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欧阳崇一》
(2020-02-11 09:28:50)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答欧阳崇一 》
二【丙戌】
正之诸友下第归,备谈在京相与之详,近虽仕途纷扰中,而功力略无退转,甚难甚难!得来书,自咎真切,论学数条,卓有定见,非独无退转
,且大有所进矣。文蔚所疑,良不为过。孟子谓“有诸己之谓信”,今吾未能有诸己,是未能自信也,宜乎文蔚之未能信我矣。乃劳崇一逐一
为我解嘲,然又不敢尽谓崇一解嘲之言为口给。但在区区,则亦未能一一尽如崇一之所解者,为不能无愧耳!固不敢不勉力也!心文蔚天资甚
厚,其平日学问功夫未敢谓其尽是然,却是材实头有志学占者,比之近时徒尚口说色取行违而居之不疑者,相去远矣。前者承渠过访,惜以公
务不能久留,只就文义间草草一说。鄙心之所愿致者,畧未能少效,去后殊为怏怏。良知之说近时朋友多有相讲,一二年尚眩惑未定者,文蔚
则开口便能相信,此其资质诚有度越于人,只是见得尚浅,未能洞彻到得。如有所立卓尔,是以未免尚为旧见旧闻所障然,其胸中渣累绝少,
而又己识此头脑,加之笃信好学,如是终不虑其不洞彻也。因咳嗽正作,兼以人事纷沓,不暇写书,故迟。孙仓官久候。
文蔚::聂豹(1487-1563年),明代学者。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人。正德12年(1517年)考中进士,为平阳知府,官至兵部尚书。
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名垂青史。聂豹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阳明为师,但他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
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豹著有《双江文集》十四卷,与《困辨录》(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正之:?黄正之,黄宏纲,字正之,雩都人。正德丙子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有《黄洛邨集》二卷,是集乃其孙宜璞所刻,上卷书翰,多与邹
守益、罗洪先、聂豹辈,讲学之语。盖宏纲师事王守仁,传良知之说也。下卷杂著及诗数十首,则率皆应俗之作。
下第:(I) 下等;劣等。 汉王充《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于下第。」(II)
科举时代考试不中者曰下第,又称落第
。
退转: 1. 佛教语。谓位次下降,功行减退,道心退缩等。
《法华经·序品》:「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2. 退回;转头。
自咎: 自责;归罪于己。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
有诸己之谓信: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足以引起人们的喜好叫做善,善存在
于自己本身叫做信。” 【浅悟】
这里孟子对什么是善进行了界定。善存在于自身就是信。也就是说,信是以善为前提的,是建立在诚信基础
上的。假如为了守信用明知道是错事也去办,那就不是“信”。那么。什么是“善”呢?孟子说:“可欲之谓善”。什么是“可欲之谓善”?
宋儒张栻《癸巳孟子说》卷七说:“
可欲者,动之端也。盖人具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所存。”由此可知,善就是具有仁义礼智的品德。
解嘲 :因被人嘲笑而自作解释。
《汉书•扬雄传下》:「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
口给: 口才敏捷,能言善辩。 《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材实头有志学占:?
鄙心: 1. 卑劣的欲念。 《礼记•缁衣》:「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2. 犹言己心。谦词。
眩惑:迷恋;沉溺。如:眩惑于金钱而不能自拔。
度越 :犹超过。
仓官: 管理仓库的官员。 宋洪迈《夷坚支丙·会稽独脚鬼》:「方子张为会稽仓官,僦民屋作廨舍。」
三【丁亥】
去冬十二月十二日未时,得一子,今已踰百日,或可望长成也。北上之说信有之,圣主天高地厚之思,粉身而以为报,今即位六年矣,徒以干
进之嫌,不得一稽首。门廷臣子之心诚,局踳不安。近日又有召命,岂有谢恩之礼待君父促之而后行者?但贱躯咳患方甚,揆之人情,恐病势
稍间,终当一行。来书所谓如此人情,如此世道,何处着脚,凡在吾党所见畧同。千里拳拳之念,何敢忘也,何敢忘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区区之心,固不敢先有意,必然亦自有不容己者耳。
四【丁亥】
远劳问惠甚愧。两广之任岂病废所堪,但事势又若难避,俟恳辞疏下,更图进止耳。喻及持志养气甚善,暴其气亦只是不能持其志耳。释氏轮
回变现之论,亦不必求之窈冥。今人不能常见自己良知,一日之间此心倏焉,而夷狄倏焉,而禽兽倏焉,而趋入悖逆之途倏焉,而流浪贪淫之
海,不知几番轮回,多少变现,但人不自觉耳。释氏言语多有簸弄精神者,大槩当求之游方之外,得其意而已矣。淫声美色之喻,亦是吾儒作
好作恶处,正须勘破此等病痛,方见廓然大公之本体也。
远劳: 对人远途来访或请人远出办事的客气话。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之二:「远劳从事贤,来吊逐臣色。」
病废: 因病废弃;因病残废或有残疾。
宋杨万里《谢苏州使君张子仪尚书赠服送酒钱》诗:「病废非为高,抛官十余年。」
恳辞: 恳切辞让。
进止: 1. 进退。2. 举止;行动。3. 意旨;命令。4. 指圣旨。
轮回:1. 循环。2.
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原意是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善恶业因,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六道中生死交替,有如车轮般旋转不停,故称。也称六道轮回、轮回六道。
变现:变见 :1. 改变其原来的样子而出现。 唐元稹《大云寺二十韵》:「听经神变见,说偈鸟纷纭。」2.
出现变异现象。
窈冥: 1. 深远渺茫貌。2. 阴暗貌。3. 遥空;极远处。
夷狄: 1.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2. 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3.
视为夷狄。
悖逆: 1. 违逆;忤逆。 《礼记•祭义》:「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2. 抗命叛乱。
流浪:1. 犹放浪。放纵,无拘束。2. 犹轮回。
持志: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
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敬,恭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是要坚定志向。
倏 :sh 本义:犬疾行。极快地,忽然:倏忽。倏尔。倏然。
簸弄: 1. 玩弄;耍弄。 唐韩愈《别赵子》诗:「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2. 播弄。谓造谣生事,颠倒是非。
《宣和遗事》前集:
「天下不安,皆由京卞二人簸弄。」
游方: 1.
游于方内。指在尘世之中。语出《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成玄英疏:「方,
区域也。彼之二人……游心寰宇之外。」 晋陶潜《桃花源》诗:「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2.
指僧人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
唐无可《禅林寺》诗:「终断游方念,炉香继此焚。」3. 泛指到处逛荡。4. 游览;云游。
勘破: 犹看破。 宋文天祥《七月二日大雨歌》:「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