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陆清伯书》《与许台仲书》《与林见素》《与杨邃庵》
(2020-02-29 16:08:32)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与陆清伯书》
屡得书,见清伯所以省愆罪已之意,可谓真切恳到矣。即此便是清伯本然之良知。凡人之为不善者,虽至于逆理乱常之极,其本心之良知
,亦未有不自知者。但不能致其本然之良知,是以物有不格,意有不诚,而卒人于小人之归。故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已。《大学》谓
之“致知格物”,在《书》谓之“精一”,在《中庸》谓之“慎独”,在《孟子》谓之“集义”,其工夫一也。向在南都,尝谓清伯喫紧于此
。清伯亦自以为既知之矣。近睹来书,往往似尚未悟,辄复赘此。清伯更精思之。《大学》古本一册寄去,时一览。近因同志之士,多于此处
不甚理会,故序中特改数语。有得便中写知之。季惟乾事善类所共冤,望为委曲周旋之。
陆原静: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湖之归安人(今浙江吴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曾经叹曰:“曰仁(徐爱)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
者不浅”。他的第一位学生徐爱英年早逝后,即将弘扬心学的期望寄托于陆澄。
省愆: 反省过失。愆:音千本义:过错;罪过。
恳到 :亦作「恳倒」。 犹恳至。
逆理: 违背事理。《后汉书•朱浮传》:「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乱常: 1. 破杯纲常;违反人伦。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国次》:「变故乱常,擅制更爽。」2. 异常;不正常。
喫紧:吃紧。 1. 切中要害。 宋刘克庄《贺新郎》词:「生不逢场闲则剧,年似龚生犹夭。吃紧处,无人曾道。」2.
仔细,认真。3. 重要
;要紧。7. 犹言实在是、真是。喫 :音吃。 同“吃”。
季惟乾:冀元亨(1482年-1521年),字惟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常德府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十一年,冀元亨乡试中
举,其一直跟随从学王守仁。朱宸濠曾经为其所学所服,并厚赠遣送,冀元亨却将礼物赠于官。朱宸濠事败后,张忠、许泰诬陷王守仁与其私
通,朱宸濠并没有承认,并称之曾经与冀元亨论学。张忠遂逮捕冀元亨,并用炮烙严刑拷问,冀元亨始终不承认,后逮捕入京师下诏狱。明世
宗即位后,言臣均称其冤,其出狱后五日内去世。
王阳明《与许台仲书》
荣擢谏垣,闻之喜而不寐。非为台仲喜得此官,为朝廷谏垣喜得台仲也。孟子云:“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
非。”“一正君而国定矣。”碌碌之士,未论其言之若何,苟言焉,亦足尚矣。若夫君子之志于学者,必时然后言而后可,又不专以敢言为贵
也。去恶先其甚者。颠倒是非。固已得罪于名教;若搜罗琐屑,亦君子之所耻矣。尊意以为何如?向时格致之说,近来用工有得力处否?若于
此见得真切,即所谓一以贯之。如前所云,亦为琐琐矣。
又
吾子累然忧服之中,顾劳垂念至勤,贤即以书币远及,其何以当!其何以当!道不可须臾而间,故学不须臾而间,居丧亦学也。而丧者以
荒迷自居,言不能无荒迷尔,学则不至于荒迷,故曰:“丧事不敢不勉。宁戚之说,为流俗忘本者言也。”喜怒哀乐,发皆中节谓和。哀亦有
和焉,发于至诚,而无所乘戾之谓也。夫过情,非和也;动气,非和也;有意必于其间,非和也。孺子终日啼而不嗌,和之至也。知此,则知
居丧之学,固无所异于平居之学矣。闻吾子近日有过毁之忧,辄敢以是奉告,幸图其所谓大孝者可也。
许台仲:名相卿,1479—1557,浙江海宁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正德十六年(1521)授兵科给事中。嘉靖元年(1522),台仲谏议抗疏论
政令不当之事,王阳明致书劝解(荣擢谏垣,闻之喜而不寐)。许台仲为给事中三年,嘉靖皆不从其言。时值母丧,台仲遂归乡居丧,王阳明又
致书劝慰(吾子累然忧服之中,顾劳垂念至勤)。许台仲谢客隐居三十余年,自号云村老人,著有《良方辑要》、《校正海昌续志》、《云村文
集》等。
谏垣 :指谏官官署。宋欧阳修《谢知制诰启》:「代言禁掖,已愧才难,兼职谏垣,犹当责重。」垣 :
矮墙,墙:短垣。城垣。墙垣。
城:省垣(省城)。 官署:谏垣(谏官官署)。
累然 :1. 羸惫貌。2. 失意不得志貌。3. 不以罪死;无辜。4. 众多貌;重叠貌。5. 排列有序貌。
忧服 :谓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亦指丧服。
垂念 :俯念;关怀。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重蒙垂念,足见厚情。」
书币 :1. 书写礼单。 《仪礼•聘礼》:「宰书币……史读书展币。」 郑玄注:「书聘,所用币多少也。」 2.
