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聂文蔚二·丙戌?》
(2020-02-14 15:55:24)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答聂文蔚二·丙戌 ?》
〔8〕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到纯熟时自无此矣:譬之
驱车,既已由于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末调,衔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旁蹊曲径矣,近时海内同志,到
此地位者曾末多见,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贱躯旧有咳嗽畏热之病,近入炎方,辄复大作。主上圣明洞察,责付甚重,不敢遽辞。地方军
务冗沓,皆舆疾从事。今却幸已平定,已具本乞回养病,得在林下稍就清凉,或可瘳耳。人还,伏枕草草,不尽倾企外惟浚一简幸达致之。
喜慰: 欣慰。
谛视 :仔细察看。
赚:赢得;获得。出错误。耽误;错过。诳骗;欺哄。
炎方 :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三国魏钟会《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责付 :1. 谓依法将可免关押的罪犯,交付亲属或其他适当的人,责令随传随到。2. 责成交付。
舆疾:舆病 ,抱病登车。《魏书•张寔传》:「轨颇识天文,每州内有贼,舆疾仰观曰:‘无能为害。’」
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马相
去国》:「公即日舆疾以归。」
瘳:音抽。本义:病愈。
倾企: 想望;仰慕。 宋范仲淹《与朱氏书》:「时请惠字,以慰倾企。」
惟浚:陈九川(1494-1562)字惟溶,又字惟浚,号竹亭,后号明水。江西临川人。明中期理学家、诗人。阳明心学江右重要人员之一。
〔9〕来书所询,草草奉复一二:近岁来山中讲学者,往往多说“勿忘、勿助”工夫甚难。问之,则云“才着意便是助,才不着意便是忘”
,所以甚难。区区因问之云“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其人默然无对,始请问。区区因与说,我此闲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
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二勿忘”:时
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
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
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甚么物
来!吾恐火候未及调停,而锅已先破裂矣。近日,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又悬空去做个“
勿助”,奔奔荡荡,全无实落下手处,究竟工夫,只做得个沈空守寂,学成一个痴騃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
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劳苦缠缚,担搁一生,皆由学术误人之故,甚可悯矣!
提撕 :1. 拉扯;提携。2. 教导;提醒。参见「提耳」。3. 振作。
騃:音皑。本义:马行勇壮的样子。假借为“佁”。愚,无知。呆痴,不明事理。
〔10〕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末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
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
心”。著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故说“格、致、诚、正”,则不必更说个“忘、助”。孟子说“忘、助
”,亦就告子得病处立方。告子强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专说助长之害。告子助长,亦是他以义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义”,在“必
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又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之弊乎?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
”之功,尤极精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
意必固我:《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弃绝四种思想行为:一、不任意;二、不一定如此;三、无可无
不可;四、平常,不标榜、不特异。通俗解释:不放任,不钻死胡同,不固执,不自我。
忘、助:勿忘勿助。儒家篇:勿忘勿助,出自《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是指在道德涵养中,心不要忘记、也
不要助长。道家篇:勿忘勿助,是指在修炼之中,对于身体内景的变化,保持自然的口诀。张三丰真人云:"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
其清静自然曰勿助。"丹经又云:"真意往来无间断,知而不守为功夫。"
告子:到底何许人也?关于告子有不同的说法。说法一:告子是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由于孟子在人
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所以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说法二:告子是孟子的学生。因为古人赵歧考证过,他是孟
子的弟子。说法三:告子本人无著作流传,因此也有其人纯属杜撰一说。
立方: 1. 立德。 《后汉书•独行传序》:「中世偏行一介之夫,能成名立方者,盖亦众也。」 2. 开药方。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
「《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
彻上彻下 :贯通上下;通达上下。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朱熹集注引宋程颢曰:「此是彻上彻
下语。」
〔11〕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而要其工夫头脑,若合符节。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
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工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才须搀和兼搭而说,即是自己工夫未明彻也。近时有谓“集
义”之功,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则是“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也。“集义”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致良知”之累而已矣。谓“
致良知”之功,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则是“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适足以为“勿忘、勿
助”之累而已矣。若此者,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是以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文蔚之论,其
于大本达道既已沛然无疑,至于“致知”、“穷理”及“忘、助”等说,时亦有搀和兼搭处,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
到得工夫熟后,自将释然矣。
符节 :1. 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2.
发兵符和使者所持节的统称。3. 单指使
者所持之节。4. 指朝廷委派的地方长官或专使。
搀和: 搀杂混合。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工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
混融: 1. 混和融合。2. 含混,不分明。
凑泊: 亦作「凑拍」。 1. 凝合;聚合。2. 凑合;拼凑。3. 促成;形成。4. 附着。5. 凑巧。
达道 :1. 公认的准则。2. 明白、彻悟道理。3. 实现理想或主张。4. 犹得道。5. 博通各种学问。6.
犹沟通。
〔12〕文蔚谓“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但以此自为不妨,自有得力处,以此
遂为定说教人,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讲也。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
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若是
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
故致得事君的良知,便是致却从兄的良知,致得从兄的良知,便是致却事亲的良知。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
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著在支节上求了。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
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
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
也。
持循: 犹遵循。 《汉书•贾谊传》:「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颜师古注:「执持而顺行之。」
不妨 :1. 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2. 不料。3. 很,非常。
定说: 一致的说法;公认的论断。 清杭世骏《质疑·诸史》:「先儒纷纷,捴无定说。」
发见: 1. 显现;出现。 《史记•天官书》:「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2. 表现。3.
