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复童克刚·乙酉》

(2020-02-23 08:52:07)
分类: 我读王阳明
王阳明《复童克刚·乙酉》





  春初枉顾,时承以八策见示,鄙意甚不为然。既而思之,皆学术不明之故,姑且与克刚讲学,未暇细论策之是非。旬日之后,学术渐明,

克刚知见豁然,如白日之开云雾,遂翻然悔其初志,即欲焚弃八策,以为自此以后誓不复萌此等好高务外之念矣。当时同志诸友,无不叹服克

刚,以为不惮改过而勇于从善若此,人人皆自以为莫及也。盛价远来,忽寻长笺巨册,谆谆恳恳,意求删改前策,将图复上,与临别丁宁意大

相矛盾。岂间阔之久,切磋无力,遂尔迷误至此耶?《易》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若克刚斯举,乃所谓“思出其位”矣。又曰:“不易乎

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忧则违之。”若克刚斯举,是易乎世而成乎名,非“遁世无闷,忧则违之”之谓矣。克刚向处山林,未尝知有朝廷

事体。今日群司之中,缙绅士夫之列,其间高明剀切之论,经略康济之谟,何所不有?如八策中所陈,盖已不知几十百人几十百上矣,宁复有

俟于克刚耶?克刚此举,虽亦仁人志士之心,然夜光之璧无因而投,人亦且按剑而怒,况此八策者,特克刚之敝帚耳,亦何保啬之深而必以投

人为哉?若此策遂上,亦非独不见施行,且将有指摘非訾之者,其为克刚之累不小小也。克刚亦何苦而汲汲于为是哉?八策之中,类皆老生常

谈,惟第五策于地方利害颇有相关,然亦不过诉状之词,一有司听之足矣。而克刚乃以为致治垂统之一策,得无以身家之故,遂为利害所蔽,

而未暇深思之耶?明者一览,如见肺肝,但克刚不自知耳。昔者颜子在陋巷箪瓢,孔子贤之。夫陋巷单瓢,岂遂至于人不堪忧?其间盖亦必有

患害屈抑,常情所不能当,如克刚今日之所遭际者矣。若其时遂以控之于时君世主,谫谫屑屑,求白于人,岂得复谓之贤乎?禹、稷昌言于朝

,过门不入,以有大臣之责也,今克刚居颜子陋巷之地,而乃冒任禹、稷之忧,是宗祝而代庖人之割,希不伤手矣。 
  册末“授受”之说,似未端的,此则姑留于此,俟后日再讲。至于八策,断断不宜复留,遂会同志诸友共付丙丁,为克刚焚此魔障。克刚

自此但宜收敛精神,日以忠信进德为务,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不见是而无闷可也。 






  童克刚:童世坚 字克刚,连城人。正德间,应贡京师,叹曰:“阉寺薰灼,道与世违,可以隐矣。”时王守仁倡道东南,世坚走谒请业

归,而沉潜体认,充然自得。结庐昼锦桥东。捐赀购学田以赡生徒。

嘉靖四年(1525)正月,福建连城县老儒童世坚(字克刚)千里迢迢来绍兴向阳明问学,携带“八策”见示,讲论数月,阳明劝其焚毁八策。别后

数月,童世坚派人来寻求八策,打算删改后重新上奏,先生感觉和临别叮嘱之意大相矛盾,于是又致此书给童世坚论八策之非。至于童世坚“

八策”具体内容,已难以考证,文中言八策“好高务外”。《全集》下册1297页《传习录拾遗》第37条记录了童克刚和先生的一段问答。


初志 :原来的志原。 三国魏曹植《黄初六年令》:「欲修吾往业,守吾初志。」

务外 :1. 不干正经事。2. 谓研究学问,只致力于表面,不求深入。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

亦是过欤!」

盛价: 亦作「盛介」。 对别人仆役的尊称。 宋李光《与胡邦衡书》:「盛介至,辱真翰,三复感叹,不容于怀。」

间阔:久别,远隔。汪藻《庚午岁屏居零陵》诗:“人言间阔者,一日如三秋。”

遂尔 :于是乎。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乾》之《文言》说:“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

拔,潜龙也。”不被污浊的世风改变节操,不追求虚名,隐居避世而没有苦闷;乐意的事去做,不称心的事绝不做,意志坚定而不可动摇。

群司 :百官。 《左传•襄公十年》:「庀群司,闭府库。」 《楚辞•王逸<九思·怨上>》:「令尹兮警謷,群司兮哝哝。」 旧注:「

群司,众僚。」

剀切: 1. 恳切规谏。2. 切实,恳切;切中事理。剀:音凯。本义:大镰。磨,磨刀。规劝,讽喻。杀;砍。中肯,切实。

经略: 1. 经营治理。2. 筹划;谋划。3. 官名。

康济: 1. 安抚救助。 《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2. 指安民济世。 《北齐书•武帝纪》:「君有康济才,终不徒然。

」 3. 保养。

谟 :计谋,策略:谟士(谋士)。谟猷(计谋,谋略)。宏谟。雄谟。

敝帚 :1. 破旧的扫帚。喻无用之物。2. 指像对破扫帚一样,不予重视。

保啬:食饱、眠足也。啬,贪也。《剪灯新话·贾云华还魂记》:「子弟宽心,保啬眠食。」

指摘 : 亦作「指谪」。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訾:本义:毁谤,非议。衡量;计量。考虑;希求。放纵。通“赀”。钱财。缺点。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指责。

