼脍会招引消化系统疾病,应跟“自死”的牲口一样划入禁食之列。《真西山卫生歌》说:“自死牲牢皆勿食,生脍偏招脾胃疾。”

脍的消失,另一缘故当是“炒”法的发明。鱼鲙变成熘鱼片,在适应华人变弱的肠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生鱼片的新鲜,更重要的是,刚起锅的熘鱼片是热到烫嘴的。

[转载]脍(生鱼片)何以失传——《“热”是中餐魂》之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