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友人问·丙戌》
(2020-02-06 16:22:17)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答友人问·丙戌 》
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辩矣。若谓学问思辩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辩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
学问思辩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
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
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
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为讲明之事,乃与晦庵之说无异,而与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反有不同。何也?”
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假使伯夷、柳下惠与孔、孟同处一堂之上,就其所见之偏全,其议论断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为圣贤
也。若后世论学之士,则全是党同伐异,私心浮气所使,将圣贤事业作一场儿戏看了也。
曰: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
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工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
未有凑泊处,况又分作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
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知天地之
化育,心体原是如此。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
屡屡 :常常,再三。
学而不思则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体段: 1. 身段;体态。2. 指事物的形象。
《朱子语类》卷二四:「问:李先生谓颜子‘圣人体段已具’。‘体段’二字,莫只是言个模样否?曰:‘然。’」3.
指字或诗文的形式、结构。4. 指本体。5. 犹体统;举止。
窥测: 1. 窥探测度。 《北齐书•孝昭帝纪》:「帝(高演)聪敏有识度,深沉能断,不可窥测。」2. 探究。3.
暗中观察。
凑泊 :亦作「凑拍」。 1. 凝合;聚合。2. 凑合;拼凑。3. 促成;形成。4. 附着。5. 凑巧。
乾知大始:“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中的“乾知大始”,讲的是《周易》,讲的是《周易》重乾卦,把乾卦作为易经中的第一卦。《周易》把乾卦作为第一卦,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样一种系列,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世界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种“大始”——宇宙的开始,天地万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