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寄邹谦之·丙戌》

(2020-02-03 14:23:55)
分类: 我读王阳明
王阳明《寄邹谦之·丙戌 》





 比遭家多难,工夫极费力,因见得良知两字比旧愈加亲切。真所谓大本达道,舍此更无学问可讲矣。“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

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若复失之毫厘,便有千里之谬矣。四方同志之至此者,但以

此意提掇之,无不即有省发,只是着实能透彻者甚亦不易得也。世间无志之人,既已见驱于声利词章之习,间有知得自己性分当求者,又被一

种似是而非之学兜绊羁縻,终身不得出头。缘人未有真为圣人之志,未免挟有见小欲速之私,则此重学问,极足支吾眼前得过。是以虽在豪杰

之士,而任重道远,志稍不力,即且安顿其中者多矣。谦之之学,既以得其大原,近想涉历弥久,则功夫当益精明矣。无因接席一论,以资切

劘,倾企如何!范祠之建,实亦有裨风教。仆于大字,本非所长,况已久不作,所须祠扁,必大笔自挥之,乃佳也。使还,值岁冗,不欲尽言



邹谦之:邹守益 (1491-1562)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

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

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

》传世。北乡澈源邹氏,是江南极负盛名名门望族,四代人中有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其中明正德年间的邹守益最为名

重。正德六年(1511)参加会试,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为同考官,见邹守益考卷非凡,便将他拔为第一(会元),参加廷

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任职仅一年,便辞职回乡,专心研究程朱理学,但对二程、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久思不得其解。

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官,邹守益前往谒见,两人反复辩论"良知"之学。邹守益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学说以及用

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心领神会,极表赞同,使过去存在的疑虑一扫而空。他恍然大悟地说:"道在是矣!"于是拜王守仁

为师,潜心钻研阳明心学。邹守益从此成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良友,并开始在赣州讲学。


遭家:?遭家不造: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出自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

大本: 根本,事物的基础。 《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达道: 1. 公认的准则。 《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唐柳宗元《祭穆

质给事文》:「达道之行,实惟交友。」2. 明白、彻悟道理。3. 实现理想或主张。4. 犹得道。5. 博通各种学问。6. 犹沟通。

随处体认天理:黄梨洲在《明儒学案》中说:“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

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 后来,两先生在学术上逐渐产生了分歧。阳明先生论学以“致良知”为立言宗旨,湛甘泉主张“

随处体认天理”。阳明先生认为,随处体认天理,如此用工夫,“是求之于外了”。甘泉反驳道:“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

传习录》201条)


鞭辟 :1. 鞭策;勉励。 《朱子语类》卷一四:「顾文蔚曰:‘且如公有谁鞭辟?毕竟是自要读书。’」2. 剖析,分析。

提掇: 1. 提拉。 《坛经·行由品》:「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 2. 提携,挈带。3. 提出。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

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做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持倡也。」4. 提起,振作。5. 整饬

。掇: 音多。本义:拾取。

省发: 1. 领会。 宋朱熹《答何叔京书》:「熹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 2. 启示。3. 批示,核发。

羁縻: 亦作「羁靡」。亦作「羇縻」。 1. 系联。2. 笼络;怀柔。3. 束缚;控制。4. 拘禁。

支吾: 亦作「支梧」。亦作「支捂」。 1. 犹支撑。抵挡;支持住不倒下。2. 引申为抗拒。3. 对付;应付。4. 排遣。5. 讲话含混躲闪;用

含混闪烁的话搪塞。6. 犹豫,踌躇。7. 窘迫局促。

即且:? 即蝍蛆。蜈蚣的别名。 《史记•龟策列传》:「猬辱于鹊,腾蛇之神而殆于即且。」

大原 :根源,根本。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接席 :坐席相接。多形容亲近。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切劘:(I) 切磨;切磋相正。 宋王安石《与王深父书》之一:「自与足下别,日思规箴切劘之补,甚于饥渴。」(II) 磨擦。劘:音磨

。削;切。切磋。

倾企: 想望;仰慕。 宋范仲淹《与朱氏书》:「时请惠字,以慰倾企。」

 裨 :音必、皮。 增添,补助:大有裨益。裨补。

风教: 《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

冗 : 【形】 (《说文》:“散也。从宀儿(人),人在屋下,无田事也。”儿,“人”的古文形体。本义:闲散。忙,繁忙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