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
和礼品。
荒迷: 慌乱;迷惑。荒,通「慌」。
丧事不敢不勉:语出《论语·子罕》
原句是,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说:“出外
便侍公卿,人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宁戚之说:语出《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
:“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过度。”
王阳明《与林见素》
执事孝友之行,渊博之学,俊伟之才,正大之气,忠贞之节。某自弱冠从家君于京师,幸接比邻,又获与令弟相往复,其时固已熟闻习见
,心悦而诚服矣。第以薄劣之资,未敢数数有请。其后执事德益盛,望益隆,功业益显,地益远,某企仰益切,虽欲忘其薄劣,一至君子之庭
,以濡咳唾之余,又益不可得矣。执事中遭谗嫉,退处丘园,天下之士,凡有知识,莫不为之扼腕不平,思一致其勤卷。而况某素切向慕者,
当如何中为心?顾终岁奔走于山夷海僚之区,力不任重,日不暇给,无由一申起居,徒时时于交游士夫间,窃执事之动履消息。皆以为人不堪
其忧愤,而执事处之恬然,从容礼乐之间,与平居无异。《易》所谓“时困而德辨,身退而道亨”,于执事见之矣。圣天子维新政化,复起执
事,寄之股肱,诚以慰天下之望。此盖宗社生民之庆,不独知游之幸,善类之光而已也。
正欲作一书,略序其前后倾企纡郁未伸之怀,并致其欢欣庆忭之意,值时归省老亲,冗病交集,尚尔未能。而区区一时侥幸之功,连年屈
辱之志,乃蒙为之申理,诱掖过情,而褒赏逾分,又特遣人驰报慰谕。此固执事平日与人为善之素心,大公无我之盛节,顾浅陋卑劣,其将何
以承之乎!感激惶悚,莫知攸措。使还,冗剧草草,略布下悃。至于恩命之不敢当,厚德之未能谢者,尚容专人特启。不具。
林见素: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逸老。莆田县城内联桂坊(俗称柴行巷,今荔城区凤山社区东大路)人。景泰三年
(1452)二月十一日生。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成化十五年(1479)授刑部主事,成化二十年(1484)迁本部四川司署员外郎。
家君: 1. 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基层官员。2. 《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后因称己父为家君。3.
用称人父,但多需
在前面加适当的称对方的敬词如「贤」、「足下」之类。
咳唾: 1. 咳嗽吐唾液。2.