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
事物或规律。4. 犹发觉。5. 犹发生。
恻怛: 1. 哀伤。 《礼记•问丧》:「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2. 犹恻隐。3.
恳切。
无方体,无穷尽:这就是良知的妙用,空间上无形体,时时上无穷尽;说它大,它可以无穷大,连宇宙都不能承载;说它小,它可以无穷小,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打破。
〔13〕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使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于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
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
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谐后世而无朝夕”者也。文蔚云:“欲于事亲、从兄之间,而
求所谓良知之学。”就自己用功得力处如此说,亦无不可:若曰致其良知之真诚恻怛以求尽夫事亲,从兄之道焉,亦无不可也。明道云:“行
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其说是矣。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孟子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 又曰, 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有子谓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
穷诘 :追问;深究。 《三国志•吴志·是仪传》:「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诘
:本义:询问,追问。
〔14〕“臆、逆、先觉”之说,文蔚谓“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闲有搀搭处,则前已言之矣。惟浚之言,亦未为不是
。在文蔚须有取于惟浚之言而后尽,在惟浚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不然,则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舜察迩言而询刍荛,非是以迩言当
察,刍荛当询,而后如此,乃良知之发见流行,光明圆莹,更无挂碍遮隔处,此所以谓之大知;才有执着意必,其知便小矣。讲学中自有去取
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实用工夫,却须如此方是。
舜察迩言而询刍荛:迩言:语见《中庸》第六章:“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迩言,浅近之言;常人之语。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
人。刍,草;荛,柴草。舜体察浅近的话并向打柴的人请教,这并非浅近的话应当去思考,而是舜认为当向樵夫请教,所以他才这样做。这正
是舜的良知显现作用,光明圆润透彻,没有任何障碍蒙蔽。这就是所谓的大智。
〔15〕“尽心”三节,区区曾有“生知、学知、困知”之说,颇已明白,无可疑者。盖尽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说存心、养性,事天,
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存心、养性与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存心、养性、事天者,虽未到得尽心、知天的地位,然已是在那里做
个求到尽心、知天的工夫,更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夭寿不贰,修身己俟之功已在其中矣。譬之行路,尽心、知天者,如年力壮健之
人,既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也;存心、事天者,如童稚之年,使之学习步趋于庭除之间者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
使之扶墙傍壁,而惭学起立移步者也。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则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而步趋于庭除之间,自无弗能矣
。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则不必更使之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而起立栘步自无弗能矣。然学起立移步,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学步趋庭除
,便是学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工夫之难易则相去悬绝矣。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故及其知之成功则一。然而三者人
品力量,自有阶级,不可躐等而能也。细观文蔚之论,其意以恐尽心、知天者,废却存心、修身之功,而反为尽心、知天之病。是盖为圣人忧
工夫之或间断,而不知为自己忧工夫之未真切也。吾侪用工,却须专心致志,在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上做,只此便是做尽心、知天工夫之始。
正如学起立移步,便是学奔走千里之始。吾方自虑其不能起立移步,而岂遽其不能奔走千里,又况为奔走千里者而虑其或遗忘于起立移步之习
哉?文蔚识见本自超绝迈往,而所论云然者,亦是未能脱去旧时解说文义之习,是为此三段书分疏比合,以求融会贯通,而自添许多意见缠绕
,反使用功不专一也;近时悬空去做勿忘、勿助者,其意见正有此病,最能耽误人,不可不涤除耳。
年力 :年龄与精力。 南朝宋范晔《乐游应诏诗》:「闻道虽已积,年力互颓侵。」
步趋 :亦作「步趍」。 1. 行走。 《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
段玉裁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
,统言之也。」2.
追随,效法。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3. 事
情进行的程序和步调。
扶墙: 1. 扶着墙。2. 谓初学走路。
躐等: 逾越等级;不按次序。 《礼记•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孔颖达疏:「逾越等差。」躐:音列。本义:逾越。踩
踏。越级提升。通“擸”。持,拿。
迈往 :1. 超脱凡俗。 晋王羲之《诫谢万书》:「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2. 谓时光流逝。3.
谓一直向前。
云然 :1. 如此。2. 如此说。
分疏:1.. 辩白;诉说。2. 指一样一样讲清楚。3. 疏远。
比合 :相比。
悬空 :1. 悬在空中。2.
比喻凭空,空洞。明王守仁《<大学>问》:「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
〔16〕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一节至当归一,更无可疑。此便是文蔚曾着实用功,然后能为此言。此本不是险僻难见的道理,人或意见
不同者,还是良知尚有纤翳潜伏,若除去此纤翳,即自无不洞然矣。
险僻 :1. 险阻偏僻。 《明史•把匝剌瓦尔密传》:「太祖以云南险僻,不欲用兵。」 2. 生僻;不多见。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
此本不是险僻难见的道理。」
〔17〕已作书后,移卧檐间,偶遇无事,遂复答此文蔚之学既已得其大者,此等处久当释然自解,本不必屑屑如此分疏:但承相爱之厚,
千里差人远及,谆谆下问,而竟虚来意,又自不能已于言也。然直憨烦缕已甚,恃在信爱,当不为罪,惟浚处及谦之崇一处,各得转录一通寄
视之,尤承一体之好也。
屑屑: 1. 劳瘁匆迫貌。2. 琐屑;猥琐。3. 特意、着意貌。4. 介意貌。5. 象声词。
前一篇:心也,性也,天也,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