致治 :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垂统: 把基业留传下去。多指皇位的承袭。 《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身家: 1. 本人和家庭。2. 指家产。3. 指身份地位。4. 指家世,家庭出身。

陋巷箪瓢: 语出《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因以「陋巷箪瓢」形容家境贫寒,生活清苦

。箪:音丹。本义: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谫谫屑屑: 浅薄猥琐。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天下信之不为多,一人信之不为少者,斯固君子不见是而无闷之心,岂世之谫谫屑屑

者知足以及之乎。」

昌言:(I) 1. 善言;正当的言论。2. 谓直言不讳。(II) 犹倡言,提倡。昌,通「倡」。

宗祝 :宗伯和太祝。主祭祀之官。 《逸周书•克殷》:「﹝武王﹞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 孔晁注:「宗祝,主祀。」 朱右曾

校释:「宗祝,主祭祀之官。」

端的: 1. 真的;确实。2. 到底;究竟。3. 始末;底细。4. 凭准。

丙丁: 1. 古代以十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因称火为「丙丁」。 《吕氏春秋•孟夏》:「其日丙丁。」 高诱注:「丙丁,火日也。」2. 代

词。犹言某某。

魔障: 1. 亦作「魔瘴」。佛教语。为梵文的音义双译词。修身的障碍。泛指成事的障碍、磨难。2. 谓为人设置障碍,使其无法修行成道。3. 

引申为极力纠缠,诱使背离正道。4. 指隔阂不通。













王阳明《与郑启范侍御·丁亥》


  某愚不自量,痛此学之不讲,而窃有志于发明之。自以劣弱,思得天下之豪杰相与扶持砥砺,庶几其能有成,故每闻海内之高明特达,忠

信而刚毅者,即欣慕爱乐,不啻骨肉之亲。以是于吾启范虽未及一面之识,而心孚神契,已如白首之道交者,亦数年矣。每得封事读之,其间

乃有齿及不肖者,则又为之赧颜汗背,促蹐不安。古之君子,耻有其名而无其实。吾于启范,惟切劘之是望,乃不考其实,而过情以誉于朝,

异时苟有不称,将使启范为失言矣,如之何而可!不肖志虽切于求学,而质本迂狂疏谬,招尤速谤,自其所宜。近者复闻二三君子以不肖之故

,相与愤争力辩于铄金销骨之地,至于冲锋冒刃而弗顾,仆何以当此哉!二三君子之心,岂不如青天白日,谁得而瑕滓之者!顾仆自反,亦何

敢自谓无愧!则不肖之躯,将不免为轻云薄雾于二三君子矣,如之何而可!病躯懒放日久,已成废人;尚可勉强者,惟宜山林之下读书讲学而

已。两广之任断非所堪,已具疏恳辞;必不得请,恐异日终为知己之忧也。言不能谢,惟自鞭策,以期天负相知,庶以为报耳。 


郑启范:郑洛书 。 [明](公元一四九八年至一五三六年),字启范,号思斋,莆田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卒于世宗嘉靖十五年,年三

十九岁。郑洛书,正德十二年(公元一五一七年)进士。知上海县,有善政。召拜监察御史,刚直敢言。出视南畿学政,道闻丧而归。会命科

道官互纠,被劾落职。卒于家。洛书著有思斋文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曾与华亭知县聂豹戏对: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华亭百姓

受灾,皆因孽报。“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一时传为佳话。

庶几: 1. 差不多;近似。2. 希望;但愿。3. 或许,也许。4. 有幸。

爱乐 :爱悦,喜爱。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不啻: 1. 不仅;何止。2. 无异于,如同。3. 只有,不过。4. 不如,比不上。

孚:【动】 孵化。后作“孵”。通“稃”。谷粒的壳。相信;信任。为人所信服,使信任。“俘”的古字。俘获;俘虏。通“莩”。草木种子分

裂发芽。通“浮”。浮露。【名】 信用;信誉。

神契: 1. 谓与神灵相合。2. 犹神交。

封事: 1. 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2. 封禅。

齿及: 谈到,提到。 宋陈亮《与韩无咎尚书书》:「今者尚书见亮城中故旧,辄为齿及姓名。」

促蹐不安:局蹐不安 。局蹐:畏缩不安的样子。形容恐惧不安。蹐:本义:走小碎步,即后脚尖紧接着前脚跟。局促。


过情:过情之誉 。过情:超出实情。指超出实际,名不副实的的赞美。

迂狂 :迂阔狂放。 明刘基《次韵和石末元帅见赠》之二:「我辈迂狂乖世务,趍风执御更何疑。」

疏谬: 亦作「疏缪」。 粗率谬误。  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疏谬。」

尤 : 特异的,突出的:尤为。尤异。无耻之尤。 更加,格外:尤其。 过失:效尤(学着别人做坏事)。 怨恨,归咎:怨天尤人。

速谤 :招致毁谤。 唐张说《进白乌赋》:「恐同类之见嫉,畏不才之速谤。」 宋欧阳修《再乞外任第三表》:「违时背俗,速谤招尤。


愤争: 激愤相争。

铄金 :1. 熔化金属。2. 谓伤人的谗言。

销骨 :1. 销蚀骨体。 唐杜荀鹤《经青山吊李翰林》诗:「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2. 灭绝骨肉之亲。形容毁谤之言害人之烈。3. 

犹销魂。形容极其哀伤。

瑕滓: 瑕垢,毛病。

懒放: 懒散放浪。 唐白居易《适意》诗之一:「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序:「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

放之心,弥觉自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