《庄子•渔父》:「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后以「咳唾」称美他人的言语、诗文等。
向慕: 向往仰慕。向往,思慕。
山夷: 1. 山势平缓。2. 古代对聚集山中的武装力量的贬称。
时困而德辨,身退而道亨:德之辩,语出《周易•系辞下》:“困,德之辩也。”指经过困穷的考脸方能辩别道德水平的高低。困卦象征“困穷
”,含有“处困守正”之义;人于困穷之时,适可分辨、检验其是否固守德操。故云:“德之辩”。“困”指人处于穷困之境。郑玄注:“辩
,别也。遭困之时,君子困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六引)孔颖达疏:“若遭穷困之时,守操不移,德乃
可分辩也。”朱熹认为君子居穷之地,虽死不改其志,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情操。“身困而道亨”,小人则相反。近人高亨也认为人处于穷困之
境。则其人或有德或无德,或德厚或德薄,可立辨也。何以谓“困,穷而通”?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言困卦于困穷之时,而能守节,使
道通行而不屈也。”困之道,穷终而后通,朱熹亦曰:“身困而道亨”。李光地《周易折中》引陆象山亦曰:“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道益
通。”是知困卦之德意欲人困穷时能坚守正道,则其后必通矣。
维新 :谓乃始更新。 《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毛传:「乃新在文王也。」
陈奂传疏:「维,犹乃也;维新
,乃新也……言周至文王而始新之。」后因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政化 :政治和教化。 《孔子家语•相鲁》:「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知游 :知心好友。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
善类: 善良的人;有德之士。 《子华子•孔子赠》:「明旌善类而诛锄丑厉者,法之正也。」
庆忭: 亦作「庆抃」。 庆幸,喜悦。
唐韩愈《贺雨表》:「微臣幸蒙宠任,获睹殊祥,庆抃欢呼,倍于常品。」忭:高兴,喜欢:欢忭。
忭跃(欢乐跳跃)。 抃:拍手,鼓掌:抃舞(因欢欣而鼓掌舞蹈)。
申理 :1. 治理。 《文子•上仁》:「数穷于下,则不能申理;行堕于位,则不能持制。」 2. 为受冤屈的人昭雪。
汉焦赣《易林·讼之
屯》:「东上泰山,见尧自言,申理我冤,以解忧患。」3. 依法处理。
诱掖: 引导和扶持。 《诗·陈风·衡门序》:「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
郑玄笺:「诱,进也。掖,扶持也
。」
慰谕: 亦作「慰喻」。 1. 抚慰;宽慰晓喻。2. 谓解释宽慰。
攸:本义:水流的样子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
冗剧 :繁重。亦指繁重的职务。 《明史•蹇义传》:「今黄发危齿,不宜复典冗剧,伤朝廷优老待贤之礼。」
悃 :至诚,诚实,诚心:悃款。悃诚。谢悃。
恩命: 谓帝王颁发的升官、赦罪之类的诏命。
王阳明《与陆清伯书》《与许台仲书》《与林见素》《与杨邃庵》
王阳明《与杨邃庵》
某之缪辱知爱,盖非一朝一夕矣。自先君之始托交于门下,至于今,且四十余年。父子之间,受惠于不知,蒙施于无迹者,何可得而胜举
。就其显然可述,不一而足者,则如先君之为祖母乞葬祭也,则因而施及其祖考。某之承乏于南赣,而行事之难也,则因而改授以提督。其在
广会征,偶获微功,而见诎于当事也,则竟违众议而申之。其在西江,幸夷大憝,而见构于权奸也,则委曲调护,既允全其身家,又因维新之
诏,而特为之表扬暴白于天下,力主非常之典,加之以显爵。其因便道而告乞归省也,则既嘉允其奏,而复优之以存问。其颁封爵之典也,出
非望之恩,而遂推及其三代。此不待人之请,不由有司之议,傍无一人可致纤毫之力。而独出于执事之心者,恩德之深且厚也如是,受之者宜
何如为报乎!夫人有德于己,而不知以报者,草木鸟兽也,栎之树,随之蛇,尚有灵焉,人也而顾草木乌兽之弗若耶?顾无所可效其报者,惟
中心藏之而已。中心藏之,而辄复言之,惧执事之谓其藐然若罔闻知,而遂以草木视之也。迩者先君不幸大故,有司以不肖孤方茕然在疚,谓
其且无更生之望,遂以葬祭赠谥为之代请,颇为该部所抑,而朝廷竟与之以葬祭。是执事之心,何所不容其厚哉!乃今而复有无厌之乞,虽亦
其情之所不得已,实恃知爱之笃,遂径其情,而不复有所讳忌嫌沮,是诚有类于藐然若罔闻知者矣。事之颠末,别具附启。惟执事始终其德而
不以之为戮也,然后敢举而行之。
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
。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
。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
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祖考: 1. 祖先。 《诗·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2. 指已故的祖父。3.
