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寄邹谦之五·丙戌》
(2020-02-05 14:24:00)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寄邹谦之五·丙戌 》
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若致良知之功明,则此语亦自无害,不然即犹未免于毫厘千里也。来喻以为恐主于事者,盖已深烛其弊矣。寄示甘
泉《尊经阁记》,甚善甚善!其间大意亦与区区《稽山书院》之作相同。《稽山》之作,向尝以寄甘泉,自谓于此学颇有分毫发明。今甘泉乃
谓“今之谓聪明知觉,不必外求诸经者,不必呼而能觉”之类,则似急于立言,而未暇细察鄙人之意矣。后世学术之不明,非为后人聪明识见
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胜心为患,不能取善相下。明明其说之已是矣,而又务为一说以高之,是以其说愈多而惑人愈甚。凡今学术之不明,使
后学无所适从,徒以致人之多言者,皆吾党自相求胜之罪也。今良知之说,已将学问头脑说得十分下落,只是各去胜心,务在共明此学,随人
分限,以此循循善诱之,自当各有所至。若只要自立门户,外假卫道之名,而内行求胜之实,不顾正学之因此而益荒,人心之因此而愈惑,党
同伐异,覆短争长,而惟以成其自私自利之谋,仁者之心有所不忍也!甘泉之意,未必由此,因事感触,辄漫及之。盖今时讲学者,大抵多犯
此症,在鄙人亦或有所未免,然不敢不痛自克治也。如何如何?
邹谦之:邹守益 (1491-1562)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体认: 体察认识。 宋张载《张子语录·后录下》:「大抵心与性情,似一而二,似二而一,此处最当体认。」
清周亮工《书影》卷一:
「每日能体认所行善恶。」
定理 : 确定的法则或道理。
《韩非子•解老》:「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
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宋陆游《上殿札子》:「臣闻天下有定理决不可易者,饥必食,渴
必饮,疾必药,暑必箑,岂容以他物易之哉。」
甘泉: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今广州市增城区)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尊经阁记》: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
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充分表现了王守
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
稽山书院: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及山阴县令吴瀛拓书院,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王阳明于此阐述“致良知”之学,并撰《稽山
书院尊经阁记》。试八邑诸生,选其优者升于书院,月给廪饩。后为瑞泉精舍。万历七年(1579),奉例毁书院,遂为吴氏所佃,尚书吴兑持之
不遽毁。十年,知府萧良干修复,易名“朱文公祠”,又于瑞泉精舍旧址建“仕学所”。清康熙十年(1671),里人虞敬道、柴世盛重修。
下落: 1. 着落;归属。2. 去处;去向。3. 究竟;分晓。
胜心 :
(术语)修殊胜之行之心也。无量寿经曰:“等心胜心深心。”净影疏曰:“所行务上,名为胜心。”高僧传六曰:“发胜心于旷劫。”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
卫道: 1. 指卫护儒家道统。 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为道统。
《宋史•刘爚传》:「刘爚表章朱熹《四书》以备劝讲,卫道之功莫大焉。」2. 指维护旧道德和旧伦理观念。卫道士
,指卫护封建道统的人。
前一篇:胜心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