泛指父祖之辈。
诎:音岖。本义:言语钝拙。尽,穷尽。声音戛然而止貌。通“屈”。弯曲。屈服。屈辱;冤屈。通“黜”。贬退。
西江:珠江水系干流之一。西江源远流长,干流各段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名称。
大憝: 极为人所怨恶。 《书·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憝:音对。 怨恨,憎恶。 坏,恶:元凶大憝。
暴白: 1. 暴露。2. 显扬。
显爵 :显贵的爵位。
存问: 1. 慰问;慰劳。多指尊对卑,上对下。2. 问候;探望。通常带有客气的意思。
封爵: 1. 封土授爵。2. 指所封的爵位。
非望: 1. 非分的希望。2. 犹言未曾期望。
栎
: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称“麻栎”、“橡”;通
称“柞树”。栎散(栎木一类无用的木料);栎樗(比喻无用之材。作为才质不好的谦词。
大故: 1. 重大的事故。多指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祸患,如灾害、兵寇、国丧等。2. 指父母丧。3. 泛指死亡。4.
指严重的过失或罪恶
。5. 犹言特别。6. 犹言大约,大概。7. 《墨经》中的逻辑术语,与「小故」相对。即充足而必要条件。8.
重要的原因。
茕然 :孤单貌。 宋梅尧臣《吊唐俞》诗:「一稚才能语。茕然寄远邦。」茕 :没有兄弟,孤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忧愁。
无厌:(I) 不要压迫或逼迫。厌,通「压」。 《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高亨注:「《说文》:
‘厌,笮也。’‘笮,迫也。’厌即压迫之压。」 (II) 1. 不满足;没有限止。2. 不厌倦;不厌烦。
王阳明《与萧子雍》
缪妄迂疏,多招物议,乃其宜然。每劳知已为之忧念不平,徒增悚赧耳。荼毒未死之人,此身已非己有,况其外之毁誉得丧,又敢与之乎
?哀痛稍苏时,与希渊一二友喘息于荒榛丛草间,惴惴焉惟免于戮辱是幸,他更无复愿矣。近惟教化大行,已不负平时祝望。知者不虑其不明
,而虑其过察;果者不虑其无断,而虑其过严。若夫尊德乐义,激浊扬清,以不变陋习,吾与昔人,可无间然矣。盛价还,草草无次。
萧子雍:?自嘉靖元年(1522)初王阳明因父丁忧,在越中家居,过了五年太平日子。1527年,广西思恩、田州地区少数民族多次叛乱,因此
朝廷不得不於一五二七年再次任命王阳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出兵征思田。《送萧子雍五言诗》就是王阳明写给萧子雍宪副定任的诗作。据《
王文成公全书》作子雍,手蹟作子邕,乃同一人,音同字异而已。
物议 :众人的议论。
荒榛: 1. 杂乱丛生的草木。2. 引申为荒芜。
教化: 1. 政教风化。 《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2. 教育感化。
王阳明《与德洪》
大学或问数条,非不愿共学之士尽闻斯义,顾恐藉寇兵而赍盗粮,是以未欲轻出。且愿诸公与海内同志口相授受,俟其有风机之动,然后
刻之非晚也。此意尝与谦之面论,当能相悉也。江、广两途,须至杭城始决。若从西道,又得与谦之一话于金、焦之间。冗甚,不及写书,幸
转致其略。
德洪:?钱德洪
(1496年-1574年),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明朝中后期哲学
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人。王阳明的学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同时期的
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